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芬兰造纸工程师协会组织编写的 20 本造纸书中的一本。本书介绍机械制浆的概念、历史、理论基础、生产方法、工艺过程、主要设备以及纸浆性性质与应用,还展望了机械浆的未来。 本书内容充实,系统性强,理论联系实际,工艺与设备相结合,并紧密联系中国的机械浆浆生产实际,是一本可读性较强、参考价值较高的技术书籍。
本书是芬兰造纸工程师协会组织编写的20本造纸书中的一本。自动化系统是造纸厂的资金投入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其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自动化技术可以帮助操作者在困难的环境下完成任务,并且可以为工厂相关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便于在原料采购、机械装备、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些决策均关乎到造纸厂的未来发展及对环境的影响。 过程管理是一个使工厂正常运行和自动生产的庞大技术领域,它包括工厂操作人员的具体操作和各种维系工厂运行的自动化系统。 自动化包含多个学科,除了需要电子学、信息技术、通讯、数学、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的工艺知识也是至关重要的。编写一本关于过程自动化的书时,不可能涉及所有这些领域。因此在内容设置上,本书主要介绍整个造纸系统的自动化部分
本书是芬兰造纸工程师协会组织编写的20本造纸书中的一本。该书原稿《Finishing》(完成)是造纸科技系列丛书的第十卷,为该丛书造纸(Papermaking)中的第三部分:完成(Finishing)。在造纸生产中,完成工段是造纸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其在纸页成形和纸张的后加工工艺中(如涂布加工)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该书有四章内容,分别是*章:压光;第二章:卷取和复卷;第三章:纸卷包装和运送送;第四章:纸页的装饰。该书的撰写者为该领域的专家,该书从专业理论出发,结合实际际工程情况,多视角地介绍了整个纸页完成工段的主要操作工艺、设备特色、对纸页质量和性能的影响以及该领域国外先进技术发展的脉络和主要成果。该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并总结和收集了大量的国外参考文献,有很好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该书译著的出版,将为我
本书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重新编写的,以作为高等学校轻化工程(造纸)专业教学用书,也供广大造纸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本书由华南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广西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广州造纸有限公司等单位教师和科技人员参与编写。本书分上、下两册出版。 本书是上册,由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克复院士担任主编,南京林业大学张辉教授担任副主编。
本书从传统的生物质利用—造纸工业—为切入点,针对目前生物质利用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全方位的论述。在介绍生物质资源基本物理化学结构的基础上,分别从生物炼制的基本原理和经济性分析、木材改性技术、提取物利用、高值 化学品制备、热解和高分子产品角度分章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总结了当今世界在这些热点研发领域的近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该书的出版将对林业、造纸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具有极大的参考作用,对于生物质利用领域有兴趣的读者也会从中受益,获得更多专业知识。
我国北方地区是造纸术的发源地,手工造纸历史悠久,在不少方面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面貌;有些古老的纸种,如麻纸,其传统制造技术也只存于北方。本书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北方仅存的二十余个地点的手工纸制作工艺进行了系统的记录分析;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就麻纸、皮纸、草纸等代表性纸种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还原和剖析,从原料、工具、工艺等环节分析了北方手工造纸工艺的特点;探讨了北方手工造纸工艺的多元价值与保护问题。本书是系统调查、整理、研究北方手工造纸工艺的成果。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产业用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旧影》,以王诗文先生生前整理的《中国手工纸生产过程照片》《福建长汀玉扣纸生产过程照片》《安徽泾县宣纸生产过程照片》摄影原片为底本,共计收录手工造纸相关原始影像八十九帧,按造纸原料及加工等不同,以竹纸、皮麻纸、宣纸分为三大章,并邀请专家分撰说明;全国手工纸技术经验交流会单为一章。书后还附有《造纸工业技术学讲义》以及王诗文先生部分已出版或未出版的著作书影。此书是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过程早期影像资料和文献史料的汇纂,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手工纸的生产制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不是学术专著,只是适用于造纸工业工厂化验室中一些掌握化学分析基本操作的中、低级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水准之用。熟习这些知识和技巧,可以应付目前国内制浆造纸工厂的通常化学分析检验工作。 本书很大部分采用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冈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国家法令,必须贯彻执行。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是对QB/T1060—1998《柔软度测定仪》的修订。 本标准与QB/T1060—1998JfN比主要变化如下: ——根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进行了编辑性修改;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GB/T13384等引用文件(见2,1998年版的2);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引用GB/T8942--2002《纸柔软度的测定》(见2,1998年版的2); ——删除了对产品分类的规定(见1998年版的3); ——对产品检验规则进行了修改,检验规则按检验分类、出厂检验、抽样检验和判定规则分条进行描述(见5,1998年版的6)。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轻工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长江造纸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
造纸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中国造纸工业发展迅速且前景广阔,将是21世纪的“朝阳工业”。近几年,随着造纸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应地对造纸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本书就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编写的。 本书是一部制浆造纸专业工具书。全书共分十七章,按制浆造纸生产流程顺序,系统介绍了制浆造纸主要生产过程的工艺的有关计算。内容包括备料过程工艺计算,碱法、酸法与中性亚硫酸盐法蒸煮的工艺计算,机械法磨浆的工艺计算,废液的提取及纸浆洗涤过程的工艺计算,纸浆筛选、净化与漂白过程的工艺计算,黑夜、红夜的回收工艺计算,打浆的工艺计算,施胶与加添的工艺计算,造纸网前供浆系统的工艺计算,长网造纸机的工艺计算,加工纸的有关工艺计算,以及重要的生产过程的物
中国造纸术经历了约2000年的历史发展,原料从麻、皮发展到以竹为主,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多样性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在手工纸研究和纸质文物保护领域,纸张纤维分析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本书作者选择通过田野调查收集的50余种具有代表性的手工纸,并结合调查获取的图片,简要介绍其制作工艺;利用染色分析等手段,对纸张纤维组成、形态进行分析解说,便于读者按图索骥,学习手工纸纤维分析技术。本书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实用性的专著。
纸幅用涂布机进行颜料涂布,据认为超源于19世纪50年代,即约在发明台长网纸机后的50年。施涂装置可能是一种将涂料从涂料盘转移过来的辊筒形布子,而计量装置则可能是一种摆动着的抹涂料刷子。从初的这种尝试开始,颜料涂布已发展成大有前途的具有科技活力的大型工业,而涂布纸在世界市场上份额的增长速度已快于非涂布纸的增长速度。本书试图深入了解这个*活力的工业。 本书的宗旨主要是作为一本教科书。目的是编纂出一本能指导新近接触纸和纸板颜料涂布领域的技术人员的专著。但除此之外,本书对那些早已熟悉颜料涂料的技术人员也是十分有用的。 书中试图尽可能多地保持欧洲的风格。这主要反映在著作者的经历中。这也可从若干涂料成分的简介和主要论述中看到。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造纸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4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大连工业大学、山东齐河晨鸣纸板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秉钺、张清文、张楠、邱文伦。
《加工纸》分别从涂布加工技术、浸渍加工技术、复合与成型加工技术等几大类主要的加工纸生产技术入手,扼要介绍加工纸生产的主要基材种类、特性以及原料、辅料的性能与制备技术、加工工艺特点与基本方法等与加工纸生产密切相关的知识和内容,为加工纸的生产、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工作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参考资料。《加工纸》由加工纸概述、涂布加工纸生产技术和其他加工纸生产技术等三大部分组成。作为加工纸产品种类的延伸,《加工纸》还介绍了纸浆模塑生产与应用技术,应视为对传统的加工纸生产方式的一种补充和丰富。 《加工纸》主要介绍涂布加工技术、浸渍加工技术、复合与成型加工技术等几大类主要的加工纸生产技术,全书分上下两篇共九章,上篇是涂布纸加工技术,主要介绍原纸、涂料原理、颜料和颜料分散液、涂料胶黏剂和添加剂、涂布
本教材介绍了蒸煮、废纸脱墨、纸浆漂白、抄纸、纸张(板)加工、废水处理等生产上所用的化学助剂。通过常用化学助剂的功能、作用原理、影响因素、使用方法等方面的讲述,使学员掌握制浆造纸生产上常用化学助剂的使用方法,能正确地使用。本教材内容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突出了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适应性。另外,从专业技术发展的观点出发,本书还注入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等科技前沿的相关内容。
这本专著是作者在纸浆性质软测量原理与技术方面系列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 本专著综述了国内外己取得的成果,在作者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纸浆性质软测量的原理、纸浆性质软测量数学模型的推导,介绍了纸浆性质软测量技术(软仪表)的组成及其实施方法,是国内外部较系统地从原理到技术,从理论到实践论述纸浆性质软测量技术的专著。
本书在编写内容上力求尽量多地反映近些年来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为从事生物质利用领域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研究生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科技人员的重要参考文献,以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促进植物纤维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生物质转化为高值化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2010CB732200)及“木质素聚集态结构活化及功能芳基材料合成”(2010CB732205)项目的关注和支持。本书可以作为本科或研究生教材旨在使学生能系统全面的掌握植物纤维资源化学的基本知识。作为本科教材使用时,任课老师可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及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情况选择适当内容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