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光子器件是光子集成系统的核心元件,应用于通信和计算机系统,可降低系统的功率消耗、减少信号串扰、改善系统的安全性。本书主要介绍了集成光子系统中的硅基混合集成激光器、硅激光器、集成锁模激光器、光放大器、微环谐振腔光开关器件的结构与运行原理;对部分器件的制作工艺作了介绍;引入了新近报道的光子集成硅基激光器和光放大器,如硅、铟镓砷磷混合激光器、拉曼激光器、单块量子点激光器和硅基混合放大器、拉曼放大器和高增益布里渊光放大器的结构、原理;介绍了多种微型光网络和芯片光网络的结构、原理、设计方法和技术;对掩模版设计作了简要介绍;介绍了量子级联激光器(含超短脉冲量子级联激光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放大器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还介绍了量子点激光器、半导体量子点单光
本书提出微波光子多学科协同设计思想与方法,首先从微波光子的跨域交叉融合出发,分析了其多学科特点,探讨了微波光子多学科协同设计的技术挑战;接着,基于微波光子多学科设计的内涵,将需求-功能-逻辑-物理(RFLP)系统工程论方法引入微波光子系统的设计中,形成了基于RFLP的微波光子系统仿真设计的一般方法。同时,深入研究了微波光子器件、处理单元和系统的建模方法,阐明了微波光子跨域特点和时空频多维映射原理,并以微波光子干涉仪系统模型为例,详细阐述了多学科协同设计和建模仿真的思路及方法;最后,本书探讨了不同专业工具所建立的异构模型的统一封装方法,并针对微波光子跨域带来的海量数据处理问题,探讨了多核心、多进程分布式并行计算方法对仿真效率提升的有效性。
《微结构光纤设计、制备及应用》在对微结构光纤基础知识及发展历程概括的基础上,基于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微结构光纤设计和制备的基础理论,以及实际微结构光纤特性的分析模型、制备手段及应用方法。其中包括大模场面积微结构光纤、双芯微结构光纤、侧漏微结构光纤、空芯微结构光纤、太赫兹微结构光纤,以及基于材料填充微结构光纤器件的设计、制备及应用。大量新型微结构光纤、器件及应用方面的进展和研究成果,穿插在各个章节中,内容深入、具体、细致、翔实。
本书针对基于激光的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和测距技术进行系统介绍。全书主要内容: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时间频率的基本概念、基本时间同步协议等;第2~4章,阐述光纤时间频率传递技术的基本原理、核心技术及发展概况,主要包括光纤时间同步技术、光纤微波频率传递技术和光纤光学频率传递技术;第5章,介绍星地激光时间传递及基于飞秒光频梳的测距技术;第6~8章讨论了前瞻性的量子时间同步技术,分别为基于频率纠缠光源到达时间测量的量子时间同步技术,基于平衡零拍探测和飞秒光频梳的量子优化时延测量技术。
本书对激光切割的原理、激光切割机的类型和利用激光切割机进行DIY制造的流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介绍LaserMaker建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4种激光切割的工艺模式,让读者了解在DIY制造中如何利用LaserMaker建模软件进行建模。 本书介绍了12个从易到难的LaserMaker设计实例,读者可以从中掌握由平面作品到立体作品的绘图操作、工艺模式设置和设计技巧,感受激光切割造物的乐趣。 读者阅读本书可以了解利用激光切割技术进行作品设计的常见思路及工艺模式,能够从零开始制作第 1件激光切割作品,并逐步形成对于激光切割建模的方法的认知,从而体验与实践激光造物在创客教育中的应用。 本书既适合中小学选修课或课外兴趣班使用,也适合创客、创客教育工作者作为工具用书或参考读物。
自2001年产生第壹个亚飞秒脉冲以来,其产生和应用被深入广泛研究。《阿秒激光技术》主要介绍强场物理领域亚飞秒与阿秒激光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动态,介绍飞秒强激光与原子分子的相互作用,高次谐波光源的产生与应用,亚飞秒与阿秒激光的产生、测量及应用,以及与这些研究相关的飞秒激光技术及其发展。本科生可以通过阅读《阿秒激光技术》对强场物理领域有的了解,研究生及其他科研工作者通过《阿秒激光技术》的阅读可以深入了解亚飞秒及阿秒激光的技术和应用。
希 H 李编*的《微波光子学(第2版)》系统介绍了微波光子学这一新兴领域的重要技术及应用,并综述了微波光子学在微波系统、毫米波系统以及太赫兹系统方面的*新进展。书中介绍了国际上本领域*科研人员在波的产生、测量、探测、控制及传输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介绍了信号超宽带超快传输、开关和处理所需的支撑性器件、组件的研究进展。供稿者很多本身就是该领域的开辟者,他们对光载射频、注入锁定半导体激光器以及太赫兹光子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有着深入研究,他们对突破当前瓶颈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方面的洞见也贯穿全书始终。
本书从实用性和先进性出发,较全面地介绍了红外目标探测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算法。全书共分16章,主要内容包括:红外热成像特性分析、红外图像动态噪声抑制技术、红外非均匀噪声抑制技术、红外小目标特性分析、红外小目标自动检测与跟踪的核心框架、红外小目标自动检测与跟踪中的背景抑制、红外小目标自动检测与跟踪中的数据关联、红外小目标自动检测与跟踪具体算法、红外线目标特性分析、线目标自动检测中的背景抑制技术、红外线目标自动检测与跟踪算法、地面红外面目标特性分析、地面红外面目标搜索、地面红外面目标跟踪、红外目标探测硬件系统等。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光电专业的基础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光电成像系统性能(Electro-Optical Imaging System Performance, 4th edition, (2005))主要介绍电光成像系统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和设计指南。重点描述当前美国三军用于评价和设计电光成像系统的几种指标体系。从较早的1975NVL和FLIR92,到改进的NVTherm和TRM3,直到近推出的NIIRS,均作了详尽论述。读者对象包括从事电光成像系统设计、制造、及使用的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现代光电子成像技术概论(第2版光学工程类)》(作者向世明)内容涉及x射线及短波辐射成像、紫外线成像、可见光成像、微光成像、红外成像、微波成像、太赫兹成像、遥感成像、高速摄影摄像、光子计数成像和医疗成像等现代光电子成像器件和系统技术,《现代光电子成像技术概论(第2版光学工程类)》分别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特性参数、测试评价及其*发展动态等。学习掌握这一高新技术,对研究、开发、应用各类观察、瞄准、测距、跟踪、制导、告警、测绘以及航天遥感、高速摄影、弱光探测、医疗诊断和生物研究仪器,具有重要实用意义,对从事相关领域科研、教学、生产和应用的读者,有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
随着大功率半导体激光二极管的发展,采用激光二极管泵浦的全固态激光器(DPL)已成为当前激光技术研发的热点之一。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技术(NOFC)也随着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出现和应用的需要,得到了快速发展。本书针对这两个领域的实验和研究展开详尽的介绍,全书共分为11章,内容包括:全固态激光器和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常用的DPL工作物质及若干典型的新型NC)FC材料;DPL的泵浦方式、热效应及其补偿方法,主要运转方式,即连续及脉冲运转(包括锁模运转);谐振腔设计;激光二极管泵浦的光纤激光器及全固态可调谐激光器;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技术和采用周期极化晶体的准相位匹配技术等。 全书总结了当代全固态激光技术及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技术的*成就,不仅涵盖了国际、国内*成果的介绍,而且还提供了大量
光波导模式——偏振、耦合与对称(英文版)是一本关于波导模式对称性分析的学术专著。在简要介绍传统导波光学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以光波导弱导微扰理论和群论作为理论分析手段,对单模和少模光波导,特别是单芯和多芯光纤的波导模式结构和分类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讨论了模式对称性分析方法对周期结构、非线性波导和光子晶体等复杂波导结构的应用。光波导模式——偏振、耦合与对称(英文版)的理论描述简洁,适合于具有较好的电磁理论基础,并对导波光学理论和群论有一定了解的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非制冷热释电陶瓷材料(钛酸铅、锆钛酸铅、钛酸钡、锆钛酸钡材料及其薄膜)、红外热释电晶体材料(铌酸锂、钽铌酸锂和硫酸三甘钛及其薄膜)、有机热释电材料(聚偏氟乙烯与钛酸铅/聚偏氟乙烯复合材料及其薄膜)、氧化钒(VOz)非晶硅、铂/钛金属、钇钡铜氧化物及其薄膜热敏电阻型非制冷探测材料的基本特性、制造工艺与技术、性能与应用;并列举了大量实例,每一实例均按照简介、制造方法、性能与效果编写格式逐一介绍。在探测器一章中重点介绍了微测辐射热计、热释电红外探测器和其他红外探测器的结构、选材、制造工艺、性能与应用,在应用一章中重点介绍了军用红外探测器原理、类型与性能,非制冷焦平面红外探测器、非制冷单元/多元红外探测器和非制冷系列红外探测器的军事应用等。 本书可供从事红外技术研究、产品设
《现代光学技术应用手册》分上下两册,汇集了光学技术的基础、设计、加工及应用中所需的相关技术资料。 本书为上册,主要内容包括:梯度折射率光学,光的干涉、衍射及偏振,光谱学与应用光谱技术,全息术及光学防伪技术,散斑及光学材料等光学基础;等离子、液晶、场致显示技术;环境光学技术应用及海洋光学和仪器;数码技术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光学信息技术基础和处理;新型光学镜片及视光技术应用;光学软件应用技术等。手册中集有大量光学设计实例可供读者参考。 下册主要由光学零件制造工艺、光学测量和评价、工程光学及仪器三部分组成。书后附录中有大量光学技术数据以及光学技术名词中英文对照可供查阅。 本书可供光学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设计、科研中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是一种使用千兆瓦级纳秒脉冲激光辐照金属表面,产生高压等离子体冲击波,对金属表面进行改性,使其产生残余压应力、高密度位错和表面纳米化的新技术。该技术具有强化效果佳、可控性强、适应性好等优点,可成功用于提高部件的疲劳强度、消除焊接残余拉应力等方面。《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系统了介绍激光冲击强化理论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冲击波原理及在介质中传播的特性,冲击波作用下材料表层残余应力场和表面纳米化及其提高疲劳性能的规律和机理,激光冲击强化应用技术和规范等
全书共分5章。第1章:绪论,介绍激光测距技术的主要类型及各自特点。第2章:经典脉冲激光测距原理及组成,介绍脉冲激光测距技术的基本原理、激光发射机、激光接收机、 应用和发展概况。第3章:高精度脉冲激光测距技术,介绍脉冲式激光测距系统的测距误差、激光光源的脉宽控制、精确脉冲到达时刻鉴别、精密时间间隔测量。第4章:超远程脉冲激光测距技术,介绍超远程脉冲激光测距基本理论、单光子探测技术、微弱回波信号检测技术、基于事件计时器的时间间隔测量。第5章:飞秒脉冲激光频率梳*距离测量,介绍飞秒光频梳测距技术发展概况、飞秒光频梳及其产生、 光频梳*距离测量技术基础、飞秒光频梳测距方法、光梳多波长干涉测距的波长选择和相位信息提取方法。
本书是同步辐射应用的一本入门书。包括三篇十七章:篇三章主要介绍同步辐射的发生、加工与引出,是全书的技术基础;第二篇八章主要介绍了八种比较通用的同步辐射实验方法。包括各种方法的原理、实验装置、数据处理与在一些方面的应用实例(包括一些近、*的发展),其中许多工作是常规实验室设备无法做出的;第三篇六章介绍了同步辐射在一些研究方面的应用简况。同步辐射装置是一种可供多学科开展高水平研究活动的大科学装置。它可从事的实验代表了当前一些科学技术可达到的*水平,广泛应用于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本书可作为科学和技术各学科研究生的通用教材,也可作为初涉足于同步辐射人员的参考书。 第二版在版基础上新增了若干近年的新进展,订正了版的一些差错。
光子学是一门研究光子的产生和运动特性、光子同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的前沿学科,硅光子学专门研究硅以及硅基异质结材料(诸如sige/si、soi等)等介质材料中光子的行为和规律,着重研究硅基光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与制造以及在光通信、光计算等领域中的实际应用.《硅光子学》共19章,分别介绍硅基光子学基础、应用和发展趋势;硅基异质结构和量子结构的物理性质、制备方法;硅基光子器件,包括硅基发光器件、探测器、光波导器件;硅基光子晶体、硅基光电子集成、硅基光互连以及硅基太阳能电池. 《硅光子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作为半导体光子学、光电集成、光电子器件、信息网络系统、计算机光互连及相关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高功率CO2激光器及其应用技术》介绍了CO 2 激光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反映了21世纪以来取得的*科技成果。《高功率CO2激光器及其应用技术》的内容以描述放电泵浦CO 2 激光器及其相关技术为主,并以高功率CO 2 激光作为重点描述对象,对其基本原理、相关技术做了系统阐述。同时对经常出现的某些易引起混淆、误解与误用的概念、术语和技术问题等做出了澄清性的解释和说明。《高功率CO2激光器及其应用技术》着重于CO 2 激光的实际研制和应用过程,较少着墨于理论论述。 《高功率CO2激光器及其应用技术》适合从事CO 2 激光研制和应用的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在校师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随着芯片集成度的增加,以硅芯片光互连为特征的硅基光电集成是微电子发展方向之一,其关键瓶颈问题是硅基光源材料与器件。同时,硅基光电子在生物、显示等领域还有重要应用前景。因此,该领域一旦突破,将对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书在阐述硅基发光材料和器件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本书主要包括:硅基光电子与发光材料的总体概述;硅基杂质与缺陷发光;硅基纳米材料与发光器件;稀土离子掺杂的硅基电致发光器件;硅基量子点发光材料与器件;硅基量子阱和能带调控发光材料与激光器件;硅基氧化物半导体薄膜发光器件;硅基Ⅲ 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硅基有机发光材料与器件;硅基光波导和光电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