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系统介绍了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重点阐述了基于标准规范的水污染控制工程理念、工程技术及其设计计算,使理论教学与工程案例有机结合。本书重视传统的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经典理论传承和新技术、新工艺的补充,注重工程设计与规范标准的衔接,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以适应新时期工程类本科课程教学改革、 双一流 专业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教学针对性与工程实用性。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及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水处理和环境保护的研究、设计与运维人员使用。
本书详细介绍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噪声、振动、放射性、电磁、热、光等物理性污染的基本概念、原理,阐明了这些物理性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和影响,重点论述了物理性污染的测量、评价及控制技术,还简要介绍了物理性污染研究的试验方法及人们对物理性污染利用方面的科研动态。本书完善了物理性污染防治的学科体系,内容全面,不仅注重理论基础,而且注重技术实用性,数据、图表丰富,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应用价值,适于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工业园区高难废水处理工艺设计实例》针对不同种类高难度工业废水,灵活应用国内外成熟处理技术,通过若干高难度工业废水处理工艺设计与开发,以期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并且借助多年技术研发经验总结,对未来有望工业化的新型高级催化氧化技术进行了原理和试验性质的描述,全书内容既是对高难度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有益补充,又能够指导实际工程中高难度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开发。本书内容力图做到理论与实践、基本原理与应用的有机结合,突出工业园区高难度废水处理工艺开发的实用性,选取了一些成功运行的工程实例进行技术开发方面的详细介绍,注重指导技术研发。 本书适合从事水污染治理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介绍了污染场地的控制、修复理论与方法,包括土壤、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污染,其中侧重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本书内容涵盖了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价、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策略、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方法及应用等,系统地论述了从污染场地的调查到终的污染修复;重点介绍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原理、工程设计与应用。具体特点有:①全面、系统介绍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全过程;②充分结合**的科研成果,力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③注重理论、方法介绍的同时,更注重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设计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全书力求简洁明了,系统全面。
本书在总结作者多年实际工程实践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学生及其他处于初学期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对污水处理理论知识掌握的阶段性特点,以城市污水处理设计为基础,对污水处理厂设计的各部分进行了系统总结。全书共12章,主要介绍了污水处理厂设计文件的组成、污水处理流程中常用的处理工艺及其处理构筑物、各主要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要点,并收集和完善了大量实际工程中的典型构筑物设计图纸,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市政工程、环境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及从事污水处理设计的初学人员的入门参考书。
专著《环境协同治理: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吸收和借鉴西方传统的“结构—模型”协同治理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等成果,解析中国协同治理兴起的背景、原因和特征,结合我国政治体制、行政框架、社会生态和实际协同现状,从“主体—政策—数据—制度”四个维度,构建符合中国情境的环境协同治理理论分析框架。然后,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国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进行深入探讨,系统梳理中国环境治理的进程与成效;通过深入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及城市群协同治理机制的建构与运作,总结我国环境协同治理的成效及成功经验;同时探究我国环境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践分析问题成因,明晰影响我国环境协同治理成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完善中国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为
本书主要介绍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及其治理与防控方面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进展、污染调查与评估、修复技术与防控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书后附有实验指导。全书主要内容分为九章,首先介绍了土壤和地下水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然后讲述了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特征以及重要的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及新型污染物的特性等相关知识;基于以上内容,进一步阐述了现行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污染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介绍了污染防控与环境修复技术和污染环境修复案例及实践应用等内容;另外,在书后附加的实验指导书中有16个相关的实验可供选用与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种水处理单元技术方法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设计计算、管理及应用等。全书共分十九章,内容包括总论、筛滤与调节、混凝、沉淀与上浮、深层过滤、化学处理、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其他相转移分离法、循环冷却水处理、废水生物处理理论基础、好氧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生物脱氮除磷、人工生态处理、污泥处理与处置、废水处理厂设计。本书重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阐述,注重吸收废水处理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同时理论联系实际,用工程观点分析问题,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供给水排水专业教学使用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内容紧紧围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水十条 )对黑臭水体的治理要求,分析我国黑臭水体的现状;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概念、致黑致臭机理以及黑臭水体的危害;系统地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整治原则、治理的基本思路以及治理技术和措施;分析总结了国内外针对典型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现象进行治理的工程案例,汲取了黑臭水体防治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为我国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的整治提供可借鉴的理念、经验及技术路线。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可供从事河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等工程的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以国内外代表性案例为素材,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力求剖析在污染场地修复中所需要的一些关键技术、方法、操作技巧以及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和注意事项,为污染场地实操人员提供一本快速学习、快速掌握、快速应用的参考书。 全书共六章:第一章对国家及地方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律法规进行了梳理,并简要介绍了比较成熟的、应用比较广泛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原理及其优缺点;第二章对场地环境初步调查案例进行分析;第三章选取了某工业场地环境详细调查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第四章选取了某建设场地人群健康及风险评估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第五章选取了某工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第六章选取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污染场地修复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微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氧化硫和汞等污染物的治理理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治理技术装置的工程设计方法。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章至第五章介绍微细颗粒物的物化性质及其治理设备的工程设计方法,并列举了大量工程实践数据;第六章介绍了气液分离技术,它是保证湿法脱硫除尘*终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对现有的脱硫脱硝装置性能的提高提出了改进方法;第九章针对目前备受关注的蓝烟和白烟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第十章至第十二章主要介绍了烟气中痕量元素和痕量组份的治理工艺与设备,其中对汞和三氧化硫的吸收吸附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 本书可作为从事环境保护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在校学生学习参考书。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污泥厌氧发酵产酸资源化利用领域研究的结果,系统总结了城市污泥的理化特性及其对厌氧发酵产酸的影响,阐述了污泥产酸的微生物学原理,着重阐述了污泥产酸发酵的各种工艺,后对污泥产有机酸在污泥脱氮除磷领域以及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方面的应用技术进行了阐述。本书是作者对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863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整理和提炼,是国内本系统阐述污泥产酸及其资源化利用的专著,提出了很多新观点和新理论,其内容新颖、理论体系完整,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实践性和指导性。
本书全面介绍膜法水处理工艺,重点介绍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全书共6章,第1章主要介绍膜技术分类与特点、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膜污染的概念与分类、膜污染模型以及膜材料与膜污染表征方法,为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第2~6章分别介绍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过程特征、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特性与膜污染潜势、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控制技术及其机理、二级出水臭氧 微滤工艺膜污染及其控制机理以及膜法给水处理工艺膜污染特征与清洗。
本书简要介绍了我国场地污染现状及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对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环境监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的基本概念、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制度以及机构、人员及设施等内容,还包括设计开发的“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管理系统”,以及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用表。
本书系统梳理凝练了水专项“十一五”主要成果,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单项技术和集成技术的技术就绪度评价方法,建立了水专项技术评估与集成方法,并对洱海56项技术进行了评估分析。围绕污染源系统治理技术、水体修复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围绕着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全过程饮用水安全监管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全流程、多层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监管技术体系;集成形成了水环境管理、总量控制、风险管理和政策保障技术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本书梳理了环境健康风险研究的主要进展,围绕环境健康风险研究这一主线,从环境健康监测、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环境因素归因疾病负担评估、环境健康风险预测和环境健康风险交流5个部分,介绍了先进的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研究案例展现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研究前沿成果,有助于读者了解如何应用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方法解决我国的环境健康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雨水径流污染研究成果的广泛搜集和深入分析,系统地探讨了雨水径流污染的产生原因、污染特征、影响因素、监测评估方法及控制技术,并以南方某沿海流域为例,通过野外观测开展了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及时空分布研究,选取典型农田区、交通道路区、城镇住宅区、农村居住区和施工工地5个不同功能区,分别在雨季的前汛期、主汛期和后汛期进行雨水径流采样,分析不同功能区雨水径流水质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并结合土地利用解译结果估算流域雨水径流面源污染负荷。基于该区域雨水径流污染特征的研究结果,《流域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对策建议,包括源头控制、过程阻断、末端治理、政策引导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修复、政策法规等手段来全面
本书介绍了大气细颗粒物(PM2.5)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全书共有5章:介绍了全球曾经发生的多起典型大气污染事件、PM2.5污染与各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PM2.5在人体内的“旅程”及其引发的毒性效应、PM2.5与人群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及室内PM2.5的主要来源和健康风险,以及我国为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健康,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举措和效果。
本书针对我国污染场地管理还处于行政管理为主,经济政策手段不完善的阶段,场地绩效评价缺乏,风险管控还未统筹考虑区域土壤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关键技术问题,对污染场地可持续风险管控机制与经济政策技术体系开展理论、技术与应用示范研究,阐明场地可持续风险管控机制,探索可持续风险管控模式,建立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本书共8章,内容包括环境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分布及危害,生物大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及测定,全氟烷基酸对赖氨酸脱羧酶的毒性作用,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对赖氨酸脱羧酶的毒性作用,有机汞对精氨酸脱羧酶的毒性作用,多环芳烃对二胺氧化酶的毒性作用,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分析与毒性检测,结论与展望。 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有机污染物生物毒性及检测分析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