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与装甲车的发展历史、未来趋势和一些相关的军事知识,还全面收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研制的200余种经典与装甲车,包括轻型、中型、重型、主战、步兵战车、装甲运兵车、装甲侦察车、自行火炮等,每种武器有详细的性能介绍,并有准确的参数表格。 本书不仅是广大青少年朋友学习军事知识的不二选择,也是军事爱好者收藏的对象。
本书主要面向于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可作为自动化相关专业科技人员的参考用书。
于秀萍、刘涛编著的《制导与控制系统》是以导弹作为应用对象来研究制导与控制技术的。本书共分10章,集制导、控制与仿真为一体,系统地阐述导弹制导控制理论和技术,介绍制导与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及仿真方法并给出应用实例,同时概括作者多年来的主要教学和科研成果。其主要内容有:导弹的制导系统的基本功能及组成、制导方式及制导规律、导弹控制方法及原理、导弹数学模型及其特性分析、常用制导装置及其原理、导弹飞行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自动寻的制导系统分析与设计、地空导弹遥控指令制导系统分析实例、导弹制导控制系统数学仿真、导弹制导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每章后配有一定数量的习题及思考题。《制导与控制系统》可作为高等院校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和飞行器设计专业本科生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研究
《武器系统效能分析》是作者在武器系统效能分析方面多年研究和教学基础上写成,针对我国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应用的需要和特点,结合武器系统的发展趋势,对武器系统效能分析的理论、方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与集成。特别是结合研究实践,对有关卫星应用系统、指挥信息系统、传感器系统等电子信息类装备效能的概念描述、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的理论方法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给出了相关应用案例的分析。《武器系统效能分析》突出电子信息类装备效能分析、武器装备体系效能分析方面的内容,既体现武器装备近年来的发展重点与趋势,也反映武器系统效能分析领域目前的研究重点和特点。
本书首次从综合集成的角度对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进行探讨,提出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关键风险因素识别方法,并根据该类项目数据透明性差的状况,创造性地将数据挖掘技术中的支持向量机引入武器装备研制项目风险定量评估,提出了风险应对策略和监控预警技术。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有翼导弹飞行动力学地基本理论和方法。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有翼导弹地弹道学问题,包括气动力计算。导弹运动方程组、导引方法、弹道设计和飞行轨迹仿真等;下篇介绍有翼导弹动态特性分析方法,包括扰动运动方程组、稳定性和操纵性分析等内容。 本书主要作为高等院校飞行器设计和相关专业地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导弹设计和控制地科技人员参考。
《弹道导弹精确制导与控制技术》介绍了弹道导弹的精确制导与控制技术。全书共10章,包括精确制导弹道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组成原理、弹道导弹动力学建模、弹道导弹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精确制导弹道导弹中制导系统、精确制导弹道导弹末制导系统、弹道导弹先进制导控制技术、自动目标识别技术、制导系统抗干扰技术、气动光学效应问题等内容。 《弹道导弹精确制导与控制技术》是作者杨军等以长期从事的精确制导与控制技术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同时结合作者多年在弹道导弹制导控制系统设计的工作实践,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编写而成的。本书内容丰富,具有工程应用特色,可供从事弹道导弹精确制导与控制技术研究、设计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空中力量体系对抗过程建模与效能评估的关键问题研究”(70671106)的支持下,根据当前新形势下空中力量体系发展的特点,分析了空中力量体系的静态复杂性及其对抗过程的动态复杂性,采用面向仿真模型的军事概念建模方法建立了空中力量体系对抗过程的军事概念模型,利用提出的“对象—关系—规律—模型”的主动元建模方法构建了主要作战阶段的元模型,分别对采用马尔科夫链和元胞自动机建立空中力量体系对抗过程动态聚合模型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构建了军事复杂体系的效能空间,对空中力量体系对抗效能空间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和建模,进一步对空中力量体系对抗效能进行了探索性仿真和评估。分别采用区间数和不确定语言对预警机作战效能评估以及航空信息支援系统能力评估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改进的兰彻斯特方程和战役
本书运用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两种方法,系统介绍了吊舱推进器水动力性能的数值计算方法、定常和非定常水动力性能数值预报分析、水动力性能的试验研究以及吊舱推进器实船应用设计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和成果。 针对目前常用的拖式、推式和双桨式等三种吊舱推进器形式,建立了吊舱推进器定常和非定常水动力性能的数值计算方法。在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和精度的基础上,计算并分析了吊舱对螺旋桨桨叶载荷分布的影响,吊舱引起的伴流分布规律以及螺旋桨负荷、吊舱和支架伴流各分量、标称与实效伴流对吊舱推进器水动力性能的影响。 设计了相应的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案,建立了吊舱推进器水动力性能的试验研究方法,进行了多方案模型试验研究。 后,以某型吊舱推进船舶为例,设计了吊舱推进器,通过对敞水性能试验结果的修正确
张相炎编著的《新概念火炮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在介绍常规火炮工作原理、特点和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常规火炮的固有局限性,指出技术创新是火炮技术发展的必然,引出新概念火炮的概念,并对燃烧轻气炮、随行装药火炮、液体发射药火炮、电热炮、电磁炮、超高射速火炮、超轻型火炮、数字化火炮、激光炮等新概念火炮的概念、工作原理、关键技术、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分析。本书为火炮科技工作者了解新概念火炮提供了参考,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拓宽研究思路,也可作为火炮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教材。
本书共8章,以科普形式介绍航空模型运动的基本知识,内容涵盖航空模型概念及、航空模型的作用、航空模型的发展简史、航空模型运动的特点、航空模型的材料和工具、飞行模拟器、航模与无人机等,旨在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航空航天理想,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本书适合广大青少年、航空爱好者,以及关心航空模型运动的读者阅读。
本书主要介绍了化学武器与化学毒剂的基本概念,各类毒剂的毒性、诊断、预防和紧急救治方法,简要叙述了化学战的相关历史事件及知识,以及现代国际社会在禁止化学武器方面的工作现状,同时针对现代可能发生的化学毒剂暴露等问题提供防护与处置的方法。
由中国兵工学会编著,介绍了兵器科学技术(含能材料技术)学科发展情况,并对本学科的进展做了全面而准确的总结。学会对所负责的学科发展研究初稿进行研讨及学术交流后,为研究成果的后完成提出实质性修改意见和建议。整套丛书的特点:,确保权威性,注重研究工作的质量,确保研究报告为反映各学科发展情况的*权威性的指导性丛书;第二,体现前瞻性,学科涉及面较大的不要求面面俱到,应注重体现*热点、前瞻和重大学术进展;第三,将2007年第四季度学科发展的内容纳入进去,做到严谨、完整;第四,时效性好;第五,整体性强。
本书介绍了当前国外在化学毒剂检测领域的一些主流检测器技术及其商业化产品用于化学毒剂检测器技术及其商业化产品用于化学毒剂检测的可行性评价结果。对于各类检测器的技术原理和性能特征进行了概要描述。在商业化检测器的测试方面,给出了它们对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等的评价测试结果,并对这些检测器用于化学毒剂检测的可行性做出了客观、公正的结论。 本书可作为从事化学毒剂侦检器材研制和使用人员的参考用书,同时,对于关心化学毒剂问题的相关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近几年来,仿生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军事、医学、工业、建筑业、信息产业等系统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应用,许多国家在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学、工程技术等领域设立了大批仿生学研究课题,发达国家更是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抢先开展多方面的研究和产品开发,获得了惊人的进展,仿生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的热点学科之一。 本书共分为4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仿生技术、红外成像制导方面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及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同时对我们在视觉仿生成像制导技术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要概述;第2章至第4章为本书的重点,分别介绍了我们将鲎视觉、蝇视觉和人眼视觉仿生应用于成像制导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鲎视觉系统的侧抑制现象及数学模型、数字式非循环侧抑制网络、循环侧抑制网络、仿蝇视觉红外图像处理方法与模式识
本书运用定量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装备技术保障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求实现装备技术保障的科学化和精确化。 全书在介绍装备技术保障概念、研究方法以及装备技术保障运筹分析数学理论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装备系统可靠性分析、装备技术保障日常管理、装备维修、装备备件保障、装备技术保障力量运用以及装备战场损伤评估与修复等问题的有关理论与应用实践。既体现了理论的深度,又注重了与实践的结合。 本书可作为装备管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和参考书,同时也可作为从事装备使用与装备管理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部队官兵的参考书。
本书给出了与我国传统使用的火炮发射火药气体动力学特性的不同计算方法,重新推证了膛内时期、后效期和后效期终结时,滑膛炮、线膛炮和滑膛与线膛混合型火炮后坐部分具有自由后坐动量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给出膛线是滑膛炮与线膛炮火药气体后效作用系数实测值产生差异的核心因素,提出火炮发射时后效期火药气体对后坐部分的等效(实际等效)推力喷射速度的新概念,给出实测自由后坐数据的修正计算方法以及自由后坐诸元和炮口装置性能特征量的计算新方法,建议舍弃采用炮口动能及其金属利用系数评价火炮动力学特性的方法,改为采用后坐动量及其金属利用系数评价火炮动力学特性的方法等。全书共五章:第1章概述;第2章火炮自由后坐时的动量守恒问题;第3章实测自由后坐数据和自由后坐诸元以及炮口装置性能特征
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被誉为"工业之花",它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可靠性及经济性,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它对飞机的性能以及飞机研制的成败和进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发动机技术具有良好的军民两用特性,对国防和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目前,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技术门槛很高。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初的修理、仿制、改进改型到今天可以独立设计制造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雷刚编*的《弹道与轨道力学基础(军队2110工 程三期建设教材)》系统地介绍了导弹飞行力学和卫 星轨道力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时间与坐标系统、 导弹力学环境、导弹运动方程、航天器基本轨道及其 建立与确定、高精度轨道预报与改进、天地一体化技 术的空间集合基础和常用卫星轨道。全书内容丰富、 理论体系严谨,物理图像清晰并配以生动形象的插图 加以说明,同时对一些可用于工程实践的常用算法进 行了高度的概括和归纳,并对重点、难点内容加以详 尽地解释与说明。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 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和从事航天器设 计、研究、研制等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
自古以来,人们就向往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鸟儿。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进行了各种尝试,有很多航空发明,如风筝、孔明灯、竹蜻蜓和古代火箭,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古代人类社会文化,也孕育了后代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萌芽,是世界航空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光阴,华夏民族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从1909年中国*架飞机首飞成功到现在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中国航空人伴随着跌宕起伏的历史波澜,谱写了一曲曲激昂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