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刷跟单与估价 》根据国内包装印刷企业的相关产品实际情况,主要介绍了各个产品的跟单工艺流程、怎样阅读施工单、拼版图和成本核算。本书包括6个单元,含有16个具体案例,详细讲解了怎样阅读施工单、书刊类印刷品、广告类印刷品、包装类印刷品、其他印刷品的跟单实例,并且对广东地区平版印刷单价标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方便读者与实际工作情况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够快速掌握实际工作跟单与估价方法。本书的案例是目前国内包装印刷企业接活较多的案例产品,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适合印刷包装企业跟单员、业务员、计价员自学使用,也适合作为职业院校教材或者相关培训机构作为教材使用。
本书共分为8章,可划分为4大部分。章和第二章讲解颜色的光学特性和视觉特性、颜色视觉规律和影响颜色感觉的因素,是构成颜色理论的基本概念;第三章至第六章介绍计算颜色、表示颜色和测量颜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第七章介绍彩色印刷中的色彩学原理,用前几章的颜色理论阐述彩色复制的颜色传递过程、计算印刷品颜色的方法;第八章是配合本课程的实验部分,通过各种目视观察实验和颜色测量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颜色的特性和规律,促进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在每章的后面,我们设计了习题或思考题,以检验学生对本章内容的理解。这些习题都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或者是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 本书适合印刷工程、包装工程以及与图像处理相关专业本科教学使用,也可作为研究生课程的教材。本书力求颜色理论与彩
《丝网印刷工艺与实训》按照 常见的印刷工艺流程编写,主要内容包含认识丝网 印刷、丝网印版的制作工艺、丝网印刷工艺操作流程 三个模块。本书有机地把内容分成知识导航和任务部 分,在完成任务之前,讲解实际操作之前相关的一些 基本知识理论和概念,任务部分又分为模拟工作任务 和独立实践任务,模拟任务为相关设备的使用或检测 等相关操作,独立实践任务则是要具体完成实际任务 ,以便更好地巩固操作能力。 《丝网印刷工艺与实训》可供全国高职高专开设 印刷与包装专业的学生用作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从 事丝网印刷行业的一线工人,以及技师和管理人员参 考。
本书根据2010年国家*包装分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包装工程专业规范》中的要求,兼顾教学与企业需要、理论系统性与工程实用性要求等原则等修订而成。本书共分十四章,分别就包装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包装件的流通环境、缓冲包装材料的动力学特性与测试方法、各种运输包装的优化设计与试验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此外还引入了*近几年在企业咨询中进行缓冲包装数据的一些案例、设计方法与数据,补充了物流中有关标识代码的*发展,介绍了国内外新开发的重复使用木箱和瓦楞纸箱新进展,增添了塑料周转箱与散货箱等新产品内容,对托盘等内容讨论得更加详细和实用。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包装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用教材,也适用包装技术人员使用。
本教材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被*评选为 十二五 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 本书由三大部分构成。部分,介绍与色彩管理技术相关的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第二部分,介绍印刷流程各环节色彩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现技术,希望使用人员能通过学习色彩管理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掌握色彩管理技术在生产流程中的整个应用技巧;第三部分,介绍色彩管理技术在色彩复制流程中的整体应用,以及色彩管理理论的新发展,针对色彩管理技术的应用者与专业人士,希望阅读本书后对色彩管理技术有一个全面而综合性的掌握,并结合实际工艺流程中的应用提高对色彩管理技术的全面认识。 本次出版已经是本书的第四版本。该版与之前版本有一定革新。一方面该书在每个项目后增加了知识点,以明确学习重点;同时增加了相应的习题集,以满足教学复习与知识的理
《全国高职高专印刷与包装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统编教材:印刷专业英语(第2版)》在内容和体例上紧紧贴合高职教育培养掌握所需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教育目标,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方便教师教学,新版教材还为授课教师提供配套的教学资源(电子版),包括全部课文的译文和参考电子课件。
折页装印刷品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纸质印刷品。本书根据折页装的特点,将折页装分类成平行折折页装、特殊折页装和地图折折页装;从设计与印 刷结合的角度,介绍了折页装开本数及开本尺寸的范围和确定方法、开本形式、开本折页方式、折页装用纸要求、折页装的尺寸设计特点以及折页装与印刷设备的匹配关系;附录给出了各种印刷机印刷国际标准开本尺寸折页装数据,便于读者设计和印刷时查阅。 本书内容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适合印刷品设计人员、印刷企业业务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工艺人员阅读和使用。
印刷化学基础是印刷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本书在介绍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物质间转化的化学变化规律时,着重介绍与印刷相关的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基础理论,有关化学反应平衡的基本原理以及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界面化学基础。
本书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突出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为基础而编写的专业教材。《制版工艺》着重讲述了各种印刷方式的制版原理与工艺。全书按照印刷制版工艺方法,以项目和任务的方式,对电子原稿制作、胶印制版技术、柔性版制版技术、凹版制版技术、孔版制版技术等方面的制版技术内容进行了全面讲解,且每个任务后面附有复习思考题,便于加深读者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制版工艺》适于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印刷技术、印前制版、包装装潢设计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同时也适合印刷行业的从业人员自学或进行技术培训使用。
GB/T 985l《印刷技术术语》分为7个部分。 第1部分:基本术语; 第2部分:印前术语; 第3部分:凸版印刷术语; 第4部分:平版印刷术语; 第5部分:凹版印刷术语; 第6部分:孔版印刷术语; 第7部分:印后加工术语。 本部分为GB/T 9851的第2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9851.2—1990《印刷技术术语 第2部分:文字排版术语》和GB/T9851.3—1990《印刷技术术语第3部分:图像制版术语》。 本部分与GB/T 9851.2—1990和GB/T 9851.3—1990两部分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将GB/T 9851.2 1990《印刷技术术语 第2部分:文字排版术语》和GB/T9851.3—1990《印刷技术术语第3部分:图像制版术语》两部分合并为印前术语。 ——标准的结构形式按照GB/T 1.1—2000进行了修改。 ——标准的词条根据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删减与合并,并增加了部分新的词条。 本部分由新闻出版总署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印刷
本书为《实用印刷技术丛书》中的一册。 本书从实际应用出发,介绍了数字印刷及其相关数字信息输入、处理及印刷为成品的相关技术、原理、设备及其具体应用。系统介绍了图文数字信息输入、数字打样、计算机直接制版、数字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其中又对计算机直接制版和数字印刷进行了重点介绍,同时文中也对各相关工作流程做了适当的叙述,对诸多工厂中的印刷技术进行了具体分析。 本书适于关心新技术发展的印刷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院校的广大师生阅读。
本书主要是对印刷材料进行介绍,包括:常用印刷纸张、包装印刷材料、印刷油墨、印刷橡皮布、印刷墨辊与润湿辊、印版。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丰富、实用,同时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全书以通俗简练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印刷材料的基本知识,转变传统教材以知识体系为主线的编写思路,充分体现应用技术的需要。具体来说,本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深入浅出、浅显易懂,适于自学;第二,任务驱动,理论以够用为前提,强调实用性,尽量选取与印刷生产有关的生产实例;第三,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操作和习题,以加强对印刷材料性能的掌握。 本书适合作为印刷、包装专业学生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印刷、包装工作者的技术参考书,还可用于印刷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参考教材及在职技术工人的培训教材。
教材的编审严格按照图文信息处理、印刷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所设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并充分体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第二版教材的编写加强了职业教育理念,使教材从结构上、形式上更加适应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学需要。对统一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和标准。 新闻出版系统技工学校印刷类专业统编教材(第二版)是在对版的基础上编写出版的。作者系各技工学校的骨干教师和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在编写过程中,本套教材内容上增加了大量诸如CTP、数码印刷等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材料,形式上更加适应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学需求。 这套教材透用于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和同类学校图文信息处理和印刷技术的教学需要,也可作为印刷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和自学参考书。
本套教材的特点如下: 1.实用性强:以就业为导向,以印刷业的岗位和岗位群的职业分析为基础,以技术能力为主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用性强。 2.编写模式新:按不同课程的特点,分别采用了任务驱动、案例引领、模块结构及简单阐述等编写模式,突破了以往教材千篇一律的格式。 3.直观简明:大量使用示意图和真实的实物图来表示相关的内容,便于学习和理解,印象深刻,易于记忆。 4.考核实用有效:每本教材在每个模块或章节中都设有相应的技能训练与考核项目,以便及时帮助学生强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题目的设计上注重实用性,不设死记硬背的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先进性:教材除了传统的内容外,还增添了新的应用技术及成果,体现了当前印刷企业的实际要求及发展,便于学生适应技术先进的
本手册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介绍油墨工业相关知识的专业工具书,根据油墨生产技术的特点,以油墨产品为中心,以原材料、生产方法和设备、原料及产品的检测方法为重点,比较系统地综合汇编了有关油墨品种类型、参考配方、原材料品种和性能、产品技术特性和测试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同时编入了名词术语、相关的基础理论、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油墨应用故障与排除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共十章,分为上、中、下三册。 本书为下册,包含第6~10章,主要介绍了油墨生产的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要求,油墨原材料及油墨产品物理、化学技术特性的检测方法和油墨应用故障与排除等方面的内容,并在附录中收录了部分油墨及相关产品制造供应商名录。 本手册适合从事油墨科研、生产、应用以及企业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印刷及相关行业的工程技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油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按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对QB/T 3598—1999《胶印亮光油墨》及QB/T2624--2003《胶版单张纸油墨》进行修订。 本标准与QB/T 3598—1999、QB/T 2624--2003市H比,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将标准名称修改为《单张纸胶印油墨》; ——调整颜色指标表示方法(见3.1,2003年版的4.1表1)(见3.1,1999年版表格); ——调整流动度指标(见3.1,2003年版的4.1表1)(见3.1,1999年版表格); ——调整着色力范围(见3.1,2003年版的4.1表1)(见3.1,1999年版表格); ——调整黏性指标范围(见3.1,2003年版的4.1表1)(见3.1,1999年版表格); ——调整结膜干燥指标(见3.1,2003年版的4.1表2); ——增加可溶性元素的限量(见3.1); ——增加某些有害元素的限量(见3.2); ——增加附录C(规范性附录)油墨光泽检验方法(见附录C); ——
随着印刷技术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数字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成像技术及数字成像材料在印刷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是传统的静电数字印刷和喷墨数字印刷得到很大发展,基于磁成像、热成像等成像技术的新型数字印刷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近年来用于制作生产成本更低、生产方式更加环保的新型电子产品的印刷电子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发展迅猛。因此本书在此次再版修订过程中,重点关注数字印刷和印刷电子技术方面的信息记录材料,除对银盐和非银盐感光成像信息记录材料作了一般性的修订外,重点是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原有的静电照相成像材料、喷墨成像材料、热敏成像材料等部分内容,同时新增加了磁成像材料和印刷电子材料。 书中章至第六章、第八章由武汉大学刘全香教授修订,第七章由北京印刷学院李路海教授修订。第九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