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气候背景、地理信息、社会经济及历史灾情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辨识了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系统分析了主要灾种历史灾情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明晰了各类自然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风险演化及影响过程以及成灾机理。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灾种相对重要性及关联性.统筹不同灾种灾损大小.确定了不同灾种的综合风险评估体系。同时,借助多种统计方法、理论及评估模型、GIS栅格计算及图层叠置功能的综合集成,系统评估了青藏高原多(单)灾种综合风险程度,并对其进行了区划。最后,围绕多灾种特点,以“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建立了集“预警预报、数据信息共享、部委会商、群测群防、社区防灾教育、保险承担、应急备灾、强化灾评规划”于一体的青藏高原多灾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控战
《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以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采用概化水槽试验、数学模型计算和力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定量揭示城市排水系统和典型承灾体洪涝致灾的动力学机理,创建城市洪涝全过程模拟与风险评估耦合模型,开展不同暴雨情景下外典型城市街区洪涝过程的精细化模拟与洪水风险评估。研究成果不助于深化对城市洪涝致灾动力学机理的认识,还可以为城市洪涝风险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防控提供基础科学依据。《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部分彩图附彩图,见封底。
西江流域是岭南历史上灾害高发的地区,自然灾害(洪涝灾害、旱灾、风灾、地震等)与人为灾害(战争、流民灾祸等)使这一地域的防灾问题更为复杂。本书在对西江流域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历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厘清区域性防灾方略和聚落防灾的历史源流,并详细阐述西江流域传统聚落的防灾格局形态、聚落中的防灾建筑和工程设施、建筑单体的防灾设施、聚落的防灾信仰和心理补偿,最终总结出西江流域传统聚落的防灾策略。 本书可供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人员、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师生等参考。
本书从科学性和实践性出发,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和区域历史统计资料,应用RS和GIS等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山区聚落和泥石流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从多个特征角度讨论并验证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响应关系,对山区聚落泥石流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及其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与监测预警,并进行具型区实证研究,可为岷江上游及类似地区乡村聚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本书适合地质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共分六卷,本书是第二卷《水旱灾害防治规划》,内容包括洪水灾害防治规划概论;防洪规划技术与专项规划;涝渍灾害防治规划与技术;干旱防治规划与技术。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水旱灾害防治规划)》由刘树坤主编。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共分六卷,本书是第二卷《水旱灾害防治规划》,内容包括洪水灾害防治规划概论;防洪规划技术与专项规划;涝渍灾害防治规划与技术;干旱防治规划与技术。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水旱灾害防治规划)》由刘树坤主编。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共分六卷,本书是第二卷《水旱灾害防治规划》,内容包括洪水灾害防治规划概论;防洪规划技术与专项规划;涝渍灾害防治规划与技术;干旱防治规划与技术。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水旱灾害防治规划)》由刘树坤主编。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共分六卷,本书是第三卷《防洪减灾体系》,内容包括防洪减灾体系概论、防洪工程体系、防洪非工程体系。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防洪减灾体系)》由刘树坤主编。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共分六卷,本书是第三卷《防洪减灾体系》,内容包括防洪减灾体系概论、防洪工程体系、防洪非工程体系。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防洪减灾体系)》由刘树坤主编。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共分六卷,本书是第三卷《防洪减灾体系》,内容包括防洪减灾体系概论、防洪工程体系、防洪非工程体系。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防洪减灾体系)》由刘树坤主编。
为了全面、客观、系统记述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对农业的破坏、科学总结抗震救灾经验,加强农业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水平,服务于当前和今后的防震、抗震、救灾、重建工作,彰显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农业工作者以及农民群众在抗震救灾中的创造、智慧、谋略和成效,农业部陈伟忠、穆祥桐、张安福、何龙娟、康永兴等作者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编写,现将分别编于抗战救灾志、生活志和重建志三书中的部分内容合为《汶川特大地震农业抗震救灾志》,可供农业工作者学习借鉴。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与大量的灾害实例系统而具体地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暴潮、洪涝、干旱、突发性强对流灾害性天气、严寒酷暑与反常天气、生物灾害、疫情、饥荒与赈灾、地震、地质灾害、旱涝与寒暑交替与变化趋变等诸方面的灾情概况。 本书是一项地方性自然灾害的综合性研究初步成果,资料翔实、丰富、可靠,可供从事自然灾害研究与防御的社会各职能部门及有志于减灾工作的科研与教学人员参考。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与大量的灾害实例系统而具体地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暴潮、洪涝、干旱、突发性强对流灾害性天气、严寒酷暑与反常天气、生物灾害、疫情、饥荒与赈灾、地震、地质灾害、旱涝与寒暑交替与变化趋变等诸方面的灾情概况。 本书是一项地方性自然灾害的综合性研究初步成果,资料翔实、丰富、可靠,可供从事自然灾害研究与防御的社会各职能部门及有志于减灾工作的科研与教学人员参考。
本书从个体行为的概念及特征出发,以大学生、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两者危机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联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控个体危机行为发生的有效对策。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深入分析 外学者对不同个体危机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通过设计情景模拟实验以及运用DEMATAL模型、系统动力学仿真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得出个体危机行为产生的内在机理,并提出切实有效地防控个体危机行为发生的对策建议,为个体行为的安全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雅安强烈地震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接连发生,屡屡造成触目惊心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引发国内、国际社会强烈关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与重大制约因素。 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时空分布、灾情损失等进行总结研究,是科学谋划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图集,是直观展示自然灾害时空分异规律的有效手段。基于此,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组织力量编制出版了大型年度自然灾害综合图集—《2011年中国自然灾害图集》,旨在提高对中国自然灾害系统时空格局特征的认识,揭示自然灾害对中国社会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影响,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 《2011年中国自然灾害图集
本书以洪涝灾害间接经济损失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机制、影响路径、损失评估和管理决策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以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为案例,从孕灾环境、承灾体和致灾因子角度,分析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从供求和时空变化角度,评估洪灾间接经济损失,通过设定不同的目标情景,比较洪涝灾害给不同经济部门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该项研究拓宽了灾害影响评估领域,把洪涝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结果纳入洪涝灾害治理决策体系中,延伸了灾害脆弱性评估研究,使灾害脆弱性评估涵盖灾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