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结合工业缝纫机的结构特点和维修需要,从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入手,由表及里,围绕平缝机、包缝机、钉扣机、锁眼机、套结机等当前主流机种,分别从工作原理、产品结构、装配调试、使用维护及故障诊断等重要环节,详细讲解了工业缝纫机维修的内容及方法,内容翔实,针对性和可读性强。 本手册知识涵盖面广、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可供服装、针织行业的工人、设备管理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技工培训、服装技术学校的参考书,还可供缝纫机制造行业的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共分六章,以西方服饰历史发展序列为主线,分为第一章古代服饰、第二章中世纪服饰、第三章近世纪服饰、第四章近代服饰、第五章现代服饰,最后简介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师等。考虑到服饰不仅是实用艺术,也是大众文化。故在每一章节中,除了探讨每个时期主要服饰特点,主要服装造型、服饰配件以外,同时从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予以阐述。全书用通俗的语言简略地将西方服饰文化进行了综合介绍,将庞杂的服饰素材进行归纳,突出重点,图文并茂,是服装设计与服装工程专业比较实用的教材,亦是服装爱好者的良好读物。
我国民间土织布是经几千年的传承保护下来的珍贵手工艺品,不同地区的民间土织布具有不同的特色。民间土织布分布广泛,但正随着工业化进程在慢慢消亡。土织布是一项传统的纯手工技艺,织造工艺复杂且精湛,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土织布的图案、色彩、工艺和地域特色正是发掘、抢救和保护民间技艺,并让其与现代技术结合而发扬光大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书将重点探索中国传统土织布的分布、技艺与复原,探究土布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背景,研究不同地域土织布的手工技艺,探索土织布所具有的的民间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研究传统土织布艺术,探索中国土织布手工技艺,可以实现文化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献分析、实物考证、实地踏查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希望以此丰富我国民间土织布技艺的研究,推动我国民间土织布的活
本书是芬兰造纸工程师协会组织编写的20本造纸书中的一本。本书主要介绍从造纸厂生产出来的纸和纸板进行加工处理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及其产品的用途。内容包括第1章概述,第2章浸润和黏附,第3章分散涂布,第4章挤压涂布及其产品,第5章传统与新型涂布方式,第6章层压,第7章纸基包装材料,第8章纸基包装材料的加工,第9章加工纸和纸板作为包装材料的应用,第10章高性能纸基材料应用举例。
《纺织品功能性整理》内容包括功能整理的发展状况、安全防护功能整理、卫生保健功能整理、舒适性功能整理、环境友好型功能整理技术、功能整理的评价与标准、以及功能整理的*近研究进展七大部分,其中安全防护功能整理主要介绍阻燃整理、防紫外线整理、防辐射整理、拒水拒油整理等;卫生保健功能整理主要包括抗菌整理、皮肤保健整理、负离子保健整理和远红外保健整理等;舒适性功能整理主要包括防水透湿整理、吸湿排汗快干整理、蓄热保温整理等;环境友好型功能整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酶整理技术、涂层整理技术和泡沫整理技术;功能整理评价方法与标准主要包括功能整理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评价等。 《纺织品功能整理》系统论述各种特殊功能的整理方法、原理、整理剂的结构与性能、应用实例以及整理效果与对环境的影响
本书系研究中国传统染织色彩的专著,以中药经典文献《本草纲目》里记载的三十余种中国传统植物/矿物/动物性天然染料为研究对象,从外形特征、染色工艺、古法色彩等方面详细探究这些亦医亦染的本草染料的独特魅力。本书首先叙述了具有传统染色功能的本草染材和天然纤维等染物,探讨了传统染色手法和流程,然后根据色彩分类详述这些天然染料的文献记载和染色技艺,包含黑色系、黄色系、红色系、青色系、间色系和褐色系等。本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染织文化、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书根据中职学生在打样岗位的工作任务特点以及教学内容要求,主要介绍了基于人工测配色操作技术的染整打样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包括化验室安全常识、染整打样常用仪器设备、染整打样操作基础、色彩基础、仿色方法、配色打样操作、常用染料染色打样工艺与操作、印花打样工艺与操作、染色打样综合实训、中级染色小样工考证、计算机测配色操作基础。附录为染色小样工技能考核的理论和实操的模拟试题。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中职、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实训的教材,也可作为印染行业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及参考用书。
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 嵌入式系统定位 纺纱理论,研制了 嵌入式系统定位新型纺纱技术 。该技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纱技术,不仅可应用于棉麻毛丝纺纱领域,实现高档轻薄面料的超高支纱线的纺制,而且可使传统纺纱难以利用的原料可纺,具有资源优化利用及充分利用、缩短加工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及原料消耗等方面的优点。本书主要对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的纺纱原理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介绍普适性细纱机的改造方案以及各种不同原料及纱支纱线的开发等。 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 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书从*基本的线圈讲起,由浅入深,通过线圈图和织物模拟图对电脑横机的花型设计做了详细的说明。其中主要介绍了电脑横机的基础知识、电脑横机的基本组织结构,利用电脑横机如何编织提花织物、嵌花织物、成形织物及特殊结构织物。 本书可供毛衫行业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产品开发人员阅读,也可作为职业培训教材,同时可供纺织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对染整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包括产品质量问题,节能减排问题,降耗增效问题等,以问答的方式,逐一作了翔实的解答。既分析了存在问题的根源,又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此同时,还介绍了 节能减排增效 优势突出的新染料、新助剂和新工艺。因此,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制订生产工艺,更正确地使用染料助剂,更有效地预防染色疵病的产生。 本书可供染整行业有关生产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主要展示了周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5个朝代、100套典型服装的制版图及现代改良汉服制版图。如周朝的玄端,汉朝的直裾、曲裾,唐朝的襦裙、半臂、圆领袍;宋代的朱子深衣、披风;明代的直裰、裙袍等。书
GB/T24442《纺织品 压缩性能的测定》分为两部分。 ——第1部分:恒定法; ——第2部分:等速法。 本部分为GB/T24442的第1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按照GB/T 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FZ/T 12010--2001{棉氨纶包芯本色纱》,与FZ/T12010--2001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扩大了氨纶含量的范围; ——修改了第3章分类,将100m标准质量和标准干燥质量的计算放人附录A中,删除线密度要求内容,修改了氨纶代号; ——项目名称“百米重量变异系数”、“百米重量偏差”分别修改为“线密度变异系数”、“线密度偏差率”; ——技术要求中的技术指标适当提高,优等品增加千米细节(-50%)、千米粗节(+50%)、千米棉结(+200%)考核; ——取消顺降指标考核,按技术要求中*一项品等评定; ——取样规定作了调整。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印染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09/SC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FZ/T 0105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包括以下九个部分: ——第1部分:通用说明; ——第2部分:燃烧法; ——第3部分:显微镜法; ——第4部分:溶解法; ——第5部分:含氯含氮呈色反应法; ——第6部分:熔点法; ——第7部分:密度梯度法; ——第8部分:红外光谱法; ——第9部分:双折射率法。 本部分为FZ/T 01057的第4部分。 本部分代替FZ/T 01057.4—1999《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溶解性试验方法》。 与FZ/T 01057.4—1999相比,本次修订将原来的十一个部分整合为九个,各部分的顺序也做了调整。即将原第5部分“着色试验方法”和第11部分“系统鉴别方法”删除,将原第6部分“含氯含氮呈色反应法”改为第5部分,将原第7部分“熔点法”改为第6部分,将原第9部分“密度梯度法”改为第7部分,将原第10部分“双折射率法”改
内容提要 本书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教材。主要是从纺织产品的检测要素入手,以产品质量控制和国际纺织品贸易的角度,对纺织产品所涉及的相关质量要求和测试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和阐述,内容包括纺织品中纤维及纱线的识别与检测、织物品质综合评定、织物的耐用性能测定、纺织品色牢度检测与评价、功能性检测、生态纺织产品性能检测与评价、外观质量检测及客户标准等,主要涉及纺织品检测的通用要求以及相关检测标准的适用范围、测试原理、实验步骤、结果判定等,从国际纺织品贸易的角度出发,对同一检测项目的不同标准的操作细节及要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本书作为新形态教材,为了能提高学生使用教材进行学习的直观效果,不仅加入了试验操作视频二维码,而且与广东省南粤质量技术研究院进行校企双元合作,在江门职业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初锋、谢跃亭、陆秀琴、李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