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藻类显微结构、光合色素组成和超微结构特征及分子系统学研究新成果、新观点,论述了藻类演化系统,并按13门分类系统,收录了我国已发表的绝大多数科、属及淡水习见的1572种(变种、变型)每一分类单元均有形态特征描述并附有检索表,每个物种附1幅至几幅图和分布的生态环境。本书还简要地论述了浮游藻类生态及水质监测问题。
自然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着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植物作为基础营养级与很多生物相互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与植物的互作滋生出病虫草害,而有益生物与植物的互作则滋养着植物健康生长。《植物与生物相互作用总论》共11章,总结了植物与真菌、卵菌、细菌、病毒、线虫、昆虫、寄生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植物与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共生关系,梳理了国内外在植物抗病虫分子育种应用、植物生物农药、抗病虫与高产协调的分子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植物与生物相互作用总论》由78位一线专家编撰,既有互作机制的系统阐述,又有实际应用的全面总结,系统展示了植物与生物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和发展前景。
本书是我国部采用图鉴形式系统展现横断山区有花植物的一部专著,是目前我国在横断山植物多样性研究中的成果。它记述了横断山区丰富的植物类群和系统分类,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历史上的重要研究成果。 该书填补了植物分类中的很多空白,尤其是对近发现的新属种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书中大量精美的图片,增加了分类的直观性和科学性,并详细介绍了横断山区有花植物171科约1500种的形态及分类特征、生境及分布。 本书呈现了来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 横断山区的丰富植物类群,以准确的文字(中英双语)、精美图片(3000余幅)以及考究的编排展示了该地区有花植物120科1800余种,涵盖了该地区常见的所有科。本书不仅是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工具书,更是植物爱好者的易用手册,在学术研究、公众自然素养的培养以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介绍了植物功能性状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历史,梳理了植物功能性状的指标体系及其主要分类、制定了适用于植物功能性状的野外调查样地设置规范,以及植物不同器官的样品采集和测量技术规范。同时,本书原创性提出概念体系,如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生态系统功能性状、植物功能性状网络、基于功能性状的生产力预测框架等,实现了植物功能性状在复杂生态系统中的多维度拓展(单性状?多性状、单器官?多器官、单物种?多物种),形成了通过植物功能性状探究群落维持机制和生态系统功能优化机制的新思路,构建了以功能性状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和整合生态学研究的新理论框架。
物种灭绝是全球最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之一,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学研究如何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进而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综合,也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珍稀濒危植物的生存潜力、维持机制及受威胁因素分析是保护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物种维持机制的研究已从现象描述以及单一的种群生态学研究,发展成为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综合性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本书分综论篇和专论篇,较全面地总结了珍稀濒危植物(尤其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与保护生物学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较系统地论述了珍稀濒危植物种群与保护生物学的发展态势和研究前沿。综论篇以科学问题成章,旨在介绍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相关的一般性基础理论,专论篇以我国典型
《北京常绿阔叶植物》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概述了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概况,根据气候变化与植物变迁的思路,对北京地区常绿阔叶植物的引种历史、生长表现、园林应用及研究状况,进行了综合述评。各论部分共记载了北京常绿阔叶植物22科36属83种及种下分类单位。按乔木(含小乔木)、灌木(含灌木状乔木)、藤本、竹类、草本顺序排列,详细记述了每种植物的形态特征、自然分布与栽培范围及其在北京的引种应用情况。对形态特征的记述,突出了这些植物在北京地区出现的适应性变化;对北京引种及应用的记述,包括了引种来源、引种时间、栽培分布、立地条件、生长表现、物候变化及冬季景观效果等内容。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general and monograph. In the general part, the situ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Beijing was summarized, the introduction history, growth p
《智能人工光植物工厂》是日本著名权威学者古在丰树教授(Toyoki Kozai)著作Smart Plant Factory: The Next Generation Indoor Vertical Farms的翻译版本,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云南农业大学、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联合翻译。《智能人工光植物工厂》介绍了人工光植物工厂的概念、特征、发展现状、业务成果,以及LED光源与其他先进技术等内容,涵盖了人工光植物工厂研发和业务的各个方面。
蕨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原始的一个类群,曾经繁盛于古生代后期和石炭纪。蕨类以其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进化地位为很多植物爱好者和自然爱好者所关注。 《*国蕨类植物图谱》(5卷本)是*国蕨类植物之父秦仁昌的代表作之一。1930年由国立中央研究院博物馆静生生物调查所出版。这部手绘图谱是研究*国蕨类植物的重要文献资料。在这之后的众多蕨类植物研究论文大量引用这部图谱。因此,要了解*国蕨类植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就不能不提到这部图谱。 这部手绘图谱,中英文对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且在国际植物学界都有重要的地位。此外,本书绘图精美,大开本绘制,极具收藏价值。 目前国内很多年没有再版此书,国内许多大型图书馆都很难找到一套完整的图谱。 *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蕨类植物研究权威张宪春研究员将对现在分类系统中有所变更的内容,一
本书是一部论述中国维管植物系统演化的专著。著者利用多基因序列数据重建了中国分布的目、科、属的生命之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维管植物的分类系统。篇总论部分介绍了生命之树的概念、研究历史、建树方法和应用前景,以及中国维管植物的生命之树和系统排列等。第二篇按目、科演化顺序,以鉴别特征为线索,结合树图生动展示了中国分布石松类植物3目、蕨类植物11目、裸子植物7目和被子植物57目,共78目、328科、3114属维管植物的亲缘关系,各科、属鉴别特征,科内属、种数目和地理分布,各属配置了彩色照片或线条图。
《水木湛清华——清华大学校园植物》图文并茂地介绍了500种清华大学校园植物。本书既是一本北京地区常见植物识别的普及读物,也是来清华访问、学习、交流、旅游的人细细品味清华文化的随身手册,还是广大清华校友们回味青春岁月的案头书籍。
竹类的花序、竹箨、竿、叶的特征对竹类植物的分类和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竹类植物图鉴(英文版)》采用信息丰富、特征明显的高清图片形象而准确地展示了竹子的分类和识别特征,尤其是竹箨的特征。《中国竹类植物图鉴(英文版)》大量采用实拍照片、数十幅手绘彩色科学画,并辅以文字说明,既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又具有很强的芝术性和实用性。
本书是一本备受推崇的植物鉴别参考书,结构清晰,条理分明,系统地呈现了 范围内有花植物的识别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植物识别工具。 本书内容涵盖植物花序的排列、繁殖方式、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同时详细探讨了物种分类与命名的科学依据。书内的插图不仅展示了广泛分布的园艺植物和常见的野生植物,还特别聚焦于澳大利亚东部与东南部的特有物种,内容翔实,富有科学价值。此外,书中对花的解剖学及其观察技术进行了深入剖析,旨在帮助读者通过花的结构细节进行精准的植物鉴别。 本书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中,涉及农业、园艺学、植物学、环境科学、景观设计及植物艺术等领域。它既是园艺专家、植物学学者的 工具书,也适合各类植物爱好者和业余研究者使用,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全面且易于操作的植物鉴定指南
本书作者经过野外调查、分类鉴定和文献整理,整理挖掘出茂兰自然分布的355种(含种下等级,下同)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包括石松类和蕨类植物15科19属28种、裸子植物4科7属10种、被子植物103科230属317种,其中叉脊天麻和密苞叶薹草为贵州新记录种。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科的排序按照PPG Ⅰ系统,裸子植物科的排序采用郑万钧系统,被子植物科的排序采用APG Ⅳ系统,科内属、属内种顺序按拉丁名字母顺序排列。本书对茂兰野生观赏植物的形态特征、生境及地理分布等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每个物种还配有1—4张彩色照片来帮助识别。
官群智等编著的《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及应用(精)》主要分为部分。部分为总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概况进行了介绍,并以新兴的国家园林城市——株洲市园林绿化为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部分为各论,共列出约五百种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露地常见栽培植物,分别介绍了每种植物的种名、别名、科名、学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栽培要点、园林应用等,并为每种植物配图3~5张。第三部分为植物选择应用表,包括行道树、绿地乔木(行道树除外)、花灌木、地被植物、立体绿化植物、防污染植物、防护林带树种、芳香植物、色叶植物及水生植物的选择应用,以使园林设计人员及园林工作者能一目了然、快速应用。为了方便读者查阅,书后附有中文名、拉丁名索引。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及应用(精)》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一本专业、实用的城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