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了电子对抗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共五章,第一章是电子对抗概述,介绍电子对抗的 概念、特点、分类、应用领域、作用、发展史及发展趋势;第二章是雷达对抗原理,在综述雷达对抗 的基础上,主要介绍雷达侦察测频、测向、无源定位、信号参数测量和信号处理,以及情报侦察、遮 盖性干扰、欺骗性干扰、无源干扰和新体制雷达对抗等技术;第三章是光电对抗原理,在综述光电对 抗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光电主动侦察、光电被动侦察、光电有源干扰和光电无源干扰;第四章是通信 对抗原理,在综述通信对抗的基础上,重点介绍通信侦察、通信干扰及扩频通信对抗等技术;第五章 是电子对抗新概念和新技术,重点阐述综合射频、认知电子战、定向能武器和电磁脉冲武器等技术和 手段。
本书涉猎广泛、内容丰富,从基础的放大器、滤波器、混频器设计分析,到接收机的组成、各类接收机的架构(模拟超外差接收机、压缩接收机、数字接收机、扩频接收机等)都进行了讨论,还介绍了信号采样、数字滤波器及其性能,讨论了信号的调制解调,跳频、扩频、跳时信号的截获方法和特性,对通信信号的测向、通信电子战接收系统架构也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本书共11章。章为导论,介绍侦察与监视的概念、作用与任务、物理学基础、基本原理、分类及用途、发展简史,以及未来战争对侦察与监视的要求;第2章介绍侦察与监视传感器的主要战术技术要求、组成、工作原理、技术发展趋势,以及目标识别技术;第3章至第7章介绍航天侦察、航空侦察、海上及水下侦察、地面侦察和单兵侦察的应用技术;第8章介绍侦察与监视信息的综合处理技术;第9章介绍目标的隐蔽、欺骗与隐身技术;0章介绍侦察与监视装备的反隐蔽、反欺骗、反隐身和抗干扰技术;1章是侦察与监视技术的发展展望。读者对象: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从事侦察与监视技术及装备研制的部队专业人员,领导或管理干部,军事院校师生,以及在电子信息领域工作的广大科研人员。
本书是EW100系列的第三本。本书是以美国老乌鸦协会会刊《电子防御杂志》一个很受读者欢迎的专栏中的文章为基础写成的。该书全面、清晰地介绍了通信电子战系统所涉及的各种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主要功能,该书的通信电子战实践特色明显、实用性很强。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为:章:引言,主要介绍了dB这个单位的换算与应用;第2章:通信信号,介绍了各种数字、模拟、跳频、直扩等信号的产生与特点;第3章:通信天线,主要介绍了天线的波束、增益、极化、阵列等概念;第4章:通信接收机,主要介绍了超外差、信道化、压缩等各种接收机,信号的数字化,以及接收机的各种指标;第5章:通信信号传播,主要介绍了信号传播特性和链路预算;第6章:通信辐射源搜索,主要介绍了搜索策略、系统配置、对各种低截获概率信号的搜索等内容;第7章:通信辐射
本词典囊括迄今为止的有关电子对抗方面所使用的词汇。词典由四个部分组成:英汉部分收词20100余条;汉英部分收词20100余条;缩略语部分收缩略语7500余条;另有17个附录。由于电子对抗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故编者在广泛收集电子对抗词汇的同时,还适量收入各相关学科的有关词汇,如雷达、情报、机电及计算机等方面的相关词汇,是电子对抗专业的工具书。
《通信对抗干扰效果客观评估》针对通信对抗试验领域的特点,对通信对抗试验干扰效果评估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工作包括内场仿真试验评估体系的建立;针对不同的通信方式采取不同的干扰效果评估方法;基于小波理论的语音信号干扰效果评估方法与基于调制识别理论的通信信号干扰效果评估方法。
本书内容是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单站无源定位与跟踪课题组的师生,通过近20年的探索研究、试验实践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各阶段的研究、论证、试验报告,各阶段从事研究的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论文内容。
《通信对抗干扰效果客观评估》针对通信对抗试验领域的特点,对通信对抗试验干扰效果评估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工作包括内场仿真试验评估体系的建立;针对不同的通信方式采取不同的干扰效果评估方法;基于小波理论的语音信号干扰效果评估方法与基于调制识别理论的通信信号干扰效果评估方法。
本书共11章。章为导论,介绍侦察与监视的概念、作用与任务、物理学基础、基本原理、分类及用途、发展简史,以及未来战争对侦察与监视的要求;第2章介绍侦察与监视传感器的主要战术技术要求、组成、工作原理、技术发展趋势,以及目标识别技术;第3章至第7章介绍航天侦察、航空侦察、海上及水下侦察、地面侦察和单兵侦察的应用技术;第8章介绍侦察与监视信息的综合处理技术;第9章介绍目标的隐蔽、欺骗与隐身技术;0章介绍侦察与监视装备的反隐蔽、反欺骗、反隐身和抗干扰技术;1章是侦察与监视技术的发展展望。 读者对象: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从事侦察与监视技术及装备研制的部队专业人员,领导或管理干部,军事院校师生,以及在电子信息领域工作的广大科研人员。
本书主要论述了电子对抗概况、电子进攻、电子防护、电子支援、频率测量方法、测向技术以及分选技术。电子对抗概况主要包括:我国电子对抗的概念、俄美电子战的定义、作战思想、信号环境及其发展。电子进攻包括:反辐射武器攻击、定向能武器攻击、电磁欺骗、电磁干扰。电子防护既包括敌方对己方进行电子进攻时己方的电子防护,又包括己方、友方在使用电子进攻时己方的电子防护。电子支援主要依靠侦察接收机,对侦察辐射的各种参数进行定位,为电子进攻或电子防御提供技术支持。频率测量方法主要介绍频率搜索接收机测频、比相法瞬时测频接收机测频以及信道化接收机测频。测向技术主要介绍具有超分辨、高精度的空间谱估计测向技术。信号分选技术主要介绍基于PRI的信号分选技术和多参数匹配法。 与同类书相比,本书除了在整体上对电子对
本书以电子对抗中主要解决的问题,即电子对抗中的信号侦测问题、电子对抗中的干扰问题和电子对抗中的抗干扰问题,详细介绍了无线电频率侦测、辐射源定位理论与方法、有源干扰干扰机理、电子干扰理论与方法以及电子系统抗干扰理论与方法,并开展了对典型电子武器系统干扰方式的讨论。在内容编排上,重点对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阐述,并配以适当的图片,有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新颖性。本书适合作为大学本科电子对抗相关学科的专业教科书,同时可作为硕士研究生相关学科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电子战系统工程技术人员的自学参考用书。
本书共11章。章为导论,介绍侦察与监视的概念、作用与任务、物理学基础、基本原理、分类及用途、发展简史,以及未来战争对侦察与监视的要求;第2章介绍侦察与监视传感器的主要战术技术要求、组成、工作原理、技术发展趋势,以及目标识别技术;第3章至第7章介绍航天侦察、航空侦察、海上及水下侦察、地面侦察和单兵侦察的应用技术;第8章介绍侦察与监视信息的综合处理技术;第9章介绍目标的隐蔽、欺骗与隐身技术;0章介绍侦察与监视装备的反隐蔽、反欺骗、反隐身和抗干扰技术;1章是侦察与监视技术的发展展望。 读者对象: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从事侦察与监视技术及装备研制的部队专业人员,领导或管理干部,军事院校师生,以及在电子信息领域工作的广大科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