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是 20 世纪中英科技文化交流的桥梁人物,二战后期来华援助中国科教事业,走访了 300 多所大学、科研和企事业机构,被称作 雪中送炭 的朋友。 提到李约瑟,除了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外,他本人的经历和见闻也非常值得深入研究,而战时来华的几年(1943 1946)更是堪称传奇。他不仅广泛搜集中国科技史料,考察各地风土人情,而且尤为重要的是,他用当时在中国颇为稀有的相机,记录下流落在穷乡僻壤的文化遗迹和科教星火。在中国现代科技史上,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尤其是照片资料一直十分缺乏,李约瑟保存下的这批资料显得极为珍贵。在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网站首页上, 李约瑟的战时中国照片档案 被作为馆藏特色资源,予以郑重地介绍和描述。 《李约瑟镜头下的战时中国科学》经李约瑟研究所董事会授权,由中科院大学人文学院刘晓教授
《科学与文化》旨在构筑科学与文化的桥梁,传递 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创新要有文化元素 的理念。科学既是生产力,又是文化。作为生产力,科学是有用的;作为文化,科学是有趣的。科学创新的潜力要到文化源头去发掘和释放。 本书试图从历史的深处回答 李约瑟之问 ,回顾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在中国遇到的困难;从人类的视野、世界的海洋、科学家的好奇心等角度,展现大自然的奥秘与美丽,说明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共性,解释什么是科学家精神;选取教育、文化和语言三个着眼点,解读东西方科学与文化的差异,提出我们当前的任务是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创造海陆皆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末章谈地球的未来,这也是当代科学家提出的政治、文化问题,探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和陷阱。 《科学与文化》以科学家的立场,逾越文
从远古到20世纪,技术改变世界的全景记录 一部人类社会技术与文明的百科全书 首次推出中文全译本 200余位国际专家联袂撰写 15位权威专家领衔中文译校团队 1000余万字 3000余幅手绘插图 牛津大学出版社30年鸿篇巨制 《技术史》(全八卷)是一部世界技术与社会发展通史,涵盖自远古至20世纪中叶人类技术的历程,是目前权威性、篇幅、资料全的技术史类丛书。全书1000万字,拥有3000余幅珍贵的照片和专门绘制的插图。全书各章均由相关领域的20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撰写,内容翔实,材料丰富,观点新颖,富有思想性。英文原版图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在30余年间出齐。 全书共八卷,分别为: 技术史第I卷:远古至古代帝国衰落 技术史第Ⅱ卷: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 技术史第Ⅲ卷: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 技术史第Ⅳ卷:工业革命 技术史第V卷:19世纪下半叶
本书描述了一种工程教育的方法,该方法将工程专业知识与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职业工程能力综合地整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培养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工程师。本书强调工程师的培养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环境,要将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贯穿于工程产品、过程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本书既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发展与描述,也是全世界各地的工程专业寻求改进年轻工程师教育的指南。本书具有如下特色: (1)系统地介绍了CDIO方法,并根据CDIO标准逐一组织各章内容; (2)各章内容包括目标、问题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关键概念与实施过程的详尽图表叙述; (3)一开始就清楚地阐释了相关教育术语,全书避免使用教育专家行话,通俗易懂。 本书适合所有身处工程教育改革和探索中的教师、学生以及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
本书是 十四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人工智能重大基础研究丛书 图书,针对目前脑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系统阐述了脑电信号分析处理及脑机接口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实际应用。全书共8章,分为3部分。第1部分为第1章绪论,概述脑电信号处理及脑机接口相关知识、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第2部分包括第2 4章,介绍脑电信号的分析及处理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脑电信号的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及特征分类。第3部分为脑机接口技术分析和应用,由第5 8章组成,主要介绍脑机接口技术现有的应用,包括癫痫检测、运动想象、专注力训练和情绪脑电信号识别等。本书可以作为通信与电子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在《新星世:即将到来的超智能时代》里,詹姆斯 拉伍洛克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有关未来地球生命的新理论。他声称,人类世,即人类获取行星级技术的时代,将于300年后终结。一个新时代 新星世 已经开始。在新星世里,新的生命 赛博格 将从现有的人工智能系统脱颖而出。它们的思维速度比人类快1万倍。然而,它们不像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描写的统治地球的机器人那样残暴。和人类一样,这些超级智能也必须依赖一个健康的地球,它们同样需要盖娅的恒温系统防御来自太阳的不断加热。它们和人类同是地球未来生命项目的合作伙伴。拉伍洛克认为,地球智慧的存在和繁荣十分重要。他不认为有任何的智慧外星人存在。因此,人类是*的有能力认识宇宙的生物。他推测,也许新星世仅仅是智慧生物*终能够踏遍全宇宙的开端。
本书以断代史形式叙述了我国天文学发展状况,从天文观测、天文仪器、历法、星图星表及天文学家等层面进行阐述。全书以丰富的手资料与深入的分析,展示了我国天文学的深刻思想和伟大成就。本书图文并茂,旁征博引,是一部总结性、综合性的天文学史著作。
本书面向非专业人士、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将硬核知识、技术方法与人文历史、人物故事有机融合,理顺人工智能纵向发展脉络与横向科学轮廓。作者以扎实的专业背景、流畅的文笔帮读者理顺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厘清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方法,帮读者看懂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交叉碰撞所引发的社会生活变化,从 成天下之才 的角度给青少年读者提供学习建议,树立其科学理想,端正其科学态度,培养其科学思维。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开卷有益。 本书为第二版,专门添加为本书拍摄的配套视频资源,以二维码的形式供读者访问。本书适合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分为四篇:篇为机器人基础知识,第二篇为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第三篇为机器人控制,第四篇为综合应用。内容涉及方程推导、基础硬件与软件设计、实时控制算法和多个应用开发项目,并结合MATLAB/Simulink强大的运算能力,以SCARA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和移动机器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算法分析和仿真,可极大地降低学习者的学习难度,提高其学习兴趣。本书结合公式推导、理论证明、数值仿真、实验验证,将基础、理论、应用有层次地组织起来,并配合图表等将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动力学控制理论及其应用方法系统地、清晰地呈现给广大读者。 本书可供机电工程、机器人、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与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
无
《不可思议的科技史》带领我们回顾科学发展的三个传奇时代,开启一段有趣的探寻之旅。通过节选150、100和50年前《科学美国人》的珍贵文章,见证那时人们的智慧与灵感。*部分 步入工业时代(150年前):*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之际,新的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层出不穷,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工业化的画卷已经展开。第二部分 科技腾飞的年代(100年前):第二次科技革命即将完成,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方式的电气化促成了一大批重要发明的出现,自然科学发生了突破性进展,一扇新时代的大门正在等待着人们开启。第三部分 影响空前的科技推动力(5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科学开始了飞速发展,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都有一系列重大发现,人们被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本书力求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是一部综合性的学术论著。它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等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新发现和新研究成果编著而成的。论述中注重内外史的结合,即在论述科学技术各学科及分支的发展历程和突出成就、杰出人物的同时,论述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以及中外交流的关系,书中力求总结中国科学技术的特点、规律以及经验和教训。《BR》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时间跨度长,从远古直至近代,学科面广,几乎涵盖各个科学技术学科和分支,而且涉及社会及人文科学的众多学科,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考古、军事等,这在迄今新出版的有关中国科技史著作中是很少见的。《BR》
中国古代萌发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思想(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这些思想,对科学的形成、技术的发明、成就的取得具有很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本书从原始资料出发,采用断代史的写法,作者抓住中国古代每个时代的科学思想作综合论述,观点很有独到之处,在体例上也极具匠心。在每一命题下,讨论各学科、各种人、各学派对这一命题的看法、运用和争论。几位作者潜心研究十余年,本书是他们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总结。
本书利用**考古发掘资料,对出土文物的检验、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论述中国造纸及印刷技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外传的历史,从而揭示出中国“四大发明”中两项发明的系统历史。全书共三编十七章,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别具特色。
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对所解决问题的深入数学理解,矩阵代数正是一种的基本数学工具,在人工智能学科的研究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本书的目的正是为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坚实的矩阵代数理论基础。全书共9章,分矩阵代数导论、应用两部分讲述矩阵代数方法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部分《矩阵代数导论》包括第1?C5章,提供矩阵代数的基础理论;第二部分《人工智能的矩阵代数应用》包括第6?C9章,详细阐述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进化计算4个人工智能领域中矩阵代数方法的应用,并总结有80余种人工智能算法,第二部分是全书的重点所在。本书内容全面,实例丰富,可供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数学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著名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本书是这部巨著的第三卷,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和制图学、地质学(及相关学科)、地震学及矿物学的基本方面、主要成就和特征,它们的传播和影响,以及与西方相应学科发展的比较等。
本书站在科技史与社会文化史并重的立场,在详细论述中国古代医学构成、发展演变的同时,注重医学思想、治疗技术与哲学、宗教、政治等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全书基本按时间顺序安排;分为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及中外医学交流六部分共二十六章。书中以确凿的史料为基础,深刻论述了医学的起源及发展,全面评价了历代的医学流派及典籍,生动记载了著名医学家的业绩和学术思想。这是我国医学史方面的一部总结性著作。作者发掘了不少新材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形成具有特色的完整体系。
本书是诺依曼在1955 1956年为西里曼讲座而准备的未完成讲稿,是作者对过去十几年在计算机领域所做研究的一个总结性梳理。诺依曼在书中首先概述了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的一些基本设计思想和理论基础,然后从数学的角度,主要是逻辑和统计数学的角度,探讨了人脑的神经系统的控制和逻辑结构,对计算机的数学运算和人脑思维的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书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篇重要的原始文献,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为计算机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机器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书提出了 运动智能 的概念,并从该角度详述了机器人模块控制、整机开发及控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针对轮毂模块控制和关节模块控制介绍了智能电机驱动器和智能伺服舵机的使用方法。然后通过以轮毂模块为驱动的平衡小车、麦克纳姆轮移动平台以及以关节模块为驱动的五轴机械臂和四足机器人的开发实例,详细讲解了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建立方法、实物样机组装和编程控制。本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程序代码与理论公式相对应,便于读者体会机器人理论建模到编程应用的实践过程。本书可作为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机械工程、自动化、机械电子、精密仪器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机器人驱动器和本体研发的科技人员阅读。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七卷,与第六卷共同关注了20世纪上半叶(约1900年至约1950年)的技术。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若干大事件: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等。这些大事件彰显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对于技术发展显而易见的影响。同时,这一时期的技术发展又充分影响着世界的格局和走向。本卷主要涉及领域包括医学技术、城镇规划、航天技术、深海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个方面。部分技术内容实际上已写到了20世纪70年代。第六卷与第七卷两卷中所记录的是人类用技术谋求解放与自由的新阶段。
有限元法是当今工程分析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方法,在科学计算领域有限元法不仅实用、高效,而且应用广泛。全书共12章,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第1 5章,下册包括第6--12章。本册主要内容:有限元法应用导论,向量、矩阵和张量,工程分析的基本概念及有限元法导论,有限元法的构造--固体力学和结构力学中的线性分析,以及等参有限单元矩阵的构造与计算。本书所介绍的方法通用、可靠和有效,虽然是*基本的方法,但在将来很厂一段时间仍会得到不断应用,这些方法也将成为该领域*发展的基础。本书原著作者Klaus-J rgen Bathe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网页有大量的资料,如学术论文、讲课视频、习题答案和电子教案等,读者可学习、研究和使用。本书内容全面,实例丰富,可供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也可作为从事有限元研究的专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