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南大学文化书系》第六册,本书以中文与拉丁文对照的形式,列出了江南大学新校园绿化建设12年以来,所引种、培种、以及保留原生态属种共1200多种植物的名录,附有中文、拉丁文互检的索引,以及部分校园植物的精美形态图片。全书融植物分类学与摄影艺术为一体,旨在凸显大学校园高水平的科学建设与一流的生态环境,推动全国生态文明进步。本书为师生、校友提供文化知识和植物鉴赏,也可作为绿化建设者日常的工作手册。
《植物抗氧化剂及其应用》(作者闵九康)共12章,主要论述了植物抗氧化剂和活性氧的发生及代谢过程;植物抗氧化剂和活性氧的种类及功能;植物抗氧化剂对人类健康的有益作用;植物抗氧化剂和活性氧对胁迫的防卫作用;酚类化合物在环境中的重要功能;植物活性氧在发送信息中的作用以及活性氧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植物抗氧化剂及其应用》可供大专院校师生、科学研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有关企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等阅读和参考。
《好奇心书系·野外识别手册:常见南方野花识别手册》所述的南方是指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本地区内的植被类型多样,野生花卉种类极为丰富,从高大的乔木、繁花似锦的灌木、小巧精致的小花小草,或生干水面或漂浮于水中之花,或攀援,附生干岩石、悬崖及树干上的藤本花卉等都应有尽有。书中收录的360种南方常见的野生花卉,主要为长江以南的华东及华南地区的物种,同时也收录了少量热带地区和西南地区常见的野生花卉。
这是一本正规的植物图鉴,通过精美的植物绘画,记录下了231种植物的生长习性我们平常甚少会仔细观察植物的发芽。不论是鲜艳的花朵,还是朴素的花朵,当然还有生活在植物上的各种各样的昆虫。 书中从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以及叶子的形态,到可以食用的嫩树叶都做了详尽解说,让我们发现原来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也有着如此新奇的魅力。 《林中漫步 231种植物的手绘自然笔记》除了有科普知识,还有大量的手绘图片,每个品种都包括多张局部细节图片,而且还用小清新的文字带读者实现一次清新浪漫的自然发现之旅。
已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崇尚天然、回归自然的消费理念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人们对来自天然植物活性成分越来越感兴趣。植物活性成分开发已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密集的健康产业,并在功能性食品、医药品、化妆品、食品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是世界植物资源王国,在发展植物活性成分产业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自然和人文优势,近十年来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产业和资源优势,这将有力促进我国健康产业(功能性食品、医药品相关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尽管如此,我国在该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尚十分薄弱,无法适应日益蓬勃发展的产业需求。近5年来,作者在该研究领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并有相关产品进入产业化阶段。为系统总结5年来我
《草木深圳》是一部大众普及的植物科普读物,分为郊野篇和都市篇两本。《草木深圳·都市篇》介绍了植物的基础知识,精选了深圳常见的160种园林植物,每种植物包含中文名、别名、拉丁名、科属、类型、生态环境及分布、生境、花期、果期等基本档案,多角度、多状态的精美图片和文字描述,力求将最准确、完整的植物信息传达给读者。附录中的科属花期索引表则以花期和科属为线索,让读者了解当月都有哪些植物会开花。书后还附有可撕下的折页,包含全书出现的所有植物小图和名称,方便读者出门随身携带。
权威性的内容、清晰的照片以及系统的论述方式,使本书成为关于昆虫的颇具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确良具书。本书收录了550多种昆虫、蜘蛛和陆生节肢动物,配有600余幅彩色图片,在作者的精心编纂下,使读者轻松地掌握识别各类昆虫、蜘蛛和其他陆生节肢动物的知识和技巧。本书对收录的每一种昆虫的有准确的论述和说明,使其特性跃然纸上。本书向昆虫爱好者介绍了书中收录的每种昆虫、蜘蛛和陆节生肢动物的重要特征、生态环境、自然分布情况等知识。书后附有简明扼要的名解释。
《草木深圳》是一部大众普及的植物科普读物,分为郊野篇和都市篇两本。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深圳市林业局主编的《草木深圳(都市篇)(精)》介绍了植物的基础知识,精选了深圳常见的160种园林植物,每种植物包含中文名、别名、拉丁名、科属、类型、生态环境及分布、生境、花期、果期等基本档案,多角度、多状态的精美图片和文字描述,力求将 准确、完整的植物信息传达给读者。附录中的科属花期索引表则以花期和科属为线索,让读者了解当月都有哪些植物会开花。书后还附有可撕下的折页,包含全书出现的所有植物小图和名称,方便读者出门随身携带。
有句谚语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个谚语告诉人们,过于关注细枝末节便忽略了全局。但是,如果要细致地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话,区分这些森林的长期住民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靠近这些树木观察的话,你会很惊奇地发现这些颜色、形状各异的树木果实,为了散布自己的种子真是用尽了各种巧妙的手段;也会发现正是因为各种各类的树木,才会有色彩绚烂的深秋山谷。各有个性的冬芽,汇集了丰富的植物情报,如果认真调查每片落叶的名称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线索。 这本书将会顺着季节的推移,向大家介绍身边的杂木林和在公园里常见的树木。本书并未按照植物分类进行介绍,而是从外形相似的物种入手,相互比较,也许更能掌握构造与机能间的联系以及生长习性。另一方面亦是考虑到如果研究平时散步沿路发现的植物更容易发现一些调查线索。
荞麦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荞麦属几乎所有种类均分布于这一地区。荞麦属植物在这一地区有最多的遗传多样性。本书作者的研究团队从1994年开始,分别于1995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11年多次在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自治区)收集荞麦属植物资源。目前已收集国内外荞麦属植物资源800多份,其中野生荞麦资源300多份。以这些资源为基础,作者对它们进行了形态学、分类学、同工酶、种子蛋白质含量、种子蛋白质亚基、细胞学、DNA多态性等方面的系统研究。 本专著以这些方面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研究技术和所得主要研究结果等为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从知识到技术的完整读本。文字简练,图文并茂,适合于植物学、农业科学、遗传学等专业大中专学生、研究生及相关科技工作者参考。
《植物细胞工程》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细胞和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人工种子、超低温保存、生殖细胞培养、药用植物细胞的大量培养、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等。《植物细胞工程》共分十三章,七个实验指导,并附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配制和浓度的换算法等。《植物细胞工程》系统性强,文句通顺,简单扼要,适合生物科学各专业作教材使用。
本书以植物个体发育和发育的过程为线索,从不同层次介绍了植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与生化基础、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植物多样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与机制等。本书在对传统植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选择的同时,增加了一些以前被忽视然而却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并尽可能将基础知识与学科发展前沿、发展动态相结合,通过开设适当的“窗口”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开阔眼界,启迪思维。 本书可作为各类大专院校开设植物生物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中学生物学教师或其他读者参考。
人类在改造高等植物的事业中,受到太多的限制。例如,通过花粉传粉进行有性杂交,会受到物种亲缘关系的限制;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进行体细胞杂交,也受到亲缘关系和杂交细胞分化困难的限制;通过转基因技术(也称基因工程)改良植物,又受到绝大多数植物性状不是由一个基因而是由多个基因综合调控的限制,这些制约的因素长时间阻碍着人类更好地利用和改良高等植物。 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及其学术理论应运而生。 在的条件下,将外源的异源的染色体及其片段导入受体植物的细胞,两种不同的染色体DNA因重组而发生杂交,从而在受体细胞中形成杂交染色体,这样就形成具有杂交染色体的新型细胞,这种杂交染色体细胞通过分化和培养,就可以获得具有杂交染色体的新型植物,本书将这些植物称之为染色体杂交植物。
《野菜博录》,明鲍山编。 本书有明天启刻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天启刻本三种。明本凡三卷,其中上卷、中卷为草部,下卷为木部,其著录草木435种;“四库”本多出3种,为438种。此次整理,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天启刻本为底本,参照“四库”本及朱(木肃)《救荒本草》标点校勘。 我国自汉代以来就有不少考定名物之作,明人尤注重植物图谱的编著。通行的此类专书计有四种,即朱(木肃)的《救荒本草》、王磐的《野菜谱》、周履靖的《茹草编》,以及鲍山的《野菜博录》。其中《野菜博录》最为晚出而能后来居上,这一方面是由于此书对于前人的继承,另一方面也实是因为本书作者鲍山曾多年归隐民间,作了许多实实在在的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