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书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有关城市生态学各分支领域、各学派的最新成就,特别是重点概括了我国城市生态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较紧密地结合了中国的研究案例,具有中国特色。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有生态系统基础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人口、城市环境、城市灾害及其防治、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城市与社区的发展。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游憩已经逐步成为影响当前人居环境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看待游憩、怎样应对游憩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引导游憩向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是当前人居环境研究中应当重视的内容,也对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人居环境的视角出发,本书首先从理论上对游憩的品质、游憩系统、游憩空间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城市游憩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借鉴西方游憩发展政策与规划的相关经验,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性策略与规划方法。 本书共分为4个部分: (1)解读游憩: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哲学的游憩思想的比较与汇通、对我国传统游憩特征与文化精神进行深入剖析,归纳出游憩应当具有的内在品质;通过对人居环境中的游憩系统构成和游憩空间进行探索,总结影响游憩发展的系
从职称评审、抵押贷款,到申请办公设备甚至出行购票的流程,五花八门的规定可以让我们填写无数张表格,在流程的提交与退回中反复摩擦,当每天的生活从填表开始,我们不禁困惑:真的需要这么多流程吗? 人类学家大卫 格雷伯犀利道出真相,在本书的三篇论文中分别从暴力、技术与理性的角度揭开制造愚蠢规则的根源,更挑明人们离不开它的真实原因。但知道这一切并不让人悲观,因为格雷伯也坚定地指出了被忽略的规则:世界是由我们创造的,而我们有能力改造它。 本书挑战那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旨在引发人们关于现代生活的讨论:我们能否走出规则的乌托邦,想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本书包括以下五大部分。部分首先提出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当代价值及实现路径的意义,然后综述了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的方法、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的梳理,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第三、四部分就价值观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进行了详细论述。基于此,论文从国外文化、国内文化现状两方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面临的文化挑战。同时也认识到,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愈加坚定,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不容忽视的文化现实。第五部分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本文化方略探索。主要是体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致癌行为的增加、以及环境的恶化,癌症患者日益增多。癌症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与此同时,随着医学的发展,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出现和治疗策略的优化,很多癌症患者往往能生存5 年以上,癌症开始成为我国较大的慢性病之一。癌症患者的苦痛被社会广泛承认,却很少进入学术研究。癌症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涉及各种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等。在此过程中,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面临巨大挑战。然而,生物医学往往只关心肿瘤的大小、恶性程度、治疗进展情况等,局限于对病的治疗,忽略躯体和心理是统一的整体。如何改善癌症患者的疾病体验是当前正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书基于在一所肿瘤医院两年多的田野调查,呈现癌症患者及其家人的疾痛故事。书中展现患者从发现疾病、找寻原因、经历治疗、
中国的高原有中部的黄土高原,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东南部的云贵高原,的就是西南部闻名于世界的青藏高原。新疆的高原只分布于南部山地,包括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及阿尔金山,均属青藏高原的北部组成部分,所以这里先从青藏高原谈起。
本书前两章较为详细地讨论了能源的种类、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介绍了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资源这几种传统能源的资源量、生产和消费状况;第3章讲述了核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氢能和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的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技术,并指出,多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未来世界能源需求问题的根本途径。 “节约与开发并重”是我国的基本能源政策,也是解决世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涉及各种技术原理和方法。本书第4、5、6章重点讨论了能量转换和储存的基本原理、能量系统的分析方法、工业过程节能的途径与方法,其中还介绍了一些节能新技术.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为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借鉴国内外成果推动生态文明实践,贵州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全方位对外生态交流合作平台,并于2008年开始谋划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至2012年,连续四年举办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每年一届。2013年1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正式获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举办,成为国内目前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论坛。《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报告》围绕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围绕“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架构和路径选择”全新主题,在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背景下,全面梳理和总结近年来贵州省特别是贵阳市生态文明示范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围绕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和谐社会和
鄱阳湖湿地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鄱阳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项目的“湿地生态修复、重建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全书共分3个部分,部分是湿地退化与湿地修复概论,主要介绍湿地的功能、退化与修复以及湿地植被恢复技术;第二部分是关于鄱阳湖湿地演替与修复重建技术,主要介绍鄱阳湖湿地及其特征、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鄱阳湖湿地退化现状及其原因、鄱阳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第三部分是鄱阳湖湿地修复与资源高效利用实践,主要介绍两个试验示范研究案例的情况,一个是在鄱阳湖双退区和退化湿地进行生态修复与重建试验示范的案例,另一个是在鄱阳湖单退区开展湿地修复与资源高效利用试验示范的案例。 鄱阳湖湿地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和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本科
《低碳能源论》共分为9章。第1章绪论。重点阐述了低碳能源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第2章中国低碳能源的发展。回顾了我国能源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低碳能源发展现状,探讨了低碳能源发展的必要性、低碳能源发展方向等问题。第3章低碳能源与环境、经济的关系。重点分析了低碳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低碳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4章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型机制。重点分析了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机制,探讨了改革财税政策的作用机理、价格体系改革的作用机理、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调整能源结构的作用机理及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等。笫5章低碳能源发展战略。重点探讨了低碳能源战略思路与目标、低碳能源生产战略、低碳消费战略、低碳城市战略。第6章低碳能源发展的路径选择。重点探讨了能源生产低碳转型、能源消费低碳转型、低碳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既要改变思维方式,也要改变行为方式;既要改变生产方式,也要改变生活方式;既要改变道德和观念,也要改变法律和体制。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更是涉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整个社会文明形态的变革。应该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在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模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基础上,以生态学规律为基础,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从物质、制度和精神观念三个层面进行改善,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面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直属、*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具有“崇尚自然、追求真理”的办学传统,以“知山知水
本书对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住环境的模式、评价体系、保障体系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和论述,然后以专题研究和案例研究方式分别从各个侧面对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进行研究和探讨。 本书可供政府决策部门、人居环境研究人员以及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是《环境学系列丛书》之三,阐述环境学基本原理之二——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人与环境和谐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规律。和谐原理提供了判别环境问题的基本准则:环境问题无一例外不是损伤就是破坏人与环境的和谐,解决环境问题就是恢复或提升人与环境的和谐,保护环境就是维系人与环境的和谐,建设环境就是提升人与环境的和谐。由于环境多样性的存在,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度量指标、度量方法也具有多样性。本书分别从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五个层面阐述人与环境和谐的表现、问题与量度。 本书可供政府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参阅,也可作为“环境学”课程的辅助教材供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使用,还可作为环境通识教育课程辅助教材和国民科学素质教育读物供大学生和一般读者阅读。
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学界对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发展问题分别已有深入的分析,但两种“发展”之间的关系却有待深究。本书旨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两种“发展”的关系进行哲学的探讨,以澄清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确立两种“发展”相互促进的基本原则和思路。同时,从可持续发展视角透视人的发展,拓展和深化人的发展理论研究,并以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中介,重新解读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
本书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该书以清代、民国时期塔里木盆地的和田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业开发对塔里木地区生态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大国。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地球上的各种地貌,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它的类型。因此地域之间的极大差异,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特色。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国家,对国情、地情没有深刻的了解,就不可制定出科学的政策,否则不仅会遇到种种困难,还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本丛书的编写,就想解剖几个典型地区,以求从中能得到一点启示。虽然上述五个地区还难以覆盖全国,但有其一定的代表性,则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