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基于对藻类(主要是微藻)DHA技术链的调研,对微藻DHA中藻种选育、发酵培养、收集提取、富集纯化、精制及产品技术开展全球知识产权竞争格局分析,包括全球微藻DHA专利的发展态势、技术分布、潜在的全球竞争、跨国公司的专利布局、专利申请覆盖国家、技术专利优势、研发重点、产品布局等,分析了印度、巴西、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微藻DHA专利保护状况,尤其是针对我国微藻DHA专利申请机构做了详细分析,*后提出微藻DHA技术研发方向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本书讲述了四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伟大的微生物学先驱??埃米尔?冯?贝林、罗伯特?科赫、保罗?埃尔利希和埃黎耶?梅契尼可夫的故事及其在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呈现了19世纪医学科学的突破,尤其是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揭秘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成员提名与调研诺贝尔奖候选者的有趣故事。
食药用真菌因其生长和代谢特性,是天然活性物质和相关酶的资源库,如何深入挖掘、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是研究食药用真菌的重要内容。本书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本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食药用真菌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7章,具体内容包括:食药用真菌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及其应用(第2章);活性物质的合成途径、参与合成的酶及其发酵生产(第3、4、5章);食药用真菌发酵产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类酶(第6章);生物信息学在食药用真菌活性物质与酶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第7章)。
内容提要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它是从剑齿象动物群中残存下来的活化石,被视为自然保护的旗舰动物。它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由于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和自身的退化,使它的家庭日渐衰微,为了使其家族繁衍壮大,科研工作者历尽心血,不断探索。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科研人员通过近20年坚苦卓绝的科学研究。终于攻克了大熊猫繁殖领域里的“配种难、受孕难、幼仔存活难”难关,1991年至今已成功繁殖了大熊猫36胎、56仔、成活44仔,创造了大熊猫繁育史上的多项奇迹;为大熊猫的保护和科研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书对大熊猫的历史与现状、饲养管理、营养供给、发情配种、妊娠分娩、人工育幼、疾病防治、野外放归等方面都做了系统详尽的论述。它对充分发挥圈养大熊猫的繁殖潜力、提高初生幼兽和亚成体的
内 容 简 介 《中国真菌志.第49卷,球盖菇科.1》记载我国分布的球盖菇科真菌9属112个分类单元,包括110种2变种,并提供线条图和部分种类的原生态彩色图片。书末附有中文名称、拉丁学名索引和参考文献。
本卷是中国枯叶蛾科研究在现阶段的系统总结,共记载了39属219种及亚种。总论包括研究简史、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类系统、寄主植物与经济价值、生物学特征、地理分布及天敌。各论有分属和分种检索表,文献引证、形态描述等等。
《中国海藻志(第2卷)·红藻门(第7册):仙菜目·松节藻科》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海产红藻仙菜目松节藻科海藻分类学研究的成果,记述了1科26属117种(不包括变种),其中有27种(包括新变种)为我国发现的新的分类单元。对每个分类单元均以我国的标本作出科学而祥细的描述,并附有精美的特征图,每种都有形态和构造特征描述、生态习性,产地和分布较祥细的论述,内有插图131幅,图版13面。《中国海藻志(第2卷)·红藻门(第7册):仙菜目·松节藻科》是目前国内较全面论述海产红藻松节藻科的专著。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环境工程中细胞型微生物类群——原核微生物及真核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与环境工程;微生物的代谢与环境工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环境工程;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工程;微生物生态学原理与环境工程;水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微生物工程;废气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污染环境微生物修复工程等。
本书在初版结构的基础上,跟踪微生物基因组学和相关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微生物学革命性的变化,并结合作者近年来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本着“精简、更新、求全和实用”的原则,对初版内容进行调整、删节和添新。全书仍然为l0章,内容包括微生物学概论、原核生物、*微生物和古菌、真菌学、病毒学,以及微生物的生态学、生理学、生化代谢、遗传学和免疫学等。全书中的相关图表作了相应更新。 本书内容丰富、新颖,适合从事与微生物领域相关的广大研究生、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
广义的革菌科是一大类木材腐朽菌,它是一个人为的分类单元,不是一个自然分类系统,而是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的一个真菌类群。该类真菌不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同时也具有经济价值。戴玉成编著的《中国真菌志(第42卷革菌科1)(精)》阐述了革菌科真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并简要介绍了它们的生态习性。本书按照广义的革菌科的概念,将目前所知的担孢子无色、薄壁、光滑,在梅试剂和棉蓝试剂中无变色反应的8属、109个种作为该科的卷。对每一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形态特征、生境、分布、研究标本的产地及与相关种类的讨论,同时给出了每一个种的解剖结构图。 《中国真菌志(第42卷革菌科1)(精)》可供真菌学、林业、医药科研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对中国黏菌纲绒泡菌目及发网菌目进行了科、属、种的系统学研究。描述了各种的形态结构,讨论了种间关系,记述了地理分布,提供了中国已知种的分科、分属及分种检索表。附扫描电镜照片。 本书可供菌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学的研究工作者及有关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RichardA.Harvey编著的《图解微生物学(原书第2版中文翻译版)》包括微生物世界、细菌学、真菌与寄生虫学、病毒学、临床微生物学概述五个单元。本书图文并茂,通过丰富的图解及图片让读者快速记住每种微生物的临床特点;通过实用的案例分析,加深读者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本版新增加的第五单元中,第三十二章便于读者从分类、病因及治疗等方面,获得临床感染微生物相关的必要信息。第三十三章对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进行归纳,使读者能够在鉴别中学习,得到不同的学习体验。 《图解微生物学(原书第2版中文翻译版)》适合各医药院校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使用。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微生物学:原理与探索》已出版了六个版本,它在美国等国家的许多大学中作为微生物学课本或教学参考书。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多次再版使它成为经典的教材之一。该书既注重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又能不断消化吸收新概念、新技术和新热点。内容覆盖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病毒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该书着眼于可读性,力求文字简洁、易懂,并配有丰富的插图和显微照片。作者运用了热情笔触以及在其他教材中少见的写作技巧,通过令人回昧的奇闻趣事把微生物学的学习带到了生活之中,它们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作者注重与实畦结合,拓展读者思路,在每个章节中穿插“生物技术”、“应用”、“公共卫生”、“特写”和“动手一试”等小短文。各章后都有大量复习题,如临床案例研
《微生物生理学》是对《微生物生理学》(李季伦编,1993)的修订再版,由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的教师共同协作编写完成。《微生物生理学》尽可能地参考了国内外科学研究的**进展,汲取国内外教材的精华,结合编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力求全面系统地阐述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微生物生理学》共分为13章,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细胞结构的特点,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吸收营养的机制和细胞分泌特征,微生物细胞的合成代谢、分解代谢、次生代谢及其代谢调控机制,微生物的生长、分化及其对环境胁迫的应激反应,寄主与寄生微生物的关系等。
本卷对半知菌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中的拟茎点霉属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系统做了阐述,包括属的历史演变、地理分布、寄生性、致病性及专化性、所致症状、属的特征、培养性状、与拟茎点霉易混淆的属的区别、分类标准、种的亲缘关系及目前在种的分类中作为对形态学研究的补充所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人工培养。全书记录了我国该属真菌133个种,包括2个新种和2个专化型,提供了每个种的形态描述,对一些种提出了产生乙型分生孢子的培养基和有关的RAPD与ITS的研究结果。每个种与专化型附线条图,书末附参考文献、寄主及真菌的汉名与学名索引。 本书可供生物学、菌物学、植保、植检研究工作者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当前由于工业化的加快,各种有机物的排放加速了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蓝藻水华大面积爆发。蓝藻水华能产生多种毒素,微囊藻毒素是其中毒性较强、常见的一类。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微囊藻毒素的毒性以及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危害,以及国内外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现状,之后重点阐述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检测技术,并介绍国内外关于微囊藻毒素分析检测技术*的进展情况。其中汇编了参编人员的*研究成果。 本书对于环境科学与疾病控制领域研究水污染和藻类水华危害,以及从事微囊藻毒素分析检测的相关科研和管理人员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原著自1978年首版以来,选 后修订再版3次,重印20多次!一本终身爱益的经典作品!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百科全书式工具书,涵盖微生物学、应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领域。本版收录了大量的新材料,体现了*的研究进展,超越了一般教科书的覆盖面,因而对于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领域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以及其他研究者都有很大参考价值。 18000个英文、中文对照的条目,释义包括简要的定义以及综述性的介绍: 主题词之间提供广泛的相互参照——通过它读者可以沿着各个方向拓展对特定主题的认知,从而获得系统和全面的知识; 来自主流期刊和其他专业出版物的几千篇参考文献; 收录的生物学类名超过5000个,除细菌(bacteria)外,浏览一下藻类(algae)、真菌(fungi)、原虫(protozoa)和病毒(virus)等分类学条目,从这个起点读
《微生物实验教程》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医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教材。书稿分上篇和下篇,上篇为基本技能部分,包括显微镜操作技术、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微生物形态结构观察、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测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分子鉴定,共有 61 个实验;下篇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分环境、农业、食品微生物技术和食用药用真菌四个模块,包括农业微生物综合性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食品微生物、食用菌栽培技术,共有 40 个实验,全书共编有 101 个实验,重点突出了科学性、启发性、实用性。该教材不仅适用于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医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同时也能为食品、食用菌生产等行业提供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