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风险是当代国际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心,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力巨大,社会经济损失严重。本研究成果对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安全预警体系,对加强灾害防治,保障沿海地区安全,规范灾害风险与应急响应研究方法,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
随着气候变暖,暴雨、高温、干旱、雾霾等气象灾害性事件频发,给社会和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气象服务作为应对自然和环境灾害的重要工作,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气象服务效益与灾害风险评估》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下,采集数据、认真研究,引入统计学、投入产出法、结构方程模型等多个工具,创新已有的气象服务效益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并对所设计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实证。所涉及的学科包括气象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内容涵盖气象服务效益评估、风险评估、气象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等多个方面,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性研究。
本书在对城市地表灾害等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基础上,对建筑结构,港湾,城市桥梁,公路,铁路,地铁,管线等城市生命线工程灾害进行了归类和分析介绍。围绕现代城市灾后的主要特征,对灾后应急救援及恢复重建中的主要问题,完善防灾应急体制与减轻城市灾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同时结合新技术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工程结构控制技术,结构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新方法。后,在总结现代城市灾害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的脆弱性,从减灾管理体系、防灾规划、国家防灾的立法和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等角度指出了城市减灾中存在的问题。 本书可以为大专院校研究单位提供科学研究的手资料,可作为城市规划,土建,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施政决策的参考。也可以对现代城市规划,土建,交通等行政主管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及地震应急救援标准建设》收集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际国外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国内消防、安全生产、气象、民政、核事故等部门编制出台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以及标准体系研究成果,并对标准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及地震应急救援标准建设》结合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特点构建了地震应急救援标准体系、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系列标准工作程序。《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及地震应急救援标准建设》研究了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标准体系、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岗位技术要求和培训基地建设规范三个能力建设标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10个系列标准工作程序。
本书以我国首次石漠化监测成果为基础,全面介绍了我国石漠化土地的现状与分布,展现了当前石漠化研究的*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并对近二十余年的石漠化防治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归纳。本书由林业部门组织,农业、水利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相关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共同参与完成,凝聚了3600多名调查技术人员一年多的辛勤劳动,也体现了几十位科研人员长期的研究成果,汇集了西南岩溶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几十年进行石漠化防治的宝贵经验。 本书是各级政府、科研单位和石漠化防治部门相关人员关注和了解石漠化的工具书,也是一本进行石漠化防治的实用技术手册,是关于石漠化防治、规划设计和科学研究*、实用的参考书籍。
《灾变链式演化跟踪技术》以灾变链式理论为导向,在链式演化延续性和阶段性规律基础上,拓展到对多重灾害如地质灾害等演化动态规律的系列跟踪,力图从灾害阶段划分、指标参数界定、临界变态关系模式判识、安全设防水平确定、灾变各阶段治理方案优选及治理后效等实施系列跟踪,并以此为目标构建地质灾变动态跟踪数据库网络体系,实现跟踪信息中心平台、灾区用户、灾害监测点的无线网络联接,以期达到安全预警的目的。 《灾变链式演化跟踪技术》可供从事地质灾害研究、勘察、监测、灾后加固设计、施工、管理人员以及政府部门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参考用书。本书由肖盛燮等著。
本书立足于城市安全建设的前沿,通过对城市安全历程的梳理,总结城市安全建设经验,提出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城市综合防灾系统规划的理念和具体方法。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基于韧性城市理论视角,在回顾中西方城市营建中确保城市安全的做法和经验,梳理城市防灾规划的理念变化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韧性城市建设前沿进行研究,形成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体系框架。下篇以建设全球城市为规划目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安全分区、功能布局分别对浦东新区城市空间战略、重要防灾设施进行了规划研究,以构建强韧性的防御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围绕模式创新和能力提升对浦东新区应急管理体制、综合应对体系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以建立多层次立体式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体系和快速应对体系。
2008年12月13日中日韩领导人发表的《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中,首次将灾害管理定为三国交流合作具体领域。2011年10月27日至28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了“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讨会”。《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究(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这次研讨会上中日韩三国与会者发表的论文,议题涉及对中日韩三国救灾减灾体系的阐述、中日韩灾害管理合作现存问题与发展前景,以及日本3·11震灾后成为关注重点的核能安全问题的思考,并有对三国救灾减灾合作中媒体角色与作用的探讨。《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究(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讨会论文集)》由虞少华主编。
在人类遭遇的种种自然灾难中,突出的当属水旱灾害。在我国,自古以来水旱灾害之惨烈可怖都列为众多自然灾害之首,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也属水旱灾害为频繁、严酷的国家之一。 《20世纪中国水旱灾害警示录》就旨在真实而简明地记录百年水旱灾害,以起到警示作用,当水的问题仍以一个难解的命题带入21世纪的时候,应当思考我们的怎么办。本书以上下两篇,分前,后半年世纪,选择发生在中国各个地区的不同条件下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严重的水旱灾害,分次以简要文字记述,同时配以珍贵的历史实情图片,在编排结构上,既具有一次一个单元的典型性,独立性,又具有整体的连续性,完整性,力争使全书体现纪实,简明,特别是图文并茂等特点。
基于汶川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研究,本书系统总结了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特征、规律,分析了震裂损伤岩体地质特征,建立了边坡崩塌失稳地质力学模型,阐明了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机理。给出了基于遥感、地质分析的震后崩塌灾害识别技术方法,建立了地震及震后崩塌危险性区域划分和危险性评估方法。通过考虑坡面水流速度水头和岩体裂隙水流动水压力,给出了改进的潜在失稳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基于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实测剖面分析,建立了考虑震后坡面特征的滚石坡面运动轨迹与冲击力预测方法,给出了崩塌失稳边坡高度与滚石运动距离、扩散角、震后坡面恢复系数等参数。结合典型地震灾区新建和恢复重建工程建设,给出了典型崩塌灾害识别、评估、防治案例。
乌鲁木齐城市活动断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是全国批20个城市探测和评价计划的一部分,开始于2004年,项目负责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集中了全国各部门有关专业的优秀科学工作者来共同完成这一项重要科学工程。整个工程历时3年,于2007年7月9日通过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和乌鲁木齐市政府的联合验收。本书全面反映了这一科学工程的目的、科学思路、技术路线、各阶段所做的工作及其主要科学结论,是一本对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和防震减灾工作有重要意义的科学著作。
该书以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理论与方法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实际,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案例探讨等方法,从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应急救援管理机制、应急救援管理法制三个方面对应急救援管理体系进行了构建。从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准备、监测与预警、灾害事故应急响应与处置、灾害事故恢复重建等全链条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建筑火灾、危险化学品事故和地震灾害等典型灾害事故,重点研究了其应急救援方法和技术,并对近年来典型灾害事故救援案例进行了分析解读。希望对国家应急管理总体框架的构建与完善、以及学者从整体上把握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研究进展提供些许参考。
本书从系统论的角度,首次提出综合灾难管理的理念,为复杂环境下的灾难管理指明方向。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仿真、优化和多目标分析等系统方法,并通过大量案例,生动阐释了系统方法的实际应用。随书光盘提供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为应急管理实践提供支持。 本书共分四部分。部分介绍综合灾难管理的时代背景,界定了内涵特征。第二部分阐述系统思维作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哲学基础,介绍了系统方法和工具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详细论述系统动力学仿真、线性规则和多目标分析方法,并阐明其应用方式。第四部分描述了综合灾难管理的前景。各部分内容逻辑严密又自成一体,读者可根据兴趣和需要选择阅读。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专业的教科书,供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作为技术指南或培训教材,供相
郝时远主编的这本《特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危机应对机制——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反思与启示》以2008年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为调研对象,从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民族学、新闻与传播学等多学科角度,反思了应对这场灾害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特大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危机的应对机制,包括自然灾害型公共危机管理、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社会支持模式、自然灾害危机应对机制的法制建设、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与舆情等问题。《特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危机应对机制——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反思与启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为我国应急管理系统和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本书从大系统的角度,在总结不同学科中大量的各种灾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应用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现代非线性理论,结合信息论、模糊理论、灰色理论和复杂性理论去认识、研究灾害系统发生、演化的普遍规律,提出了“灾害系统和灾变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讨论了如何研究灾害孕育、演化、发生、传播、影响,评定、预测和防止的普遍规律和方法。《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从写作意图和写作内容上体现了基于上述新学科的交叉与创新。《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的内容将对灾害研究中灾害现象的认识、灾害规律的描述、灾害演化过程的分析、灾害发生的预测、灾害后果的评价以及防灾减灾技术与管理等问题提供新思路。《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可供防灾减灾的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
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冰湖溃决灾害风险,是提高冰冻圈灾害风险分析水平,增强其风险控制与管理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由王世金、汪宙峰著的《冰湖溃决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管控--以中国喜马拉雅山区为例》以中国喜马拉雅山区为典型案例区,以冰湖溃决历史灾情分析为基础,辨识了溃决灾害风险形成的关键性控制因子,系统分析了冰湖溃决灾害综合风险,建立了冰湖溃决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及模型,并对案例区进行综合评估。 ,本书以“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为原则,建立以“灾前预警预报、风险规避与处置、灾害风险全过程管理”于一体的冰湖溃决灾害群测群防综合风险管理体系。
《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系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论文基础上汇编而成。本次论坛主要围绕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研讨,剖析了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和矿山等各领域的岩爆、突水突泥防灾减灾的理论技术与成功经验,争取在岩爆与突水灾害机理认识上有新突破,在研究方法上有新思路、力争把各领域研究新成果综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发生机理、预测、预报预警和防治为一体的岩爆及突水突泥灾害控制新途径,为我国地下工程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撑。 《岩爆、突水突泥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与防治控制技术》为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系列丛书之一,适合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技术人员、学生阅读。
The loss caused by fire increases year by year. In the new era of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intem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re essential for fire safety communities, through which resources,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shared upon mutual interest and benefit.
《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山地城镇生态与防灾减灾》为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用书,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汇编,按照四大专题汇集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所写的65篇论文,全书共分为“山地人居环境理论与城乡发展研究”,“山地城市生态规划”,“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山地城镇基础设施、公共安全与新科技应用”四大专题,针对每一个专题进行详细阐述,多学科、多视角地对山地城镇生态与防灾减灾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为国家在山地城镇建设方面的重点和难点工作寻求研究思路和科技创新的解决途径。
《三峡工程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图册》是《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丛书》之一,也是《三峡工程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的配套成果。 三峡工程库区是我国崩滑地质灾害(崩塌、滑坡的合称)的多发区,严重威胁着库区人民生命财产、移民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为此,国家不断加大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取得了巨大的防灾、治灾效果和丰富的防灾、治灾经验。图册以图片的形式反映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的阶段性成就,内容包括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崩滑地质灾害和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内容丰富,生动形象。 本书适用于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同时可供从事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监理和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以地震应急救援培训的组织与管理为核心,以提升基地化培训的规范化水平为目标,较为详尽的介绍了地震应急救援培训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课程设置要求、训练设施的建设、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及培训的考核与认证等方面的内容。比较系统地规范了地震应急救援基地化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既是对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也为开展地震应急救援专业化培训提供了一部很好的参考教材。
本书主要运用模型实验与数值分析的方法对深埋地铁车站的火灾安全若干问题开展研究。全书共分为7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深埋地铁发展现状、多层结构深埋车站建筑及消防设计、地铁火灾烟气运动的基础理论、深埋地铁车站火灾数值分析、深埋地铁车站火灾模型实验、地铁人员疏散动力学特性研究等。 本书可供从事地铁设计、火灾安全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