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动物学是一个活跃的学科,每周都有有关新发现了某某化石的报道,而且还不仅是恐龙!这部新版的教材概括了国际范围的古脊椎动物学,还特别介绍了中国的激动人心的新发型。《BR》 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教师古脊椎动物学这个学科。靠猜测来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年轻的研究人员使用了崭新的数码和影像方法来探索生命树、宏演化,全球变化以及功能形态学。《BR》 本书的第四版做了全面修订。增加了支序系统学框架及功能和发育方面的篇幅。辅助研读的内容包括:每章要点、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推荐阅读的文献和网址。
在本书中,达尔文重点阐述和论证了高等生物是由低等生物逐渐演变而来的进化论思想,并提出了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物种起源》的问世,*次将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颠覆了自然历史的基础学说。它不仅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也让人们知道生命和物种来源于大自然;同时,它为社会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独特的思维空间,为现代生物科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册志书包括脊椎动物总论和无颌类两大部分,共附有 143张插图?在脊椎动物总论中简述了脊椎动物在“生命之树”中的位置,概述了脊椎动物的骨骼构造与其他主要特征,讨论了现代动物分类学与脊椎动物的分类,介绍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发展简史,并附有28张插图?无颌类部分分为导言和对无颌类在我国所发现属?种的系统记述?导言中简述了无颌脊椎动物的分类及各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与地史?地理分布,讨论了牙形动物之谜,重点介绍了盔甲鱼亚纲的解剖学特征,总结了中国无颌类化石研究历史,并附有21张插图?系统记述部分记述了截至2013年年底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无颌类化石,包括海口鱼目?圆口纲?花鳞鱼亚纲和盔甲鱼亚纲,共18科61属82种,并附有94张化石照片及插图?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
中国是木兰科植物资源丰富的国家,是名副其实的“木兰王国”,有2500多年的木兰栽培历史。大多数木兰科植物树形优美,花大艳丽,高洁典雅,芬芳怡人,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因而具有非常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园林园艺界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20多年来,作者对我国的野生木兰科植物资源及我国有栽培的少量国外种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手资料,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编著而成的。
美国知名学者和艺术家保罗在本书中描述了735个恐龙物种。全书分成两个部分。 起始部分包括了恐龙演化、生物学和行为等诸多方面的讨论。主体部分 “恐龙类群”分成三个类群:“兽脚类”、“蜥脚形类”和“鸟臀类”。每一个物种的介绍都很简明,主要包括结构特征、时代、分布和栖息地方面的信息。 整本书还包括了超多600幅彩色和黑白的复原图,其中有130幅生态彩图(一些是精美的场景);将近450幅骨架、头骨、头和肌肉的绘图,还有8幅古地图。 《普林斯顿恐龙大图鉴》比其他任何恐龙书在语言和表达上更科学,它的复原图是一流的,它将带给恐龙爱好者一场视觉盛宴。
为了提高作物的产量必须多施肥。然而,施用化肥过多会使土壤酸化,养分流失,甚至积累盐分,在蔬菜和果树主产地作物已出现各种生理障碍。这些障碍不仅使作物减产,而且严重影响作物品质。 为了避免作物生理障碍,提高产量和品质,必须提供给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前田曾出版了以作物营养元素缺乏过剩诊断为主的书籍。以后十年来,各地研究人员不断进行有关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研究,同时积累了大量彩色图片。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将前人的成果汇编成册,而且各大学院校也给纷要求出版理论性更强的书籍。 所以这次以实用性、趣味性和通俗性为原则,决定将作物营养的问题分为彩图篇、讲解篇、资料篇及基础篇出版。
植物是地球的生命这源,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以对植物的认识和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为起点的。 本书是《神秘新疆》丛书中的一本,是出版的《中国新疆野生动物》的姊妹篇。它既不同于植物学专门著作,又区别于一般风光画册,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集科学性、知识性、欣赏性于一体,并具有工具性和收藏价值。书中所介绍的植物种类仅是新疆野生植物的代表,并非是全部。 本书编排体系是:藻类、地衣、真菌、苔藓和蕨类5类植物统称为孢子植物,放在前面;种子植物按资源用途分为药用、林果、饲用、有毒有害、荒漠旱生、观赏和种质资源7类,放在面前。野生植物的界定均为在野外自然生长、繁殖100年以上的植物。书中附录及参考文献为读者提供了相关信息,可供读者查阅,索引部分将本书涉及的植物名称
本书集结了我国奥陶纪地层和古生物研究的一批专家,涉及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化学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定量地层学、生态地层学、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等学科。 本书共汇集了化石图版175个,其中笔石33个、牙形类17个、腕足动物37个、三叶虫19个、头足类25个、几丁虫15个、疑源类9个、放射虫8个、珊瑚9个、层孔虫3个。除了珊瑚和层孔虫主要限于晚奥陶世外,其他门类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奥陶纪,从生物带、生物群落、生物组合的不同角度形成了贯穿奥陶纪的多门类生物地层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