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普林斯顿恐龙大图鉴》深得业余爱好者和专业古生物学家的喜爱。第二版增加修订了近百种恐龙和200幅插图,这些发现和研究正在彻底改变我们对恐龙世界的了解。 本书由著名的恐龙专家格雷戈里 保罗撰写和说明,这本令人惊叹的精美图书包括所有主要恐龙类的详细物种描述以及近700幅彩色和黑白图,描绘了从小型羽毛类到鲸鱼大小的超级蜥脚类恐龙的全部恐龙。经过大量修订的导论部分深入探讨了非鸟类恐龙的灭绝、鸟类的起源以及恐龙古生物学的历史,您将体验时光倒流,回到那个恐龙在地球上漫游的时代。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生物学辞典,涵盖动物学、植物学、昆虫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共十二门生物学分支学科,以常用、基础和重要的名词术语为基本内容,提供简明扼要的定义或概念解释,并有适度展开。正文后设有便于检索的外文索引。
本书是一部介绍我国流域水生生物的图集。主要介绍我国流域水生生物(藻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的情况,提供了水生生物的名录、图片及物种形态、生活环境、环境指示意义等的内容。
自本书第 6 版发行以来,细胞培养领域已取得诸多进展,第 7 版除保留基本内容(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细胞培养实验室的设计与布局、培养器皿与培养基、原代培养、细胞系及其鉴定、污染、分化、老化、永生化等)之外,特别强化了某些章节的内容,尤其见于 3D 培养、干细胞、特殊类型细胞培养、STR 测序、规模化培养等的介绍,因此第 7 版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均更具新颖性和实用性。
生物力学是拥有高新技术手段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方法随技术发展而迅速改变。由于更精确,快速,复杂的软件和硬件的出现,研究方法往往会定期更新迭代。本书讨论了研究中的二维和三维逆动力学分析人体环节参数,力,能量、做功和功率等问题;同步介绍肌肉活动和人体运动的数学建模,并进一步分析生物力学数据。该版本在前作基础上增加了目前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增加了描述研究人体运动的分析工具。每一章包括概论、总结以及推荐阅读清单,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拓展阅读内容。 本书为生物力学领域研究提供了全面的工具资源,面向运动生物力学领域的高校及产学研机构,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教师、教练,科研人员,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临床骨科、运动医学科,康复科等有关领域的医师、治疗师和临床科技工作者阅读。
为纪念创刊125周年,2005年Science杂志评出了125个最重大的科学问题,其中“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排在第二。意识的本质是生命科学探索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对行为的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是迈向该目标的第一步。神经科学一直存在一个逻辑矛盾,即动物(包括人)能够瞬时完成记忆,而记忆存储所依赖的基于化学突触的神经元网络却不能瞬间形成。因此,大脑必然预先储备大量的“冗余”神经元网络,以编码不可预测的内外环境输入。然而,化学突触是高度可塑的,长期不用或无刺激输入就会衰退。动物和人表现出的形形色色看似无用的行为现象,实质是为了保持冗余神经元网络的活性。本书详细地讨论了冗余神经元网络的概念、结构和竞争,即间接选择的过程。基于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不但可以解释诸如玩耍、成瘾、做梦、性欲和同性恋等依据现有进化理论所无
本书系统介绍了生物数学模型Turing系统的建立、数学分析以及斑图形成,揭示了种群在空间扩散后的分布结构和持续、灭绝等过程以及入侵、环境异质性对其变化态势的影响机制,以便人们能够有效利用和控制种群资源,同时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全书共分6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Turing系统及其广泛应用,简述了种群系统斑图动力学进展;第2章系统介绍了与斑图形成密切相关的分支以及在Turing分支处的振幅方程和斑图选择;第3章、第4章分别探讨了Allee效应、时滞对斑图形成的影响机制;第5章研究了趋食性对捕食系统的影响机制;第6章系统研究了空间异质性对传染病模型的影响机制。为方便读者,附录给出了本书涉及的空间、不等式和基本定理等预备知识。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经过 3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方法,并在全球多个地区应用和实践,积累了大量案例和经验。大自然保护协会自 1998年进入中国后,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理念和方法在中国进行了多个尺度的应用,先后在长江上游地区、四川省及全国范围进行了生态区评估工作,识别了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后续一系列的政府保护规划与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本书汇编了规划方法的操作指南和在中国的实际应用案例,对应用过程中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
本书综合、系统地对螺旋藻开发利用的生物技术做了介绍,内容包括:螺旋藻生物学特性、原种保持与扩大培养、大生物量生产培养制式、培养基营养成分配制、提高生物产率与产量的各种技术因子的调控、采收和干燥加工技术、化学营养成分和蛋白质质量评价、产品的营养学与毒理学研究,以及螺旋藻作为健康食品和医药化学品等原料开发利用的价值等。本书侧重应用技术,充分介绍了国内外螺旋藻大生物量工业化生产的先进制式和技术,这对我国现行和中长期大规模开发利用微藻蛋白质资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以大量**性的科学试验数据为依据,内容阐述力求翔实,既具有可靠的生物学理论意义,又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 第四卷 两栖动物(上册)》是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 的 第四卷两栖动物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 第四卷 两栖动物(上册)》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两栖动物的演化历史与现状、中国两栖动物多样性与保护现状、本红色名录的分类系统与评估对象,以及我国两栖动物的分布格局与保护状况;介绍了红色名录评估过程、依据的评估等级和标准;介绍了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开展初评、通讯评审、形成评估报告的过程;总结分析了评估结果,介绍了中国两栖动物受威胁状况,对灭绝、区域灭绝物种和受威胁物种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受威胁物种的省级行政区分布状况及其在不同海拔的分布和规律,对两栖动物致危因素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将中国受威胁两栖物种状况与《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
分子细胞科学的发展有助于探索的生命本质,为生命的改造提供更加优化的技术策略,为破解生命科学各学科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支撑。《中国分子细胞科学与技术2035发展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重大科学问题,系统梳理了分子细胞科学与技术的科学意义、战略价值与发展规律和发展现状,并从9个方面研究了其关键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问题和重要发展方向,包括:基因组的结构与演化,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与设计,生物分子模块的组装与功能性机器,亚细胞结构的形成与相互作用,细胞类型的区分与确定,细胞命运的决定及其可塑性,细胞间通信及细胞与微环境的互作与功能,分子生物网络与“数字化”细胞,细胞的人工改造。同时,对相关领域的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西藏湿地是青藏高原的 物种基因库 和重要的氧气补给源,具有较高的植物多样性,分布有591种水生和陆生植物。这些植物对维持西藏湿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种质资源。 本书在西藏湿地植物调查整理的基础上筛选出345种湿地植物,隶属于63科202属,分别介绍其形态识别特征、花果期、生境分布并附上彩色图片。 本书图文并茂,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科普性等特点。本书可供西藏湿地的研究者和湿地植物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植物爱好者学习使用。
本报告在介绍合成生物学技术发展与应用概况、风险评估方法与框架的基础上,分别从创构病原体、活性物质生产、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武器发展、减低生物防御措施有效性等五个方面对合成生物学滥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并就美国完善加强生物防御能力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是了解美国合成生物学风险评估方法与内容进展的有益参考。
本书为 现代生物质能高效利用技术丛书 中的一个分册。该书总结了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相关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瓶颈,在充分研究生物质尤其是农作物秸秆等燃料特性的基础上,阐述了生物质干燥、粉碎、成型等关键环节的基本原理,对关键技术和设备设计进行了详细论述,分析总结了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产技术及燃烧应用技术等,同时根据技术应用实例对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产业化体系进行分析,*后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及产业发展战略,以期在技术创新、产业政策和体系管理等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可供从事生物质能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是一部介绍中国鸟类分类系统以及种和种下分类与分布的专著。在编写中参考了鸟类分类学研究的**进展。全书共收录中国鸟类1445种(2344种及亚种),隶属于26目109科497属。书中给出了每个种的中文名和英文名,以及种和亚种的拉丁学名、分布区(包括动物地理亚区和省级行政区)。为便于国际交流,书中列出分布区的英文名。本书还对中国特有种鸟类名录进行了认真核定,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鸟类。书末附有参考文献以及学名、英文名和中文名索引,以便读者检索。
本书是一部论述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的专著。介绍了原始被子植物的概念和范畴;综合评论了被子植物的起源,重点讨论了心皮、双受精和花等关键创新性状起源的若干重大理论,对被子植物的祖先、起源时间和地点、起源生境也作了详细的阐述;论述了原始被子植物形态结构的分化和演化及其性状分析的方法;综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化石证据,对61个原始被子植物科的形态演化、系统关系、地理分布作了全面综述,并配以反映形态演化的墨线图或彩色图片。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研究”的成果之一。本书全面系统地分析整理了我国主要森林群落的分类、分布、生态系列及生活型结构、物种多样性等群落学特征,并突破以往各大学派对我国复杂的天然林分类研究的局限性,采用具有指示意义的凸显亚建群层片和生态种组相结合的二元分类原则和方法,首次为我国提出了一个新的森林群落分类系统和分区系统。本书在大尺度范围提出了森林群落生活型结构和物种多样性随经度、纬度和海拔的变化规律,为我国森林群落学、森林地理学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论点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