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总论首先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管理制度和发展历史;而后就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和评价方法、工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等基础理论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第二篇各论对大气、地表水、声环境、生态、固体废物等各环境因子的评价等级、预测模式和评价指标等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一些模式应用方面设置了例题和习题,对评价等级、模式的选用有比较接近实际的介绍,有助于环境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学习。同时对环境风险评价、战略环境评价、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清洁生产等方面也作了简要介绍。 第三篇分四章列举了房地产、化工厂、火电厂、公路建设四个环评案例,案例来自具有代表性行业的实例,每章均有对水、气、噪声、生态等某方面的重点评价。 通过《环境影响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中一门综合性的实际应用学科。本书是根据我校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符合《环境监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介绍了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和特征,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介绍了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环境噪声等监测的基本方法和监测站、网、点的选择设计,还简单介绍了自动监测系统和环境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书末附有各类标准可供查阅,并有《环境监测实验》与之配套使用。本书根据我校教学和科研特点,对水环境,特别是地下水环境监测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并增加了“地质环境监测”内容,这也是本书的特色。 本书主要适用于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地质等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环境保护部门有关专业和技术人员参考。
《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旨在规范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培训工作,满足“十二五"期间技术培训工作的需求。主要读者对象为:全国各级环境监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环境监测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环境监测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关心环保监测事业的公众。
夏新、付强主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分册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之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之一,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立足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和发展需求,注重对计量单位、标准样品、量值溯源和监测方法等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进行概述,并系统总结和梳理人员资格考核和监测能力认定两方面的工作程序、技术要求和常见问题等,可作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学习资料和基础性教材。
一、介绍了膜生物反应器(MBR)的基本知识,包括膜生物反应器的类型;膜生物反应器所用膜的分离机理、有关性能指标、结构、膜孔;制膜材料和制膜工艺:MBR运行的影响因素与膜污染控制等。 二、对相关品牌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元件与组件的设计与运行参数进行了介绍。 三、对浸没式中空纤维膜与乎板膜生物反应器在工程应用中的设计要求、设计参数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设计与运行参数进行了介绍。 四、选取了一些代表工程,对其工艺设计与运行参数进行了介绍。 五、介绍了目前外工程量较多且在业内被公认为品牌的部分膜生物反应器生产商。《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可供膜企和膜生物反应器工艺设计人员、污水处理厂相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用书。
本书系统阐述了变质岩的类型、特征、成因机制和工作方法,可归结为三部分:篇为变质岩岩石学的基础,主要介绍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分类命名和基本概念;第二篇主要介绍变质作用类型及相应岩类的基本概念;第三篇按照等化学系列分别介绍了各变质岩类的成机制。另外,本书对洋底变质作用与蛇绿岩套岩石学、地幔岩石学,冲击变质作用,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产物进行了专门论述;对不同化学类型岩石的变质作用,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阐述,以反映变质岩研究的新成果;书中后附有相关术语的英中文对照和视剖面的计算机模拟步骤,以方便读者查阅。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学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广大地学工作者,教学和科学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与路径选择》以笔者曾刚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为依托,从复合生态系统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等学说和分析方法的视角出发,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并结合东部中等发达的山东莱芜、东部发达的上海奉贤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的大量田野调查资料,从一体化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生态特区、人地关系协调等方面,论述了我国不同类型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路径选择。 此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与路径选择》还介绍了美国伯克利和克利夫兰、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等国外生态城市、生态岛屿建设经验,并阐述了域外经验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情景暨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路线图》内容分为总论篇和专题篇两大部分。总论篇介绍了本研究的目标、思路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模型,从中国到2050年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分析出发,勾勒出我国中长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图景,进一步结合对我国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碳排放空间的约束分析,设定了实现既定两个“百年”发展目标的三种不同资源环境代价的情景。深入分析了工业、建筑、交通等主要终端能源消费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发展的驱动因素及未来变化趋势,形成不同情景下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发展变化图,并通过比较不同情景之间节能减碳潜力的大小、构成、来源,分析不同时间阶段各主要低碳发展路径的贡献度,以及各重点领域的主要减碳措施,形成到2050年中国低碳发展的路线图。专题篇分别对工业
宇宙起源及地外天体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地球气候变化与古环境变迁、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等。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中五氯酚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水中五氯酚和五氯酚盐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本标准是对《水质五氯酚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 8972—88)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88年,原标准起草单位为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本次为次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扩大了适用范围; ——增加了毛细管柱分析方法; ——修改了定量方法; ——增加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条款。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1988年3月26日批准、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水质五氯酚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 8972—88)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青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和工业废气中氨的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环境影响评价》由刘晓冰主编,本教材的编写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技术路线为主线.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为依据.在阐述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理论、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力争通过典型案例、针对性的习题、实践.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同时为报告书的编写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环境影响评价》共分十二章.从工程分析人手.以水、大气、声、固体废物,生态影响分析、清洁生产及总量控制、环境风险评价、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及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写等分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方方面面。本教材适用于高职高专环境类各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
本书在阐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紧扣环境评价工作实际,通过典型案例、针对性习题、实训,力求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技术。本书内容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概论、环境保护标准、工程分析、大气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预测、水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预测、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预测、噪声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预测、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评述、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公众参与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环境监测类专业学生教学用书,也可供各地检测站和环境工作者参考使用。
本书按照环境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共分为7章,第1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当今环境现状、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目前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其在环监测中的适用范围。第2章至第6章依次为质量法、容量法、电化学方法、光谱法、色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详细介绍各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手段,并结合实验基地的具体实例展示该方法在环境监测中的的应用情况。第7章为现代生物技术简介,读者可作为了解部分内容进行选读。通过本书的学习,在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基本理论上掌握各类环境监测技术的使用方法,并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此方面人才的需要。 本书适用于环境监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本、专科生,也可供理、工、农等高等院校作为相关专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还可作为环境、化学及冶
为了使观测所收集数据的项目、内容、方法、精度具有可比性,从而找出其间的特点与规律,方法的统一十分重要。只有方法的统一,并严格按统一方法进行操作,其不同类型草地或同一类型不同时间所获得的大量的数据才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间存在的共同特点与规律,从而为草地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模式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编写本书的目的,正是希望建立一套科学、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国家野外草地试验站进行长期观测提供依据。希望国家野外草地试验站能够按照这统一的规范,从标准地的确定、观测场的建立,到样品的采集、处理、分析和数据处理都能统一起来,从而产生大量可比、系统与规范的数据,并通过网格建立先进的、不断更新的信息系统,同时对数据实行有序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制定柘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硝基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法。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中汞、砷、硒、锑和铋的监测方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694-2014):水质 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694-2014):水质 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规定了测定水中汞、砷、硒、铋和锑的原子荧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