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材料,铸造,锻压,焊接,金属切削加工基础知识,机械零件表面加工,特种加工,先进制造技术及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等。考虑到后续课程安排,教材内容处理上有所区别。 工程材料 部分以剖析铁碳合金的金相组织为基础,以介绍工程材料的性质和合理选材为重点。 铸造 锻压 焊接 各占一定的篇幅,因为这方面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本课程前后均未安排与此有关的课程。 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 机械零件表面加工 和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部分,则着重在 机加工实训 的基础上,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归纳成系统性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而 特种加工 和 先进制造技术 部分,则着眼于拓展知识面、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适应性。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各专业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
本书是以高等职业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制订的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教学大纲为依据,并参照当前对技能型人才培训专业知识要求编写的。全书共十一章,主要介绍金属切削原理、切削刀具的基础理论,以及常用刀具的结构及使用知识,此外,适当反映当前切削加工中的新知识、新技术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机械制造及相关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用书和企业的培训用书。 本书配有电子课件,凡使用本书作教材的教师可登录机械工业出版社教育服务网(http://www cmpedu com)下载,或发送电子邮件至cmpgaozhi@sina com索取。咨询电话:010 88379375。
陈宏钧主编的《实用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第4版)(精)》在遵循前3版“以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相结合为宗旨”“以少而精为原则”的基础上,综合整理了近年来自生产一线许多读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全书总体结构和内容设置进行了全面修订,在第3版全书14章的基础上重新编排改写为9章,主要有:常用技术资料、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机床夹具设计、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机械零件、刀具和磨料磨具、切削加工技术、钳工加工及装配技术、技术测量及量具。 本手册第4版采用了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内容翔实,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语言简练,技术难度适当,更便于读者使用。 本手册可供中、小型企业机械加工工艺师、工程师、工艺设计员、工艺装备设计员,生产车间工艺施工员、技师,高级技术工人及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
本书面向机械工程计算和分析需求,首先从理论、方法到实例分析,由浅入深较全面地介绍现代工程数学计算方法、结构力学分析的有限元法、机械结构系统多体动力学、机械振动分析等,形成机械工程计算与分析的主要理论技术体系;然后介绍MATLAB、ANSYS、ADAMS、Isight等几种常用工程软件,并给出详细的算例;后介绍起重机、旋转机械等典型结构系统的机械工程计算分析应用案例,为读者运用现代计算与分析方法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书以常见零件表面的加工为主线,融合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基本知识、金属切削机床基本知识、常见零件切削加工工艺及夹具等知识点。重点介绍了平面、内外圆面、螺纹和齿轮的加工方法和工艺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掌握金属加工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初步具备了机床操作能力、机床调整能力、常见零件表面的加工工艺及工装设计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书适合高职高专、高级技校、技师学院的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将理论和实训一体化,全面讲述冲压工艺与模具结构知识。全书分为7个教学项目:冲压加工基础知识、冲裁工艺与冲裁模、弯曲工艺与弯曲模、拉深工艺与拉深模、成形工艺与模具结构、多工位级进模结构、冲压工艺规程的编制。每个项目分为多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实施前确定学习目标,在实践训练中辅以知识讲解,每个任务均设计了单独活页型的项目训练记录表,该记录表作为项目训练的作品之一,学生完成后可以交与老师进行批改。 本书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模具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短期培训班的教材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尝试将磁悬浮旋转支承与磁悬浮直线支承结合起来,以磁悬浮支承技术为研究对象,阐述磁悬浮智能支承的共同特征。本书主要阐述了磁悬浮支承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磁悬浮智能支承的概念与内涵、磁悬浮支承结构的冗余与重构、磁悬浮支承的智能控制算法等磁悬浮智能支承的基础理论,介绍了常导磁悬浮列车、超导磁悬浮列车、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及发展现状与趋势,论述了磁悬浮电梯、磁悬浮导轨的应用,还介绍了磁悬浮支承的减振隔振原理、方法与装置。本书主要读者为从事磁悬浮研究的相关科研工作人员和高等学校的教师、研究生等。本书也可以作为研究生的教材使用。
面向未来20年铸造成形技术发展方向、发展路径,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分析了发展环境、技术研发、市场实现之间的关系,选择了制约铸造成形技术产业发展并必须实现突破的关键技术,确定了行业未来研发的目标、应用前景和市场定位;按照时间序列给出了不同时间节点的发展重点、技术发展路径、实现时间等要素,提出了技术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和任务目标。
本书在分析了解制造技术、制造装备、机械化、自动化等基本概念及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从现代机械制造装备和机械制造自动化两个方面分别系统地论述了它们的分类、原理、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本书旨在使机械工程类的高年级本科生在掌握传统机床、工艺装备及传统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学习掌握现代先进的制造装备及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当今**的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的自动化设计能力。《BR》本书共七章:第1章为制造装备及其自动化技术概述;第2章和第3章为现代制造装备,包括加工自动化设备和工业机器人;第4章和第5章为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包括物料储运自动化技术和装配自动化技术;第6章为自动化集成技术,内容包括PLC技术及现场总线技术;第7章为制造自动化系统,内容包括成组技术、柔性制
本书以回答形式介绍钳工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其内容包括:钳工基础知识,常用设备、工具、量具和起重运输机具,钳工基本操作,机修技术,装配技术,机械设备安装技术,工具制造和修理技术,模具制造和修理技术。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拟题贴切准确,解答简明扼要,可供广大钳工和技术人员、管理干部使用,亦可供大中专院校和技工学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由车削加工、铣削加工、钳工3个项目组成。其中,车削加工包括门轴加工、千斤顶加工、钢筋缠绕钩加工3个典型工作任务; 铣削加工包括正方体凸凹配合件加工、齿轮加工、传动轴加工3个典型工作任务; 钳工包括四方开口与燕尾锉配、小台虎钳加工、钻床夹具加工3个典型工作任务。 本书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并融入车工、铣工、钳工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将素质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实现高职自动化类高素质与高技能并存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书适用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机械加工车间中完成。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机电类、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岗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培训的参
本书涵盖了原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中精密与超精密加工、特种加工、微细加工与微机电系统、增材制造技术等课程内容,以系统地阐述精密与特种加工工艺为目的,以加工过程的主要能量形式为主线,以实现物理、化学和复合/组合加工的综合交叉为重点,全面构建了集精细加工、特种加工和复合/组合加工等技术为一体的课程内容;阐明了现代加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注重培养和激发读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精密/超精密切削与磨料加工、热/电化学/化学/机械等能量作用的特种加工及其复合/组合加工、增材制造、微纳制造与微机电系统等。
本书介绍了机械设备电器控制原理和设计方法,主要内容有继电器接点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控。 在继电器接点控制篇章中,详细介绍了机械设备电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原理,电器元件的结构特点及其选择;重点讲述电器元件动作状态表的制作以及运用该表进行继电器接点自动控制的逻辑设计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使控制电路简化、可靠和易于检查,且简单容易掌握。 在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篇章中,详细介绍了三菱F1系列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基本指令和功能指令的编程方式;详细讨论了在以开关量为转移信号的过程控制中,如何运用电器元件动作状态表设计可编程控制器梯形图,简化设计方法。 可作为大专院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工程和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材,以及从事机械设备电器控制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助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及行动指南实施近以来初见成效,但建设制造业强国任务艰巨繁重。其中大众对我国制造业的了解要么盲目自大,要么过于悲观。本书结合《中国制造2025》文件及行动指南,梳理解读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 农机装备制造行业发展方向和思路、典型产品及示范工程,力求客观、准确描述,使读者认识差距、了解领先,既能从差距看到努力的方向,又能从领先处激发自豪和认同。
本书着重介绍了车床的基本工作方法,还介绍了车矩形螺纹、梯形螺纹、蜗杆和多线螺纹及复杂零件的装夹和加工方法。对常用车床结构和调整,切削原理和刀具,车床夹具,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典型零件工艺分析等也作了简要阐述。本书还介绍了镜面车削、数控车床等内容。为了方便读者查询,本书附录中收录了车工常用的有关资料和数据。
本书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是根据《*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及*新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同时参考热处理工和模具钳工职业资格标准编写的。本书主要内容有金属材料的性能、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钢的热处理、工业用钢、铸铁、模具材料概述、热作模具材料及其热处理、塑料模具材料及其热处理、冷作模具材料及其热处理、非铁金属及粉末冶金材料、非金属材料及新型材料简介、金属材料的铸造成形工艺、金属材料的锻压成形工艺和金属材料的焊接成形工艺。本书的主要特色是将工程材料与模具材料有机地融合起来,避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重复学习,同时每章后都有案例分析,以便于学生理解。为便于教学,本书配套有电子教案、助教课件、教学视频等教
本书是根据*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高校工程训练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内容包括机械工程及工程训练概述、安全教育、机械制造基础知识、铸造、焊接、车削、铣削、磨削、钳工与装配、数控加工基础知识、数控车削、数控铣削、加工中心、车削中心、数控特种加工、典型零件综合加工工艺分析等。内容力求精选,讲求实用,图文并茂,便于自学。 本书是高等工科院校普通本科及高职学生机械工程训练的通用指导教材,亦可供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实训使用。
本书以机械制造的各个环节为出发点,系统地介绍了机械制造系统实现自动化的原理、技术、方法和实际应用,旨在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开阔知识面,培养学生根据工厂实际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自动化的能力。全书共分十章,主要介绍了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基本概念、机械制造自动化工艺方案的制订、加工设备自动化、物流供输自动化、刀具自动化、制造过程检测自动化、装配自动化、自动化制造的计算机控制、工业机器人及其他相关的先进制造技术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等各类与机械制造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教材,也可供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和参考。
本书是为了指导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及近机类专业的学生进行“现代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实训而编写的。书中介绍了设计实训的目的、内容、要求、设计进度、设计方法及步骤等。本书详细地分析介绍了“常规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及机床夹具设计”实例和“数控工艺规程设计”实例,供学生在进行设计实训时参考。书中还提供了40个零件图样,供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设计实训任务时选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机械工程类):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以切削原理和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线,并配有相关的机械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加工质量、先进加工技术以及装配工艺等内容的讲解,还突出讲解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典型夹具设计。
本书以*数控技术应用型紧缺人才的培训方案为指导思想,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编者多年在数控机床应用领域的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围绕课程主线进行的,体现了“宽、浅、用、新”的原则。全书介绍了主流数控系统FANUC的*功能,先进的工艺路线和加工方法,各种编程指令的综合应用及数控机床的操作;重点讲述了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编程与加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讲解详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力争为数控加工制造领域人才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本书是根据*课程指导委员会“机械制造实习教学基本要求”和“普通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规范和验收标准”的内容,结合近年来有关高校工程实践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经验,由西南石油大学和西华大学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工程实践教学的老师编写。 本书主要内容有:机械制造的发展简史、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铸造、锻压、焊接、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车削加工、铣削加工、刨削加工、磨削加工、钳工及装配、数控加工基本知识、数控车削、数控铣削、数控加工中心以及特种加工。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趣味性、实践性、启发性、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做到基本概念清晰,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本书适合高等学校近机类、非机类等相关专业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使用。还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包括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与工艺尺寸链、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机械加工精度与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机械加工表面质量与机械加工振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与成组技术、机器装配工艺基础与装配尺寸链、机械制造工艺自动化的新发展等七章。 结合多年来《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反复精选教材内容,突出课程的基本理论,反映现代机械加工工艺的新发展。是本书的主要特点。本书内容精炼,由浅入深,理论阐述清晰,实例分析简明,适于教学。 本书版(1981年出版)经全国许多院校使用后,由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制造(冷加工)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机制工艺》教材编审组评定,可供高等工业学校机制专业作为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1987年由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