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姆城和瓦拉纳西的古代的辉煌,到东京和圣保罗的拥挤的都市圈,城市是我们*伟大的创举之一。然而,在21世纪之初,随着城市成为了半数以上的世界人口的家园,人们越来越为其无节制的扩张及其对这个星球的不利影响而担忧。在气候变化以及对世界资源不断增加的需求产生作用的同时,这种漫无节制的发展正在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一个生态系统,从*深的海洋,到*的山峰。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在发展中世界,我们如何能够使世界上的城市更具可持续性?我们如何能够为新的城市地区应付未来的环境挑战做好准备?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游憩已经逐步成为影响当前人居环境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看待游憩、怎样应对游憩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引导游憩向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是当前人居环境研究中应当重视的内容,也对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人居环境的视角出发,本书首先从理论上对游憩的品质、游憩系统、游憩空间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城市游憩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借鉴西方游憩发展政策与规划的相关经验,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性策略与规划方法。 本书共分为4个部分: (1)解读游憩: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哲学的游憩思想的比较与汇通、对我国传统游憩特征与文化精神进行深入剖析,归纳出游憩应当具有的内在品质;通过对人居环境中的游憩系统构成和游憩空间进行探索,总结影响游憩发展的系
伴随着迅猛的城市化和快速的经济发展,城中村及其相关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并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本书以解明中国城市中的城中村现象及其人居环境整治的实际状况为目的,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详尽的社会调查搜集了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带中的八座典型城市的城中村资料与相关数据,详细阐述了其城中村现象及人居环境的实况,并对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城中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城中村进行比较和评价,从而得出目前中国城中村的整治方向,以及城中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改善的政策建议。 本书适合从事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士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也适合从事相关工作的政府部门参阅。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本书借鉴流域生态治理等相关成果,从黄土沟壑隐含的传统聚落基因入手,着重揭示具有原型价值的陕北河谷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化的历程、特征和规律,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河谷城镇空间递阶扩张模式、城乡空间统筹发展模式、小流域乡村空间模式以及传统窑洞改进模式等,力图对陕北以及其他流域河谷地区人居环境研究和地域性城镇化途径探讨提出新的思路。
本书是关于宜居城市营建的专著,是关于如何规划、设计宜于“普通人”生活和居住的城市环境的论著。城市发展到现代信息化、生态和网络时代,城市问题包罗万象,人类需求又错综复杂,城市环境设计的复杂程度,已远远超出了以建筑学为基础的、传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方法、内容的范畴。本书试图通过对近些年来国内、国外宜居城市环境营建的实践、实例的调研、分析,以及对近几年来笔者亲身参与的规划设计的工作实践的总结,从整体和宏观的视点,从不同的侧面和层面,着重探讨和论述营建宜居城市的理论、原则以及有效进行宜居城市规划设计的方式和具体规划设计手法。 本书共由以下八章构成: 第1章是全书的引章,重点对城市环境意识、宜居城市的概念和标准、宜居环境的构成要素、营建理论、方法与研究课题等进行概述和讨论。 第2章
美丽而神秘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世世代代得以从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和各种能量。可以说,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是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物质平台。因此,我们人类必须心怀感恩,尊重和保护大自然,与它和谐相处,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灵共同分享这个美丽而富饶的星球。 大自然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它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各种生命奇观,它们的身影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从冰雪覆盖的南北两极,到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带;从物种繁多的热带雨林,到风沙漫天的荒凉大漠;从渺无人烟的旷野塞外,到人流熙攘的都市乡村 到处都有生命的足迹,充满着生命的气息。而大自然的生灵们,更是以其特有的生命形态,共同谱写着神奇的自然生命乐章。 这些景观的存在使得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它们的存在让
以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视角,具体从行政组织、法律制度、技术文化等几个层面入手,考察社会各级政府与民间团体,如何来改善淮河中下游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进行环境保护。深入地探讨这些内容,不但可以拓宽民国史研究的领域,而且有利于我们对当今中国环境问题的认识,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从早期就开始的环境至上原则,给新加坡带来了可靠的环境体系和许多成功实践。新加坡政府在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和服务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甚至在国家贫困时,也不惜压缩经济、社会和安全发展项目,挤出资金发展环境事业。 实现环境和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一个战略目标。作为新独立的新加坡的总理,李光耀处理的前几项事项中就包括把水列为头等大事,在他的办公室设置一个小组负责处理在整个政府层面的协调问题。在2008年首届新加坡国际水务周的一次对话会议上,李光耀回忆说:“水主宰着其他一切政策。在它面前,一切政策都得卑躬屈膝。” 实现高品质的环境从来都不是对时间、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就拿排污系统的规划来说,新加坡政府决定在污水管道体系全面加装污水处理设施,而在当时,大多数国家都不会对排放的污水进行事先处
赫伯特·吉拉尔德特编著的《城市·人·星球》描写了城市规划的发展和更适合于现代生活的城市规划方法,包括可持续规划的问题。《城市 ·人·星球》中从城市规划的起源讲起,介绍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再到工业技术对城市规划的深刻影响、城市的生态系统和交通系统等,后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特点。说明了现代的城市规划需要变革,在规划中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用可再生的资源,争取做到零废物的生态系统。
汶川5·12的悲痛深埋心中,14:28的钟声犹在耳边,在这一场悲剧中,“究竟是地球对人类残酷、不仁,还是人类对地球残忍、不义?”抑或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情感”? 本书拒绝重复“从灾难中崛起”的老话,而是提示读者从长远考虑,换一个观点思考:地球的“残酷”和“仁慈”都是人类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而设定的。所有的大小灾难,不过是地球依照自身法则行事的结果,与人类幸福不幸无关。在漠然的地球、接连不断的各式灾难面前,依附地球的人类应该怎么行动? 本书观念新颖,发聋振聩,用历史、哲学、地质学、环保理念剖析人类发展史,辅以大小灾难,从汶川大地震说起,以平实的语言将悲痛化作一道清泉,安抚幸存的生者,安慰逝去的魂灵。
在人们的心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固有观念,一些人相信人各有命、无需太多竞争,另一些人则认为想成功就要只争朝夕地奋斗。其实,我们所认为的所有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管我们是否有所意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各种人、事、物之间都被一种无形的宏大的力量联系在一起。这种力量塑造了我们的相貌和性格特征、健康状况以及行为处事方式。这种力量也同样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在这当中包括我们的父母、爱人和所有只有擦肩之缘的人。我们身处不同的各式环境,终也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环境能量》由关乃侨编著。 如何正确解读环境影响人生的每一个信息呢?我们是否能够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呢?既然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的吸引与必然联系,那么我们能不能从环境当中发现自己将来可能遇到的事情呢?
1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12章。其中,上篇讲述了低碳概念的成因及高碳对未来人类影响,包括“后天也许不是一个传说”“生活在碳基社会”“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得不做的选择”“开疆拓源勇往直前”“低碳城市”。下篇介绍了低碳与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联系,并介绍如何才能更经济地走向低碳、走向绿色健康生活的方式,包括“低碳生活我做主”“消费低碳”“低碳起居”“交通低碳”“办公低碳”“低碳旅游”。全书事例清楚、条理清晰,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实惠。 本书不仅适合热爱生活、想把生活建设得更加健康、绿色、环保、经济的读者阅读,也适合各类商业人士,对于确保企业的发展面向未来、激发员工工作动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环境与人权之间的政治、伦理与法律关系。地球上人类和非人类物的福利和繁荣根据其自身即身有价值。这些价值不依赖于为了达到人类自身的目的而地对非人类物的利用。对于生态领域的工作者而言,生存和发展的平等权力是天然清晰和明白显现的价值公理,人类对它的限制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 本书是走向生态文明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理性、认识论与环境人权,结构性权力与环境人权,环境人权的社会需要,对环境人权主张的正式回应,拥有免遭有毒污染环境的人权,拥有自然资源的人权等。该书为人们思考和探索生态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本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测度方法。 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但是,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研究领域,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并不透彻,这直接导致了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力。在当今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广实施呼声越来越大,对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之际,研究如何提高可持续发展这一伦理规范的可行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要想达到提高可持续发展可行性与实践操作性的目的,则首先必须透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度量方法。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概念、理论的清晰化为其操作性的增强提供基础,而如何度量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的清晰化又是提高可持续发展可行性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
智能城市是世界一流的城市设计和建筑思想家对未受遏制的城市增长所作出的一种具有崭新意义的回应。城市是由自然、社会、建成形式等构成的生态共生体,这种新型城市范式提出的争论点在于,我们能否遵从以人为本的首要原则来重新打造城市。 智能城市的概念是由一系列国际案例研究发展而来的,其中一些受政府委托,另外还包括一些具有探索性和思辨性的案例。作者重新梳理了人们对于城市演变和绿色空间的思考方式,积极探索怎样通过人工建成环境与农业的整合,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还能培育出新型的空间实践和社会凝聚力。 在时下各个领域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的热论中:本书代表了一种来自建筑学的新兴声音,一种长期延误的从设计师的视角出发的解决之道。本书是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工程、景观设计、农业和社会学等领
本书从可持续发展评估的理论及方法入手,以大量翔实的材料介绍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际的开发行动,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及核实方法做了全面的介绍。该书通过大量资料数据对中国的自然资源基础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和谐性、驱动力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由此得出结果,并提出建议。
江河是人类宝贵的淡水资源。江河之水灌溉了农田,哺育了人民,但是人类的母亲河越来越难以挑起这副重担。在本书中,资深的科学专栏作家弗雷德·皮尔斯面对世界上大江大河陷入的困境,绘制了一幅世界水资源紧张示意图,为我们每一个人敲响了警钟。 在写作本书期间,皮尔斯访问了30多个国家,考察了这些国家的江河命脉,如中国的黄河与长江、美国的科罗拉多河、非洲的尼罗河、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以及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等。皮尔斯全面考察了这些地区的缺水状况,提示了背后深层次的科学、经济与历史原因。其中既有错误实施的引水灌溉工程造成的巨大浪费,也有看似解决了饥荒的高产农作物高昂的耗水量。 本书还讲述了许多与水相关的生动故事,如黄河不断抬高的河床可能会引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旨在向贫苦大众提供干净饮用水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内容: 气候变化的概念和原理,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和气候事件等重要概念、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历史规律和未来预测,包括过去气候变化研究的资料和方法、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过程与规律、气候预测模式、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是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以及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历史,包括全球变暖的发现过程,科学认识的焦点和问题。 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包括自古以来人类采取的各种气候变化应对措施,以及对气候变化应对措施的不同看法,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