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机械工程的力学入门书。 本书介绍与机械工程相关的力学知识。机械力学是工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难点。 本书通过图解形式将难解的机械力学知识转变成通俗易懂的图形,再配合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能够帮助读者很好地掌握机械力学的知识。 本书可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对机械力学知识感兴趣的青少年、教师等的拓展阅读资料。
王中宇、许东、韩邦成、赵建辉编著的这本《精密仪器设计原理》对精密仪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主要内容包括精密仪器设计中的一般问题与典型航空航天仪器系统设计的特色问题,反映了当前精密仪器设计的技术水平和相关成果,体现了该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发展方向。 全书分为8章,包括精密仪器设计概论、精密仪器的设计思路、精密仪器的误差分析、精密机械系统设计、精密机械伺服系统设计、精密光学系统设计、精密定位系统设计和航天陀螺系统设计。 《精密仪器设计原理》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密仪器设计”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可作为工科高等学校相关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还可供相关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机器人学基础/普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是一部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机器人方向基础知识的教学用书,借鉴了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以及国家的项目研究经历对教材结构进行了合理规划,并基于理论与实践深度耦合教学体系对教材具体内容进行了规划。全书共12章,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机器人发展趋势及组成分类,机器人数学基础,正逆运动学求解,速度与雅可比矩阵计算,轨迹规划,机器人关节伺服运动控制,机器人动力学,机器人的柔顺控制,机器人运动学参数辨识,机器人视觉识别与定位以及基于DAMS/MATLAB的机器人动力学联合仿真等内容。《机器人学基础/普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可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等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同时,也可为从
本书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机械原理教学基本要求”,为帮助机械类本科学生和考研人员学习、复习而编写的。《BR》 全书共14章。第1章绪论对机械原理课程作一个概要的介绍,使学生对整个课程体系及内容有所了解。第2~13章配套《机械原理》(李树军主编,科学出版社)各章内容,设置了知识结构、基本要求、重点与难点、典型例题、思考题、习题及习题参考答案等模块。第14章给出了4套自测题及参考答案。
本书根据*制定的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考虑到高职高专的教学实际,强化工程观念,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并结合编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编写而成。《BR》 全书除绪论外,共有12章。主要阐述了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结构、运动特性、工作原理及有关的设计计算,并对机械系统总体设计的基本知识进行了简单介绍。
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一个无法回避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创新到底有没有方法?苏联的根里奇 阿齐舒勒及其研究同伴们通过对250万份专利的研究,在1946年就发现创新有法可依,这就是TRIZ。通过这个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可以实现整个国民创新素质的提升。 TRIZ是俄文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的读音首字母缩写,对应的英文名是TIPS(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当人类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是否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创新能力呢?阿齐舒勒说,创新是通过创新的方法而不是通过知识的数量实现的。TRIZ包含很多零散的创新方法,将这些方法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创新方法论,这就是ARIZ(Algorithm of TRIZ,创新算法)。通过ARIZ的学习和训练,人们才能真正拥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TRIZ是脚
本书以*高等学校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2004年提出的"普通高等院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结合21世纪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对工程图学的教学本质和功能再认识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结合编者多年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教改成果编写而成。《BR》 全书由教程、配套习题集组成。内容包括机械图样的表示法、标准件及常用件的表示法、零件图、装配图、展开图、其他工程图简介、工程图样的管理、计算机三维实体造型,共8章,书后有附录。
本书为《城镇供水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系列丛书》之一,以供水泵站运行工本岗位应掌握的知识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基本知识入手,系统地阐述了本岗位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以及安全生产知识。
《港口机械装备》以港口起重机、港口连续输送机械、港口搬运及专用机械等三大基本类型为中心内容,结合港口实际,重点介绍各类型中典型机型的工作原理、主要性能和技术参数、结构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帮助学生了解港口机械装备的选择原则、运营管理和近期新发展趋势。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非机械设计类专业的工程教育课程教材,为将来从事港口规划设计、港口装卸与搬运工艺设计、港口装卸与搬运机械产品设计、港口装卸与搬运机械使用与维护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可供业内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大专院校师生学习、参考使用。
本书主要介绍火力发电厂锅炉设备及运行,内容包括锅炉系统认知,锅炉燃料认知、锅炉燃烧物质平衡及计算,锅炉热平衡试验及分析,煤粉制备及运行、锅炉燃烧设备巡检及运行,锅炉蒸发系统运行及汽水处理,锅炉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系统运行分析,过热器、再热器系统运行分析、锅炉系统运行等。本书为新形态教材,包含课件、视频、动画、微课等数字化资源。 教材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特色,突出了现场实际操作技能及技术应用,内容充分考虑现场岗位需求,从安全、节能、环保角度出发,以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方式,本着贴近生产、实用原则,以超临界火电机组锅炉为主,兼顾汽包锅炉和垃圾焚烧发电锅炉等相关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锅炉的原理、设备、运行及事故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机械可靠性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内容包括:可靠性基本概念、可靠性数学基础、机械可靠性设计原理与可靠度计算、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与故障树分析、机械零部件可靠性设计、机械可靠性优化设计及可靠性提高、可靠性试验。每章都配备了习题,同时附有一定的算例及附表。
全书分为5个项目,包括LKJ-2000型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的操作与故障处理、列尾装置的操作与故障处理、JZJ2000型轴承温度监测装置的操作与故障处理、JK00430走行部监测装置的操作与故障处理、ATP列车自动保护系统的操作与故障处理。本书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法进行教学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新颖,重点突出。
本书是一本热泵技术应用基础的著作,系统地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热泵空调技术研究所在近十年中有关热泵理论、系统创薪、实验研究、产品开发、工程应用诸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其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源热泵结霜、除霜特性研究以及应用实践,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应用理论基础,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新型处理后污水源热泵的应用基础研究和空调冷凝废热的回收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该书可供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等参考。
本书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先进制造业分布式科技服务技术集成研发与示范”(项目编号: 2019YFB1405100)支持下,旨在分析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探究先进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机制,总结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科技服务融合发展经验,并对上述项目提出的一种新型先进制造业科技服务融合发展模式——“面向国家战略的供需协同生态共建模式”和一种新型先进制造业科技服务平台融合发展模式——“中介(技术经纪人)驱动的科技服务平台双循环运营发展模式”进行全面展示,提出我国打造自主可控、创新活跃、精准高效、国内国际协同的生态群落的思路,形成全面提升我国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研发出“牛鼻子”产品的解决方案。本书兼具科学性和实践性,既可以为先进制造业和科技服务等领域的政府工作人员提供产业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热点,核心素养的研究基本已经确立,下一步就是如何将核心素养的测评,以及应用到课标和课程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本书是讲述了国际文化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是如何将核心素养应用到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过程,这些对我们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科学研究,以及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有着非常重用的参考作用。本书作者是台湾地区核心素养研究领域中的著名学者,在大陆也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书中全面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OECD等国际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研究、界定与发展,并加入了台湾地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计与其相融合的实践举例,讲述了核心素养如何成为课程设计与改革的DNA,这些对我们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应用有些切实的参考作用。
本书首先阐述阀门电动装置智能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国内外阀门电动装置智能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然后以部分回转阀门电动装置的智能化改造为例,介绍部分回转智能型阀门电动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分别从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两个方面分模块介绍智能化改造的方法和思路,给出了整机功能、电气连接、专用电机应用等技术方案。本书是作者在部分回转阀门电动装置智能化改造设计方面的具体实践,可为回转阀门电动装置的智能化研究和产业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助力阀门电动装置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