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立足于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着重从水利工程、信仰变迁、羁縻州治理诸方面探讨宋代长江中游环境与社会变迁的历史,研究环境与人类活动和信仰变迁之间、国家治理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全书正文四章,依次探讨:,宋代长江中游水利工程的发展。以江陵"金堤"的变迁为中心,考察宋代以降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同时,以崇阳白泉陂为例,探讨宋代地方水利秩序的构建。第二,信仰与地方社会。以朱熹知南康军为例,重点分析地方官员的神灵信仰及其宗教实践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水神庙址的分析,讨论水神信仰与堤防修筑、河道治理等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许逊的个案研究,则讨论了宋明间民间信仰与道教、国家礼典之间的碰撞与交汇。第三,宋朝羁縻州治理理念的变化。细
从巴姆城和瓦拉纳西的古代的辉煌,到东京和圣保罗的拥挤的都市圈,城市是我们*伟大的创举之一。然而,在21世纪之初,随着城市成为了半数以上的世界人口的家园,人们越来越为其无节制的扩张及其对这个星球的不利影响而担忧。在气候变化以及对世界资源不断增加的需求产生作用的同时,这种漫无节制的发展正在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一个生态系统,从*深的海洋,到*的山峰。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在发展中世界,我们如何能够使世界上的城市更具可持续性?我们如何能够为新的城市地区应付未来的环境挑战做好准备?
本书共7章,主要介绍了河流湿地公园的概念及其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现状,重点讨论了湿地公园的保护、恢复和利用规划等内容,针对不同河流湿地的特征,从临沂市自然景观资源、民间工艺、人文景观资源、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临沂市5个河流湿地的规划案例,希望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为河流湿地公园资源保护和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帮助。 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旅游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是一部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的专著。主要介绍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剂量与摄取机制和化学物质毒性;基于NAS健康风险评估“四步法”构建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描述研究区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农村水源水质检测结果、确定了主要危害物、污染源、暴露参数,分析饮用水和皮肤接触途径的健康风险水平、量化了水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探讨了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健康风险的时空变异特征,阐述了农村饮用水风险管理措施,构建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总结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理论、技术与管理、示范应用。本书旨在加强农村饮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成果的科学交流,以期促进四川乃至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
本书针对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而完成,全书共分7章。第1章解读了源、汇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大气环境科学、水环境科学和保护生物学中的内涵和应用,以及源汇景观内涵;第2章基于源汇景观概念和洛伦兹曲线,论述了源汇景观格局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第3章基于野外多尺度模拟实验和定位观测,论述了源汇景观的性质、效应及其转化特征;第4至第6章结合典型区研究,分别探讨了源汇景观格局分析在养分流失、非点源污染风险及水土流失危险等方面的应用;第7章以江汉水系典型流域为典型区,论述了源汇景观格局的特征及其产沙效应。
本书初版于1988年,是中文世界研究韦伯的部专著,为较早用韦伯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性的著作,对中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韦伯的生平和当代“韦伯热”兴起的原因,介绍了韦伯的宗教社会学及政治社会学,更对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评述。 此次出版增加了苏国勋教授近年来关于韦伯研究的五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韦伯研究的新思考。
本书从华人的角度来研究马来西亚的现代化进程,并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过程与结构相融合的办法对华人、马来西亚和现代化这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讨论。提出了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分期方法和华人三重性的概念,并以均衡结构理论为分析框架,对不同时期社会历史结构的形成、发展以及并存与消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进而得出了对马来西亚现代化的基本看法。均衡是主要特点,种族是核心问题。这填补了我国东南亚现代化进程研究的一个空白,具有较市制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汉代儿童的游艺生活、两汉的少年吏、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法规、汉代婚丧礼俗、汉代“客田”、汉代丝路贸易、汉代人饮食生活中的“盐菜”“酱”“豉”消费……这本论文集子收入关于秦汉社会史研究的论文23篇,资料充实,逻辑严谨,具有的研究价值。 本书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文库”中的一本。
近年来,我国大数据技术发展和应用正成为广泛趋势,但数据治理体系远未形成、数据壁垒广泛存在、法律法规发展滞后等因素制约了数据资源中蕴藏价值的深入挖掘与深度转化。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知识产权制度不仅是一种法律制度,更是一种政策方略。 基于此,本书以大数据创新发展问题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及法经济学等方法,透视制约大数据创新发展的理论根源和制度罅隙,在此基础上,发掘大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构因应大数据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理论和制度体系。全书共分为五章,通过对大数据创新发展问题的多维度、多向度分析,探索大数据发展和保护面临的法律挑战,提出建构大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的新构想,即以大数据专门立法为主体,以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等为补充,构建综合性数据保护法律法
本书通过文献研究和社会调查,以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理论为指导,着力研究在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国有企业职工不同群体的现实状况、利益关系,分析企业内部分化的效率意义、分化过程中的矛盾及其分化的趋势。 “社会网络分析”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本书将“社会网络分析”看做是一门对社会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的艺术和技术,全面介绍和评析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于我国在 ”社会网络分析”领域的研究,具有的指导意义和前瞻性。
《社会工作伦理》主要介绍社会工作伦理的基础知识,包括伦理问题如何产生、如何做出伦理决定,并将讨论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问题。探讨了社会工作伦理的一般性问题,包括保密原则、价值中立、专业关系等。《社会工作伦理》旨在帮助社会工作学习者和实务工作人员培养价值伦理意识,将社会工作伦理原则更好地运用在实践中。
人们的所思所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构建了一个具有五种基本能力的人类自我系统,奠基了社会认知理论。人类的行为是自我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人类行为又分别影响了外界环境和自我信念。本书系统地阐明了他的理论框架,并分析了大量可用该理论来解释的知识。 ,"译者序 中文版序 序 章 人性和因果关系的若干模型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特质论 三、激进的行为主义 四、社会认知论 五、互利互惠的决定主义 六、决定论和生活道路的偶然决定因素 七、自由与决定论 第二章 观察学习 一、示范观察学习现象的区分 二、观察学习的多重过程分析 三、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观察学习 四、抽象的观察学习 五、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第三章 亲历学习 一、亲身经验的信息分析 二、亲历学习与意识 三、亲历学习中的认知子过程 四、结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评析/社会工作案例丛书》对十个老年社会工作案例进行了叙述与点评,这些案例都是在全国社会工作案例评选中获得奖项的案例,对于老年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人员开展相关的老年社会工作都具有积的作用和意义。通过阅读这些案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的老年社会工作案例是如何具体、有效地设计、组织与开展的,同时,在阅读和解析中也能够获得对老年社会工作理论、思路、组织方法、协调沟通和需要考虑因素等的认知。
《万卷方法:在中国做田野调查》的作者来自世界各地,并且拥有着各不相同的学术背景,如,政治学、人类学、历史与文化、经济学等。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自己在中国开展的田野调查工作,探讨了一般的理论问题,并且对于后来者给予了许多实际的建议。 尽管《万卷方法:在中国做田野调查》并不针对某个具体的研究问题,但是,却能对处理田野工作中常见的棘手问题给以有益的帮助。
《居住在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家庭居住变迁实录》从宏观视野的梳理归纳与微观个体家庭居住状况的变迁故事出发,全面而生动地分析与呈现了在过去60余年来中国家庭居住状况变迁的特征和历程。这对记录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人居住变化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 《居住在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家庭居住变迁实录》适合从事城市与建筑专业方向的研究者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大学译丛·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要点》是在马克思的思想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写就的。作者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把各种各样的社会学论述剥离出来,按照其逻辑联系加以整理,并且追溯其确切的基本思想,全面完整地阐发了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大学译丛·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要点》分两个部分,部分简要介绍了古代的历史和社会哲学学说。第二部分全面阐发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在本书中,柯林斯结合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传统,系统阐述了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渊源、构成要素、运转机制及其应用。通过互动仪式链模型,作者把微观分析扩展到了宏观层次,从而对社会分层、社会运动与思潮、社会冲突、思想发展及知识分子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作者强调的以微观为基础、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观点代表了学术界的一种新的综合性的理论倾向,为许多社会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因此,本书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理论新发展的重要成果。
该书奥地利社会学家舒茨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追随韦伯的脚步,将社会学当作奠定在行动理论上的一门学问,也就是说,重点在于有意义的社会行动应该如何被理解或诠释。但是,舒茨更进一步追问,我们能否构造一个关于社会行动的方法论与普遍理论,以便为社会科学奠定稳固的基础。因此,舒茨认为韦伯的理论在理解他人行动的问题上还有许多缺陷,从而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特别是要对“意义脉络”、“主观意义”、“客观意义”、“动机”的做进一步的探讨。对此,舒茨是借助于现象学的方法进行探讨,从而为社会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阐述了节约型社会对于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教训。报告还首次提出了节约指数,对世界主要国家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指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粗放的客观事实;同时分析了全国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节约指数变化趋势,给出了各地区节约指数的综合排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报告提出了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构架、发展目标和五大支撑体系,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在历年战略报告的基础上,应用中国科学院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于中国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全面地评估和数据更新。 本书对
本书详细介绍了模型模拟的过程、步骤与方法以及在模拟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并结合美国上个世纪所面临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以此为模拟研究对象,运用模型模拟中一个有效、常用的工具--Stella进行了大量的事例演示与分析。本书不仅侧重于对模型模拟一般的方法过程介绍,同时也突出了模型模拟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及其特点,并且对于模拟工具Stella也作了很好的展示。在本书结尾还简略介绍对比了几种目前常用的用于模拟的模型软件,包括Stella、Dynamo软件等。
本书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9卷。 本书以国内资源条件及矿业发展形势分析为基础,以全球资源分布为参照系,讨论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矿产品供给及矿产资源接替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问题。在国内资源开发方面,按照开源、节流并重的方针,从加强矿产勘查、加大开发力度、建设集约型矿业、研究开发劣质和非常规资源、降低矿产品消耗、开发替代资源、废弃物质再生资源化七个方面,讨论了提高国内资源保障程度的途径,定量或半定量地估计了其预期效果。在利用境外资源方面,分别讨论了利用矿产品国际贸易和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两个方面的可行性。作为矿业发展和城市化接合部的课题,本书还对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了专题讨论。 本书可为各级决策者、规划者、管理者,以及从事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各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