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根从1908年开始进行果蝇实验,从中发现了伴性遗传规律,发展了染色体遗传理论,证实了染色体与遗传基因的关系,创立了遗传学的基因学说。1926年摩尔根出版了《基因论 》全面详细地介绍了他的基因学说。进行遗传学研究时,实验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摩尔根所选择的果蝇非常易于在实验室中培养,而且繁殖很快,从卵到成虫只需要10-14天,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观察每代遗传现象的时间,此外,果蝇的染色体非常简单,只有4对,这也有助于分析遗传现象和染色体的关系。摩尔根通过一只变异的白眼果蝇同普通红眼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决定白眼的基因与决定性别的基因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当时已知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因此白眼基因也一定在染色体上。这一实验得到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个证据,在遗传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摩尔根建立的基因
1866年,孟德尔用全新的表达方式记述了他进行了8年之久的豌豆杂交实验,他把生物学和统计学、数学结合了起来,提出了遗传定律。《遗传学经典文选》是现代遗传学的开山之作,它不仅是宣告了通过新的观察和试验方法发现了遗传学的重要事实,更确切地说,在的创造性活动上,它将这些事实以概念系统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使之具有普遍意义.《遗传学经典文选》将作为科学试验和对数据资料的深遂理解的范例永世长存"。
随着进化论鼻祖达尔文的脚步,作者在书中以轻松的笔调,配合科学实例,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发育生物学的角度告诉我们:进化随时在发生并且可以计算,亘古以来的生物皆拥有共同的 不朽基因 ,如何从 化石基因 看出环境变迁和生物进化,进化为何不断重演,人类和其他生物如何进行进化上的军备竞赛,生物如何从简单变得复杂。书末以历史证据辩驳 神创论 ,并提醒我们,人类正在改变地球的未来。本书是一个宝库,里面充满了关于进化过程如何塑造出人类和世间万物的全新知识。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本书由原国际遗传学会联合会主席、原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所长赵寿元教授和*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乔守怡教授编写。他们集几十年科研、教学经验,深入思考,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以崭新的视角看待遗传学问题,从基因入手,以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为主线,阐述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同时反映国际上遗传学发展的*动态;凡涉及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内容都从简从略,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既简明扼要,又系统先进,内容安排紧凑合理,便于教师、学生使用。本书可用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农林、医药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也可供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员参考。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基本和常用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全书共分9篇35章。内容包括每种仪器设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结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及应用等,并力求反映这些仪器设备的*进展,从实验手段上论述了学科的研究工具和学科的发展。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化学与生物学相关专业实验课程的辅助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实验室常备参考书,还可供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在免疫妊娠试验发明以前,是谁担当着人类妊娠“试验员”的重任?好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它们退出了历史舞台。 生物芯片、PCR、基因诊断、免疫诊断这些高新技术,在疾病预防预测、诊断和疗效评价等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不但为患者自测提供理想选择,在环境测试中亦有所作为。对于那些症状表型不明显的疾病,如艾滋病、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甚至是妊娠,免疫试验都能得出迅速而准确的结果。此外,DNA分析或生物芯片成为疾病诊断的另一种新工具,这些技术在法医学、纤维分析学等领域也有用武之地。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蛋白质组计划的启动,生物诊断方法将极大地推动现代检验医学的发展,并在更深层次揭示疾病的本质,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投射了生物技术的身
本书是《表观遗传学——原理、技术与实践》的姐妹篇。本书的英文原著《Epigenetics Protocols》由Trygve O.Tollefsbol博士等数十位从事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学者合作编写。此书无论在内容、深度等方面都适合于作为实验研究的参考书,适合表观遗传学和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医生和研究生。主要内容涵盖:①染色质重塑分析的相关技术,如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②表观遗传学范畴内迅速发展和有希望的领域中各种方法,如端粒定位效应,定量表观遗传学,以及组蛋白的ADP核糖基化(ADP-ribosylation)作用;③与DNA甲基化以及这种修饰的作用相关的*技术分析,如染色质结构的维持等。
《现代分子遗传学理论与发展研究》(作者陈海伟)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收集了近几年现代分子遗传学发展的*成果,对细胞遗传的过程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做了重点介绍,全书分为基因结构与功能;RNA的加工;遗传重组等内容,《现代分子遗传学理论与发展研究》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名词为主并收编了与这一领域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名词术语,共约50000条。是一本综合性的工具书,涉及医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动植物分子生物学、动植物基因工程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工程、分子微生物学、生物毒素、分子药理学、分子膜学、现代生物技术、分子细胞生物学、营养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药物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可供大专院校从事生命科学专业师生、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生命科技信息资料编译工作者以及初涉入本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使用。
本书重点介绍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教授在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及郑州大学三个实验室,从事生物有机质谱研究取得的成果及进展。本书作者的研究领域属于国际前沿,内容主要集中在氨基酸、核苷酸、肽、蛋白及它们的含磷化合物的衍生物的质谱规律。根据所研究的化合类型,将全书分11章进行叙述。 生物有机质谱近年来发展很快,已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配位化学以及化学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等领域,尤其在蛋白质组学方面的应用,使质谱真正步入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 本书内容精练,论述清晰,每章后引用大量文献,可供从事化学生物及生物有机质谱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遗传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为适应当前普通高校遗传学教学之需要,由李学宝和董妍玲主编的《遗传学教程》在参考了国内外优秀遗传学教材和现代遗传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既考虑到遗传学教学的系统性,又兼顾许多省属普通高校生物学专业学生的现状,力图简明而系统地介绍遗传学原理。全书共分14章,内容包括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的细胞学基础,连锁互换与染色体作图,基因和基因组,遗传重组,基因表达调控,核外遗传,数量性状遗传分析,染色体畸变与基因突变,发育与遗传,群体遗传与物种进化,基因工程概论等。 《遗传学教程》可作为综合性大学、理工和师范院校,特别是省属各类普通高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的遗传学基础教材,也可作为从事遗传学教学的教师以及有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主要论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单元操作和应用战略。基本原理涉及基因的高效表达原理、重组表达产物的活性回收原理、基因工程菌(细胞) 的稳定生产原理;单元操作包括DNA的切接反应、重组DNA分子的转化、转化子的筛选与重组子的鉴定;应用战略部分以大肠杆菌、酵母、高等动物及高等植物等基因工程受体系统为主线,结合具体的产业化案例,归纳出基因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战略。书中还简要述及了蛋白质工程和途径工程的原理与应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基因工程”课程的专业教材,课堂教学建议学时为32;也可供从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人员参考。
根据遗传学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同时考虑靠前高等院校的实验教学条件,《遗传学实验》选择编写了八个模块共计64个实验。内容涉及经典遗传、细胞遗传、分子遗传、数量遗传、群体遗传等领域,既有验证性实验,也有综合性实验,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了解遗传学研究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以便在对学生加强基本技能、提高实验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遗传学实验》(作者周洲、程罗根)后附实验所用溶液的详尽配制方法,为实验教学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 本书可供综合性大学、师范、医药和农林院校生物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作为实验课教材,也可供相关教师和科研人员参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基因组学是当代生命科学发展*为迅速、关注度较高的学科之一。杨金水编*的《基因组学(第3版)》是国内本专门并全面介绍基因组学及其研究*新进展的学术*作,自2002年** 版、2007 年第2版出版发行以来,在专业领域产生较大影响。本次修订突出系统性和简明实用性,重点阐述了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介绍了研究基因组的基本思路与技术手段,充分吸收了近几年国内外学科重要进展。 《基因组学(第3版)》共分14章,分别是:基因组、遗传图绘制、物理图绘制、基因组测序与序列组装、基因组序列注释、基因组解剖、基因的转录调控、转录物组、蛋白质组、基因组表观遗传、基因组的复制、基因组进化的分子基础、基因组进化的模式、基因组与生物进化。 与第2版相比,第3版在如下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第4章新增第三代测序;第 5章增加基因本体及
这是一本蛋白质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系统论著,书中汇集了蛋白质领域研究人员关注的权威信息资源,并对蛋白质在医药、分析技术以及工业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本书原著是对早先出版并受到广泛关注的《蛋白质生物技术》(“Protein Biotechnology”)一书的全面拓展和延伸,由国内相关领域的科研一线专家翻译成中文,旨在提供给读者蛋白质技术方面国际上的*进展与大量的相关研究案例。前面几章集中讲述蛋白质的结构、折叠、稳定性、纯化和鉴定,后文详细探讨蛋白质的工业化生产及其在医药、分析技术和工业过程中的应用。 本书对于生物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和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于医学、药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从事蛋白质研究的人员也很有帮助,同时还是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工业的管理者和科学
“精要速览系列”(InstantNotesSeries)丛书是国外教材“BestSeller”榜的上榜教材。该系列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明确,脉络分明;图表简明清晰;英文自然易懂,被国内多所重点院校选用作为双语教材。《BR》 第三版在第二版基础上进行修订,对人类基因研究、RNA调控、组蛋白修饰、表观遗传学、人类进化等新近研究进行重点补充和调整,其他各章节也进行了修订。
目前,实验室人员面临的一大困惑是如何运用正确的工具和方法来阐释基因组所编码的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表达解释。德国马尔堡大学的 Muelhardt所著的《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为大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实验室小窍门和技巧,能够大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准确性。这本实验室指南简单明快地介绍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中所涉及的各种现代方法和各种常规方法,并讨论了每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作为“实验者”系列中的一本,本书秉承了丛书一贯的风格,依然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实验室手册,以简捷明快的风格,用100多个图表,为广大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实用小贴士来补充和完善基础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本书适合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领域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科研工作者、教师和高年级本科
《 基因前传:从孟德尔到双螺旋》从 1859 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谈起,一直介绍到 1967 年,阐明了 DNA 的遗传密码是怎样决定蛋白质氨基酸的排序为止。这其中,重点介绍了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建立遗传原理、荷兰和德国等国家的三位欧洲植物学家通过果蝇突变实验发现连锁遗传、对基因是蛋白质还是 DNA 引发的争论和探究、双螺旋结构诞生的过程、发现 DNA 如何编写遗传密码、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转接等过程。 书中所介绍的都是真实的对遗传科学探究的历史故事,在阅读娓娓道来的字句时,能够感受到智慧的灵光充盈心窍,从而追随着历史的时空幻化着吞吐万象的神奇。本书还对志于从事遗传学研究的人,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且能极大地提升对科学研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