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是一门对人类怀着无限好奇心的学科。关于人类的种种问题,人类学家都想寻求答案。 这本《人类学:13版》涵盖了各种文化和社会现象,是一本关于人类学的综合性读本。它旨在为大学的人类学教育提供支持,为感兴趣的人提供入门引导。本书被作为美国各高校人类学的标准教材,读者从中可以了解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人类在不同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宗教体系,并通过比较研究,找出这些文化制度之间的异同,从而探求人类存在的本质。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28章,每个章节涵盖一个特定的主题:一部分介绍人类学的学科体系并对人类学家使用的方法进行综合论述。第二部分关注从早期哺乳动物到现代人类的进化。第三部分讨论关于文化何时与如何演化的证据,以及逐渐促成较复杂文化发展的可能因素。第四部分尝试用世界
《江山仙霞岭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动植物》从仙霞岭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野生动植物中筛选出102种珍稀濒危植物和102种珍稀濒危动物介绍给读者。每个物种均配有精美的彩色照片,同时给出中文名、拉丁学名、保护等级及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保护价值等内容。
本书系统总结了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翼龙类化石。全书共分8章,章简要介绍了关于翼龙的基本知识;第2章介绍了中国翼龙类化石产地的地层情况;第3章对中国迄今为止发表的翼龙属种进行逐一分析,修订了某些属种的特征;第4章运用支序系统学方法,分析了翼龙各类群之间的关系;第5章简单介绍了翼龙的软组织及其印痕化石;第6章介绍了翼龙的生活习性及生理特征;第7章介绍了中国翼龙类的地理分布和地质时代;第8章介绍了中国翼龙类化石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本书可供地层古生物工作者、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博物馆工作人员阅读参考。
这是一本介绍青海柴达木野生动物的画册。作者立足于遥远的西部,业余时问在大漠深处孜孜不倦地用心拍摄,才有了这本画册里形形色色的野生动物,才能让广大的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到高原上的生灵们那独有的魅力和风采。 生态和野生动物摄影的目标不仅仅在于拍到了物种本身,其价值更在于借用或美轮美奂、或震撼人心的影像来传播关于自然、关于生态的信息、知识、感动,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它们那独特的生存状态,进而从每个人做起,做一点哪怕再小的努力,来推进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这本画册不仅是一本颇具实用价值的工具书,供对青海野生动物有兴趣的相关人士参考;更是一本号召人们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的倡议书,如果有更多的人被这本书中生灵的影像感动,抱着
本书全面介绍了核酸结构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包括X-光晶体学、核磁共振(NMR)、分子建模和数据库的讨论。作者侧重概述对生物医学及药理学应用非常重要的物质结构,并针对初学者介绍了有关核酸结构与构象的专业术语。本书包括小分子和蛋白质与DNA和RNA识别方面的进展,以及RNA折叠、核糖开关、核糖体结构和RNA-抗生素相互作用、DNA四链结构、DNA-蛋白质复合物及RNA-蛋白质复合物、核糖体-药物复合物及小干扰RNA(siRNA)-蛋白复合物等主题的讨论。
分子人类学是人类学进入现代科学研究阶段的开端,是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在人类学领域的核心应用。本书基于作者所在团队在分子人类学领域三十多年的研究以及对学科逻辑的理解,对分子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应
做为《东亚植物学文献》及其补编中国部分的补充,这部著作的前两册包含了2000-2009年间 到5516条信息,和2010-2017年间第5517-10795条信息。每条信息代表了一个具体的名称在一个出版物(文章、专著、植物志)中一个具体的分类学处理,根据文献详细的给出了模式标本信息和保藏地的信息。这些信息条目按照物种的字母顺序排列,包含:出版物信息(出版物名称、年代、卷期);文献信息(作者、题名、语言类别、页码);分类群信息(分类群名称、分类学处理的种类、分类群所在的页码、模式标本及保藏地信息、中国和世界分布和其他相关的信息)。本书的条目可以方便的分析植物学名的合法性和对学名进行拼写检查,查询相应植物名称对应的模式标本、保藏信息和分布信息。这部著作能够作为中国植物分类学工作者作为重要的文献参考目录,对 性数据库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