珠穆朗玛峰,巍然挺拔,矗立在白雪皑皑的群峰之上,成为横亘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地段。人们时常将它和北级、南级相提并论,称为地球上的“第三级”,吸引了许多探险家、登山家和科学家。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们只能通过外国的文献记载对珠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有凤毛麟角的一些粗浅了解。 由于珠穆朗玛峰地处边陲,能够有机会走进喜马拉雅,亲睹“第三女神”芳姿的人并不是很多。为了满足我国广大青年渴望了解珠峰地区及其所在喜马拉雅山脉特殊自然环境的需求,曾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参加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的郑度院士主编了《眺望地球之巅——走近喜马拉雅》这本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我希望广大读者通过这本书能够对珠峰与喜马拉雅山脉的自然景观以及登山科考活动有一初步的了解,更祝愿大家能亲自走进世界
岩溶在我国有广泛的分布,与人民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岩溶在塑造出许多引人八胜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矿产资源,被人们誉为奇峰异洞的世界。本书介绍了岩溶的发生和发育过程、资源条件、灾害防治、名景探胜与探测规律,以及岩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全书格调清新,文笔优美,图片丰富,可以使人领略到自然的无穷魅力。
中国是世界*的国家之一,不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亦极其复杂而丰富多彩。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岁月里,又不断地开发、利用和改造着周围的环境。今天,中国人民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进一步认识这片土地。这套丛书,系统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基本知识,广及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资料新颖,文字流畅。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同志,将会从中学到多种知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极大的爱国热忱,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去。
本标准是根据GB/T 1.3—1997《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3部分:产品标准编写规定》进行编写的。 本标准是为满足数字化测绘生产和基础地理信息更新与建库中对1:10 000、1:50 000数字正射影像图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及产品分发的需要,参考了国家测绘局1998年7月编写的《一九九八年数字化生产技术暂行标准》(附录),根据目前生产技术水平制定的。
全球化时代,多元文明的融合与碰撞,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国家地理这一集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于一体的文化概念,随之被赋予一种全球视野下的跨地域跨文化形态。各国国家地理,在全球互动视域下逐步向和谐共生:富丽精致罗马艺术、神秘的东南亚民俗魅影、商业味十足的纽约客文化、狂野妖媚的非洲风情,踩着阿尔卑斯山脉的融融积积雪,穿越地中海的澎湃浪涛,辉耀宇宙星辰、共同构筑着地球村居民的文化生态圈。 历史发展到21世纪,身处地球村的人类无时无刻都在彼此依存于共赢互惠的生态链之中;无论是囿于书斋的孺子,还是际会于国际风云的实干家们,都渴望着了解整个世界。一本好书,往往能营造一种独特的精神世界,折射出攘攘和活的七彩光芒。这本《世界国家地理》,正是本着汇聚人文精髓、拓展读者视野的愿望,融入了编者的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湖南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研究的全过程及研究方法,提供了湖南省各类土壤多达数十种元素的背景值和40多幅背景值图表,探讨了形成和影响土壤元素背景值的主要因素,对涉及土壤、环境、地球化学、数理统计、分析测试等学科方面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刻的讨论。 本书适合我国土壤及环境科学以及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广大工作人员阅读,也可供有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联合向世界各国推荐的一本有关湖泊管理的书籍。本书总结了世界各国,由于人类自身活动,造成湖泊面积缩小,湖泊水资源缺乏,水质恶化,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提出了管理湖泊水资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良策。同时以菲律宾内湖湾地区、巴西铁特河中型水库、印度尼西亚芝塔龙水域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本书的出版希望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能提供帮助。 本书适合环境管理、城市规划、水利管理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决策者参考。
人为过牧、过垦、过樵采等破坏是库布齐沙漠沙漠化扩展和植被退化的主要诱因,保护天然植被、建立人工植被则是沙漠化逆转和促进植被恢复进程的主要手段。植被进展演替促进了沙漠化过程的逆转。 研究区梭梭与其他几种植物形态解剖结构和水分生理指标的差异、根系分布范围的不同,反映了植物对水分利用机制和沙地生境的适应性机制不同。研究区不同立地梭梭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格局不同,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自上而下可划分出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为土壤水分低值层,中层土壤含水量逐渐升高,且波动剧烈为土壤水分活跃层,下层土壤含水量高,波动幅度小为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 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4~5月的土壤水分弱失水阶段,6~8月的土壤水分消耗阶段,9~lo月的土壤水分缓慢恢复阶段。土壤干湿季的变化与
本标准是根据GB/T 1.3—1997《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3部分:产品标准编写规定》进行编写的。 本标准是为满足数字化测绘生产和基础地理信息更新与建库中1:10 000、1:50 000数字高程模型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及产品分发的需要,参考了国家测绘局1998年7月编写的《一九九八年数字化生产技术暂行标准》(附录),根据目前生产技术水平制定的。 本标准为国内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占宏、肖学年。
“新农村建设实用技术丛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凝结了一批权威专家、科技骨干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智慧,体现了科技界倾注“三农”,依靠科技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必将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本书为丛书中“林业开发与利用系列”中的一本,主要介绍了沙地造林种草技术、工程防沙治沙技术、综合防沙治沙技术、沙区能源开发技术等知识。本书可供乡镇干部、治沙工程人员阅读。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天津市测绘院、陕西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家测绘局黑龙江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嘉兴市规划与建设局、烟台市国土资源局。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成名、王丹、肖学年、王继周、李军、刘勇、印洁、赵占杰、汤海、胡珂、王晓国、徐开明、严荣华、张建英、田力。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天津市测绘院、陕西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家测绘局黑龙江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嘉兴市规划与建设局、烟台市国土资源局。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成名、王丹、肖学年、王继周、李军、刘勇、印洁、赵占杰、汤海、胡珂、王晓国、徐开明、严荣华、张建英、田力。
本书包括英国近代地理学鼻祖哈麦金德的两篇论文:《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与《历史的地理枢纽》。两篇文章虽然都不很长,影响却广泛而深远,特别是后者,我们就以它作为书名。 这两篇文章都是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的。《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在1887年1月份宣读,立即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应,把英国的地理教学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奠定了今日英国地理学的思想基础。这篇论文被认为是英国地理学的一篇经典文献。《历史的地理枢纽》于1904年1月份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则影响到世界政治。八十年代初,一个美国人把此文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潘恩的《常识》等十六种书并列,称为“十六本改变世界”的“巨著”。 《历史的地理枢纽》这篇论文所以能影响世界政治,被人们作出这种或那
本标准是根据GB/T l.3—1997《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3部分:产品标准编写规定》进行编写的。 本标准是为满足数字化测绘生产和基础地理信息更新与建库中对l:10 000、1:50 000数字栅格地图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及产品分发的需要,参考了国家测绘局l999年5月编写的《l:50 000数字栅格地图(DRG)生产技术规定》,根据目前生产技术水平制定的。 本标准为国内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晓萍。
本标准是根据GB/T 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达规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进行编写的。 本标准是为满足数字栅格地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线划图产品分发的需要,根据目前技术水平制定的。 本标准为国内首次发布。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晓萍
本标准主要规定了地形图符号库建立的基本原则。由于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计算机制图软件中的符号库部分差异较大,故本标准没有规定有关接口方面的内容。各种专题地图符号的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本标准仅对此作了原则规定。 本标准自2001年4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薛明、张坤、肖学年。
本书针对高职高专院校资源勘查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教学需要,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地貌学部分着重介绍了各种地貌的形态特征、物质组成、成因及其发展与分布规律;第四纪地质学部分着重介绍了第四纪的有关概念、第四纪气候变化对古环境的影响、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征、新构造运动和新构造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特定地质作用和地貌条件,阐述了各种沉积物成因类型的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工作方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成名、王继周、印洁、刘东琴、方驰宇、赵园春、孙隆祥。
沙漠学并非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却是地学中活跃的分支之一,同时也是许多其它学科,诸如农学、林学、水土保持及环境科学等研究人员共同感兴趣的学科。特别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沙区环境及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因之使沙漠学也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 尽管沙漠研究在近些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广大科学工作者和沙区人民在沙漠研究及治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并利用杂志、报刊、书籍甚至电影艺术等多种形式总结了沙漠研究的理论和经验,但在高等教育中,目前尚没有一本完整系统的《沙漠学》教科书。
本标准是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标准之一。本标准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1:10 000、1:50 000数字线划图的内容、规格、质量和分发等方面的要求,明确了产品的内涵。本标准适用于规范基础地理信息1:10 000、1:50 000数字线划图的生产和分发。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国庆、李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