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是储量最大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也是地球上其他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能源形式的根本来源,发展太阳能利用相关的科学与技术是人类当前和未来的重要努力方向之一。本书简述太阳能利用的科学原理与技术,重点介绍太阳能科学转化利用的多种途径和技术,以及相关科学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和前沿进展。全书共分6章,内容涵盖光科学及太阳能、自然光合过程中的光生物转化、人工光合成过程中的光催化和光电催化化学转化、光伏发电过程中的光电转化以及光热过程中的光热化学转化等。
本书首先论述虚拟电厂的起源、基本概念与组成成员,其次对虚拟电厂构建和运行中的关键技术、通信技术需求及调度框架进行总结和分析;然后从技术角度对虚拟电厂多时空尺度优化策略以及内部成员的精确控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建模,并从经济角度分析论述虚拟电厂参与电力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的竞价策略、调度优化、成本分摊机制及典型的商业模式;最后分析虚拟电厂对我国能源战略的影响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燃烧反应动力学主要关注燃烧体系中的反应动力学问题,其目的是发展具有高预测性的燃料燃烧反应机理,解释复杂燃烧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相关科学问题,并服务于动力装置燃烧室的设计与优化。本书基于作者在燃烧反应动力学领域的长期研究经验,并参考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旨在介绍燃烧反应动力学实验、理论计算及模拟相关基础知识,并对各类燃料的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本书首先介绍燃烧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继而对燃烧反应动力学相关理论知识和研究中所涉及的实验、理论计算及模拟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在此基础上,依据层级结构关系和燃料的类型分别介绍了C0~C4基础燃料机理、大分子碳氢燃料反应机理、含氧燃料反应机理及含杂原子化合物反应机理;最后,介绍燃烧污染物生成机理以及新型燃烧技术中的反应动力学。
21世纪前20年,能源科学蓬勃发展,为保障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也已经成为能源科学大国、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大国和能源教育大国。《中国能源科学2035发展战略》在总结国际能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我国能源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能源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集中阐述了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智能电网,综合能源系统,能量转换中的动力装置与热能利用,电力装备,储能装备及系统,氢能的生产、储运及利用,终端用能及节能,碳减排技术等领域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面向2035年提出了我国能源科学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和相关建议。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展望未来,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技术将对新时代世界能源格局和经济发展产生颠覆性影响。本书在对颠覆性技术和先进能源科技领域长期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文本挖掘和专家评分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重点围绕能源领域若干典型颠覆性技术领域和主题,对其演变进程和颠覆性影响等进行分析,准确定位我国所处的战略位置、优劣势和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并对我国相关颠覆性技术的高质量发展和治理提出意见建议。
本书基于详实的研究结论,系统介绍了铅酸蓄电池的基本原理,重点论述了铅酸蓄电池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各工艺流程对电池性能参数的具体影响。全书分为铅酸蓄电池基本原理、原材料、生产制造、混合动力汽车用铅酸蓄电池、铅-碳电极以及设计计算等内容。本书的主干内容为生产制造部分,该部分理论结合实际,在介绍当代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各个关键工序的控制要点,以确保生产期望的负极铅和正极二氧化铅活性物质结构。本书引用和提炼了大量原始技术资料和实验数据,论述了电化学反应机理、VRLAB中封闭氧气循环相关反应,并介绍了铅-碳电极等业内*新研究进展。 本书可以指导铅酸蓄电池生产厂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控制工艺过程,也可以作为大学教师的工具书,用于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解铅酸蓄电池技术。
本书首先概述了基于碱性电解和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和制氧的技术,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历史背景和总体概念,包括电解槽的电化学性能、将单电解槽堆叠成大容量电堆的技术以及这些电堆的性能和特点;再详细介绍了两种相关技术的工艺流程、配套及辅助设备情况;最后,介绍了当前电解水制氢的应用和技术发展,对现有技术局限性、技术难点及未来前景也做了介绍和讨论。此外,本书对高温蒸汽电解制氢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详细介绍了该技术所涉及的固态电化学基础、电解槽的性能和耐久性、现有局限性、技术难点及具体的运行模式。 本书可供立足于氢能源行业,尤其是从事燃料电池技术研究的工程师阅读参考,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高校师生的参考读物。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能源战略(2035)”的研究成果。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推动我国能源革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此,以中国工程院“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系列重大咨询项目成果为基础,先后出版发行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系列丛书”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能源战略(2035)”是在项目第四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纂完成的,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系统研究煤炭、油气、核能、水资源、电力、氢能、储能等主要能源的供应能力与发展潜力,在分析研究世界能源发展趋势与主要国家和经济体能源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以能源科技为重点,面向2035年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重点、路线图及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国家能源战略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本书是在项目层面对
本手册介绍的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量存储类型,并与各行各业密切相关。由于锂离子电池快速的能量转化能力、可分体式的安装、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广泛的使用范围(包括可移动设备领域和固定设备领域),使得锂离子电池在各个行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详细描述锂离子电池技术方面的手册,还对电池生产、回收、标准化、电气和化学安全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内容对今后新能源系统的全面建立是非常有意义的。本书适合新能源电池产业技术人员、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以昆柳龙直流工程为技术背景,系统地梳理了常规直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和混合直流输电的关键理论、核心技术和工程运维规范,内容涵盖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的系统结构、工程运行方式、设备工作原理、系统控制保护、工程参数设计和系统运维要领,归纳总结了当今*先进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本书将为从事直流输电运行维护、工程建设、科学研究、设备制造、电网规划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将对我国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将为缓解我国区域能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实现我国 碳达峰 和 碳中和 目标,促进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书重点介绍了各种储能技术的近期新进展、应用范围、产业现状、技术经济性等,同时对储能技术在电网、交通、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详尽分析。本书内容翔实丰富,涵盖了储能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兼顾关键科学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储能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力争反映我国储能领域的近期新进展。 本书适合储能上下游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研发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这本书次于1956年在德国卡尔·汉泽尔出版社(CarlHanserVerlag)出版发行,是行业内经典著作之一。2003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引进过英文版的第二版。 本书共分5章,第1章介绍了用于各种加工方法的模具;除了介绍传统的成型模具,还介绍了微注射成型模具。第2章为模具设计,将各种模具在设计过程中的设计要点以及新技术做了详细说明。第3章介绍了模具制造材料,包括钢材、铝合金及铜合金-有色金属等内容。第4章为模具制造和机加工方法,介绍了许多新的制造技术,如快速制样技术等。第5章为模具的订购与操作,详细介绍了模具的订购过程、模具操作的监控与保养维护。 本书更侧重于工具书的功能,每一章内容自成一体,可为不同目的的读者,快速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和内容,是塑料加工技术人员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书利用大量数据分析了能源生产及消费现状、能源技术发展的前景等,并讲述了分布式供能系统的概念及其内涵。内容包括内燃机、燃气轮机、微燃机、燃气热泵、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分布式供能系统,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系统,以及利用热泵系统、蓄能系统和电力系统等多种能源互补协调控制管理技术设计的综合分布式供能系统,还包括分布式供能的蓄能系统、电力系统、控制及经济分析等。书中详细讲解了各种供能系统的基本组成、基本概念、主要设备选择、系统配置、基本理论、设计计算方法、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等。同时还介绍了国内外*能源供给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技术发展方向等。
《核能未来与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堆》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团队多年在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堆研究方面的总结,也是对这条能源技术路线的论证。在论证过程中,研究团队获得了如下具有科学意义的重要认识:①纯聚变能源经济上没有竞争力,也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②对惯性约束聚变能源而言,驱动器必须在约10ns时间之内向聚变靶丸输送约10MJ量级的能量;③聚变的加入,可以大大改善甚至去除裂变堆应用中的多个关键性缺点,主要优点包括深度次临界运行、提高铀钍资源利用率、经济且少害的核燃料循环等。希望该书的出版,对科技界全面了解此技术路线有所助益。也希望倾听大家的有益建议,并为此技术路线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究》是中国工程院 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究 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成果。福岛核事故后,为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中国工程院及时开设了 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究 咨询项目。项目组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福岛核事故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形势,分析了对世界及我国核能发展的影响,得出世界核电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从保障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对我国核电发展的安全性、必要性、支撑能力以及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进行了战略评估,定性提出了 战略必争、确保安全、稳步高效 的核电发展战略定位和指导方针,并且给出了我国核电近期、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后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建议。
本书深入阐述气固反应过程所涉及的传递、表面反应、固体结构改变三个核心科学问题,分为微观尺度与介观尺度两部分,共10章。第1~5章介绍气固反应所涉及的微观尺度知识。第1章为量子化学与势能面。第2~5章介绍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动力学、固体结构、缺陷化学、表面吸附与反应等气固反应所涉及的有关基础知识第6~10章介绍气固反应所大涉及的介观尺度知识。第6、7章对气固反应中固体产物的生长及产物层扩散原理、机制及数学模型和数值求解算法进行较详细的讨论。第8章介绍固体颗粒内部孔隙形成与演化的原理、机制及数学模型,第9章介绍多孔固体反应,第10章介绍固体物质的烧结。本书可作为能源、化工、冶金、环境、材料、催化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科研工作者和教师的专业参考书。
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06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明确规定:“国家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通过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目标和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国家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依法保护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者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为我国加快开发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法律和政策的保障。 全国风力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一直紧密关注我国风力发电事业的发展,经广大风力机械标准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风力机械的标准化建设已初见成效。本汇编共收集了我国现行风力机械
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对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将产生深远影响。本书通过分析当今世界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剖析了世界能源未来发展的趋势,并详尽介绍了世界上八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经济体(美国、澳大利亚、欧盟、日本、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的能源现状、能源发展历程和当前采取的能源发展战略。在分析挑战、剖析趋势和横向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世界能源版图变化对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影响与启示。本书采用文献分析、国外调研、数据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手段,具有数据丰富、代表性强、视野广阔等特点。
随着大型风电场的快速建设,经济有效的风能汇聚和传输方式已被日益关注。目前对大型风电场而言,交流型电网仍被用于风电场的电能汇聚,并通过工频变压器升压经高压交流线路输送并网。其主要的弊端是需要笨重的工频变压器和无功补偿装置,用于海上风电场时还需要造价高昂的海上平台来放置这些设备,另外交流电缆的输送能力也较低、损耗较大。柔性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由于其损耗低、无需无功补偿,已被证明是远距离输送大规模风能的解决方案。本书将从电气工程专业的角度,重点介绍大型风电场的柔性直流并网技术,包括已经工程化的大型交流风电场及其直流并网技术,以及预期中的全直流风电场及其直流并网技术和交直流风电场群的直流并网技术。其中每种
本书重点介绍以有序介孔基材(如介孔硅MCM-41、SBA-15、介孔碳CMK-3、FDU-15等)及纳米级填充物(金属银、铝纳米颗粒、聚乙二醇、十七烷等)为代表的典型介孔复合材料热传输特性与相变特性。全书共7章,第1章介绍介孔复合相变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第2章列举目前应用于微纳尺度相变、导热研究理论的方法和实验测量方法;第3章和第4章介绍可作为相变填充材料的金属纳米颗粒/线/团聚体以及有机纳米链段的相变尺度效应;第5章以硅基、碳基等典型介孔基材的导热特性及声子输运机理开展了详细的阐述;第6章考虑在介孔受限空间内相变填充材料尺度效应、界面效应的耦合作用机制;第7章探讨纳米复合材料粉体综合热导率模型和测量方法。
能源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命脉,尤其是工业化国家,其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能源供应也就,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能源问题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应对能源短缺和能源安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十一五”时期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作为约束性指标。200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全国人民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就是在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限度地节约能源资源与物质资源。 为了适应我国能源工作发展的需要,我们组织编辑了《节能基础与管理标准汇编》系列。本书为该系列汇编之一,收集了截至2010年2月底与终端用能产品相关的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38项、修改单3项,涉及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