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名《中国邮驿交通发达史料》,分为三编: 前编 简叙周代以前的驿运; 正编 历述西周初期至清末各朝驿政发展; 副编 取名 中国邮政志 ,分省列举历代各地设驿史实,包括驿名、位置、沿革等。附录部分是邮政法律及组织管理通则。注重搜集、引述古籍资料,详细叙述了中国邮驿交通的发展历程。
本书立足于选择行为基本理论的介绍,深入解析估计算法的原理和实现,基于交通行为实证数据,解释估计结果和可能的应用。从模型使用全过程角度,即基本原理、估计方法、软件命令、编程实现、结果解释这五个层面,将行为选择模型的研究成果以及在交通出行行为领域的应用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更好地使用选择行为模型来解释在社会和经济环境中人们的各种行为。 本书适合从事交通行为研究的学者、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学生,以及对公共交通政策制定和评估有兴趣的相关人员阅读使用。
本书是《高速铁路轨道动力学——模型、算法与应用》的姊妹篇,重点论述若干典型的高速铁路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与程序设计,包括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及数值模拟、轨道结构动力分析的傅里叶变换法与程序、轨道单元模型与轨道结构动力有限元方程、车辆垂向振动模型及动力学方程、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动力分析的交叉迭代算法与程序、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纵向/垂向动力有限元模型与程序、动轮单元-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动力有限元模型与程序、列车-轨道耦合系统动力有限元模型与程序、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几个问题,基于谱单元法的轨道结构中高频振动分析及程序,以及车辆-轨道-大地耦合系统振动敏感频率分布规律。 本书可供交通、土木、道路与铁道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工程技术人
本书由德国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组织编写,内容包括作为战略性二次能量载体的氢,氢在电力系统大规模储能中的作用,氢的应用安全性,移动式应用,氢和燃料电池在航空中的移动式应用,住宅能量供应中的燃料电池,备用电源,与安全相关的应用,便携式燃料电池,常规、低碳、绿色的氢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电解方法,大型电解系统的发展:需求和方法,在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供应系统中提供氢的成本,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FC)的现状和观点,盐穴储氢,氢从电力到X(Power-to-X)的关键元素。本书适合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的从业人员阅读使用,也适合高等院校能源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船舶优化设计的代理模型方法》系统阐述基于代理模型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其在船舶工程中的应用。《船舶优化设计的代理模型方法》共15章。章和第2章为基本理论和方法部分。章简要介绍基于代理模型优化方法的研究背景、关键技术和研究进展;第2章介绍序贯代理模型方法的基本理论。第3~12章为优化方法部分,分别阐述基于单一精度代理模型的优化方法、基于变可信度代理模型的优化方法,以及基于并行加点准则代理模型的优化方法。侧重分析各种算法的原理和思路,每个算法都用数学例子说明其迭代过程和特性,并用典型测试函数说明算法的有效性。3~15章为应用部分,分别以2个水下航行器和1个船舶典型结构优化设计工程案例,开展前述理论与方法的应用验证。《船舶优化设计的代理模型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深入浅出、概念清晰、算法简
本书系统介绍了作者十余年来在隧道工程抗震减震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全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 外隧道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现状、公路隧道震害调查分类与影响分析、隧道结构主流的抗震计算分析方法、隧道结构动力响应与破坏机理、基于性能的隧道抗震设防标准、隧道衬砌结构抗震性能水平与指标、典型隧道结构抗震计算算例,以及隧道结构抗断设计方法及应用等。上述主要成果已纳入作者主编的《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JTG2232—2019)(我国 本有关公路隧道抗震设计的规范)。
本书从全球视野的角度梳理了智能车辆各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智能车辆的环境感知、车辆通信、车辆定位和数字地图、道路交通和移动出行研究中的大数据等核心技术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与智能车辆应用密切相关的系统和关键技术,包括驾驶员辅助系统和安全系统、协同交通系统、自动驾驶、人类驾驶员行为和人机交互、驾驶模拟器和交通仿真器;分析了智能车辆的发展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智能车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要关注的研究领域。每章都附有详细的参考文献,有的还推荐了延伸阅读文献,便于读者深入阅读和开展相关研究。 本书适合车辆工程专业智能车辆方向研究生系统学习,也适合智能车辆技术研究和工程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