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专门从事矿井提升装备研发机构几十年研发成果的汇总,系统介绍了矿井提升装备的分类、结构形式、关键技术、应用选型、运营维护等,对矿井提升装备技术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本书共38章,主要内容包括提升机主机、液压闸控系统和液压润滑系统、电控系统、矿井提升机的电动机、提升系统设备、矿井提升机新技术,以及矿井提升机的技术改造等。本书内容全面、系统、新颖,实用性强,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适用于从事矿井提升机工作的人员,可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为高等院校学生提供指导。
本书为学术专著,从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及其存在的施工地质灾害出发,分别从隧道地质复杂程度分级与复杂地质条件形成,复杂地质隧道地质灾害与致灾构造,复杂地质隧道施工地质预报,隧道施工地质预报技术研究,隧道施工地质预报实践五个方面论述了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及特点,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现有预测预报方法及应用效果,并推介了多个地质预报新技术和需解决的现状问题。同时,例析了地铁隧道土洞、土石不密实、孤石;山岭隧道突水致灾构造、突泥致灾构造、洞内泥石流、围岩失稳塌方、岩溶等灾害案例。本书由浅至深,从基础理论到方法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隧道地质预报技术体系与方法,案例代表性强,可供从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工作者参考。
本书首先介绍物联网的基本知识、矿山生产与运营过程、矿山信息化的发展历程,详细描述矿山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及关键技术。针对矿山物联网关键技术,本书依次详细描述矿山传感及其接入技术、传输网技术、矿山物联网M2M平台、矿山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针对在矿山物联网基础平台上的具体应用,详细分析矿山物联网的三个感知系统,即人员感知、环境感知、设备感知,并详细介绍其在矿山中的具体应用。然后对构建在感知矿山基础上的云服务平台进行描述并分析其在矿山中的具体应用。最后对矿山物联网下一个发展阶段CPS系统进行描述。
本书是在参考近年来国内外铜矿选矿理论及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等人在铜矿选矿教学与科研方面的经验编写而成。本书首先介绍了铜矿资源分布、铜矿物矿石特性及浮选工艺设备,然后系统地介绍了硫化铜矿、氧化铜矿及铜冶炼渣的选矿技术,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十几家典型选矿厂生产实践,最后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本书可供从事矿物加工科研、生产的相关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介绍了中亚五个国家的基本状况,分国别提供了各国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地质工作程度和矿产资源状况的资料;阐述了矿产勘查开发的前景;介绍了矿业勘查开发的法律法规和矿业投资政策、矿权管理、矿业税费、管理等信息;分析了各国重要的和优势的矿种,对重要矿产的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初步的勘查选区建议,以及在中亚地区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应注意的事项等,试图为中国矿业企业和投资者在中亚五国开展矿业勘查开发提供信息。
本书展现了全国矿山地质工作的先进经验和科技成果,福建紫金矿业集团关于重视培养与重用青年人才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与推广。,重用青年,壮大生力军。紫金矿业创建于1993年,与许多百年老矿山相比,是个年轻、充满朝气的矿山企业,在十多年的创业与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一批年轻骨干,主要领导正处于壮年。在地质专业人员和领导中“70”后、“80”后是一大批。这支队伍学历高,高工、硕士、博士多,也是一大特点。第二,重视科研,以理论指导生产(找矿、用矿)。论文中强调把找矿和采矿及管理中遇到难题列为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有理论提高又有经济效益。对成矿规律认识的突破,让小矿成为大矿。第三,内外协作,产学研相结合。紫金矿业一贯以改革开放精神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吸引大专院校和科研及地勘单位参加各项技术活动,而且成效很大。
内容提要 安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防、管、控能力的重要保障。针对矿山物联网技术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矿山安全感知的应用,本书从 感、传、知、用、管 五个层面,介绍了矿山物联网体系下矿山监测数据的获取、传输、处理、利用和管理方法,及其在矿山物联网感知与预警技术方面引入的技术变革。包括综合自动化与矿山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区别与联系,矿山物联网平台和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技术,矿山物联网的各个应用子系统,矿山物联网在人员、设备、灾害三个方面的感知与预警技术,矿山物联网技术在山煤集团霍尔辛赫煤矿和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的两个典型应用。 本书在内容上力求反映当前矿山物联网安全感知领域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和发展前景,可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参考用书。矿山物联网安全感知与预警技术.
《磨矿过程运行反馈控制》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选矿对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迫切需求出发,针对目前磨矿过程运行控制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作者多年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积累,比较系统地探讨磨矿过程运行反馈控制方法及其应用的问题。内容包括运行控制的一般性介绍及磨矿运行控制问题描述、基于模型的磨矿运行反馈控制方法、基于数据与知识的磨矿智能运行反馈控制方法及工业应用、磨矿运行反馈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系统等。
《金属矿山覆岩移动机理及防治》主要介绍了金属矿山覆岩移动机理及防治技术。内容包括人工矿柱支护下覆岩失稳突变的空间模型、构造应力和自重应力作用下的覆岩沉降动态力学预测、覆岩冒落高度预测、人工矿柱和原生矿柱支护下的覆岩强度安全判据、人工矿柱稳定性的判别等。
本书分为金属矿和煤矿编。金属矿编主要论述了我国古代金属矿开采工程技术(包括找矿、采矿、选矿)的起源、发展及主要成就,并探讨了其对我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时间跨度为史前到19世纪中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书理清了中国古代金属矿开采的历史发展过程。煤矿编则以史料为基础,以技术发展为线索,综合分析,断代分章,传统技术专章叙述,着重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反映中国古代煤炭工程技术发展的客观过程,力图阐明中国古代煤炭开采工程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内在根据。
本书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结合生产实际,系统地介绍了自磨半自磨磨矿工艺的选择、工艺配置、磨矿设备的选择计算、磨机运行的影响因素、磨矿曲线及其应用等,结合靠前外生产实际情况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本书主要介绍了内蒙古额济纳旗及周边地质矿产研究情况,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内蒙古额济纳旗白梁东金多金属矿区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大山一带综合方法找矿、内蒙古额济纳旗清河沟金多金属矿调查与研究、内蒙古额济纳旗卡路山一带综合方法找矿、内蒙古额济纳旗小红山东铅锌银多金属矿、内蒙古额济纳旗苦泉山南铜金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内蒙古额济纳旗黄砬子银多金属矿找矿标志与前景。 本书可供从事关键矿产勘查、科学研究、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地质科研工作者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本册为《采矿手册》第六卷,包括矿山安全工程、矿山通风、矿山防排水、矿山防灭火、矿山卫生工程和矿山环境工程等六章。
《矿冶系统工程:“五品联动”模式实践与探索》从矿冶工程的矛盾和问题分析入手,深刻揭示了矿冶工程本质内涵,系统剖析了矿冶工程整体性、复杂性、动态性、流程性等显著特征,并从工程哲学视野,分析传统矿冶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对矿冶工程 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思考,从管理理念、理论基础、理论构建、建模方法、评价工具、品位-成本联动优化方法等几方面详细阐述了“五品联动”模式,并精选了典型实践案例,力求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客观详实地将“五品联动”矿冶工程管理模式展现给广大读者。《矿冶系统工程:“五品联动”模式实践与探索》提供了解决贫铁矿开发问题的工程思维新视 角,构建了一套适合贫铁矿资源特点的系统创新模式,对于指导矿冶工程管理实践,解决贫铁矿资源开发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
本书系统阐明了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适当介绍了岩土工程勘察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贯入岩土工程勘察与评价的新理念。内容主要包括: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程勘探与取样、室内岩土试验和原位测试基本原理和方法、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类别及基本要求、特殊性岩土的勘察评价和不良地质作用勘察评价及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方法与应用。新教材的编写可以满足建筑工程、交通工程、地下工程等专业的教学需求。教学内容上实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学生的能力培养上,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加强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得到岩土工程师的良好训练。
煤矿开采过程中,会遇到水、火、瓦斯、粉尘和顶板等5种灾害,即通常所说的“五大灾害”。在我国,冲击地压(也称为冲击矿压)作为一种特殊的矿压显现形式,已成为煤矿开采特别是深部开采矿井的主要灾害,严重威胁煤矿的安全生产。 本书旨在较系统全面地介绍冲击地压基本概念及其分类,阐述冲击地压影响因素和冲击地压发生机理,重点介绍冲击危险性评价、预测方法与技术,结合具体生产矿井实际,给出了冲击地压防治方法与技术,并对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考虑到冲击地压发生条件的复杂性及冲击地压理论需要的相关知识较多,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书中增加了冲击地压实例和冲击地压基础知识两个附录,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参考。
本书分上下篇,共12章,上篇是煤矿领导岗位、管理岗位和操作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下篇煤矿岗位作业流程管理,主要包括煤矿岗位通用作业流程管理及作业流程风险管控,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防等专业35个主要岗位的作业流程管理,以及7个特殊岗位的安全管理清单、5个重点岗位作业说明书、综采工作面岗位工艺流程管理等内容。本书结构合理,文字通俗,简单易懂。 本书适合于煤矿企业岗位达标,是煤矿企业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岗位作业流程标准化建设的主要指导用书,同时也适合于煤矿企业全员培训,也可供煤矿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在低碳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时代背景下,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编著而成。全书系统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和作者多年来的科研积累,侧重从基本原理和工业生产技术与设备等方面进行系统编著。内容主要包括:煤基固废的产生、分类与理化特性分析,煤矸石制备煅烧高岭土技术原理与工艺,粉煤灰建材化利用原理及工艺,煤矸石/粉煤灰化工提取技术原理及工艺,粉煤灰在农业领域的利用以及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发展趋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