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本教材侧重于系统介绍与我国各类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新进展。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为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还附有12个实验。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环境监测”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检测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监测司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一套涵盖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和各专业技术领域的重量培训教材即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该书是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中一个分册,主要内容包括法定计量单位、质量控制指标体系框架、仪器的量值溯源等章节。
江志华、叶海仁编*的《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方法》根据当前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以环境统计学原理为基础,全面阐述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的原理、程序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标准操作程序,系统地论述了环境监测边界、监测参数、采样站点、采样时间频率等的设计与优化方法,分析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优势、限制和操作方法,提出了环境监测设计的文件说明格式。 本书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供环境管理者、环境研究人员、环境保护技术工作者及高等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教师和学生阅读参考。
本书围绕环境监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安排内容,采用*的国家标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包括绪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地表水监测,城镇污水监测,工业废水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固定源废气监测,室内空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辐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等。章末给出了相关的专业网址,方便学习者查询参考。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及环境保护类其他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供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冰冻圈科学概论》从冰冻圈科学理论框架角度系统介绍了冰冻圈科学,内容涵盖冰冻圈各要素的形成发育、演化和研究方法,以及冰冻圈与气候系统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地缘政策等热点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绝不仅仅是危机与灾难的历史,同样也是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自然环境的默然再生的历史。《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形象的叙述了纷繁交织的人与自然关系所带来的极其广泛的文明、文化和生物的后果,同时展现了这一相互关系如何以及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烙印。由此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尽管人们不断致力于一个人和自然相融合的环境政治,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时时呈现出不稳定和大量令人惊奇的现象,并因此需要人们时刻注意和小心。
《冰冻圈科学概论》从冰冻圈科学理论框架角度系统介绍了冰冻圈科学,内容涵盖冰冻圈各要素的形成发育、演化和研究方法,以及冰冻圈与气候系统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地缘政策等热点问题。
《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以我国西部城市和环境空气背景点的大气悬浮颗粒物(TSP、PM10、PM2.5、沙尘气溶胶)、干沉降(自然降尘、沙尘暴降尘)和湿沉降(降雨、降雪)为对象开展了相关研究。全书共分18章,内容多与日常环境监测和环境科研工作相关,主要涉及我国气溶胶污染研究,兰州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溶胶污染研究,气溶胶中水溶物、金属元素、多环芳烃和高氯酸分析研究,自然降尘和沙尘暴降尘理化特征,大气降水,城市和背景点大气环境,环境空气手工与自动监测,大气微生物,大气干湿沉降物对地表洁净水体的污染研究,大气污染能见度,金属材料大气腐蚀速率,建立大气颗粒水溶性离子标准分析方法,离子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等。《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
《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目前核工业采用的各种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主要内容涉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分类,预处理和中间贮存,压实和焚烧技术,水泥固化技术,沥青固化技术,聚合体固化技术,水力压裂处置中放泥浆技术,a废物处理技术,极低放废物处理技术,放射性废物运输,辐射防护,以及我国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技术的进展情况。同时,《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技术》最后部分简要介绍了外关于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生态环境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地方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对于推动地方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创新生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017-2020年,生态环境部先后命名了四批共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些地区根据区域特色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和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与经验模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绝不仅仅是危机与灾难的历史,同样也是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自然环境的默然再生的历史。《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形象的叙述了纷繁交织的人与自然关系所带来的极其广泛的文明、文化和生物的后果,同时展现了这一相互关系如何以及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烙印。由此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尽管人们不断致力于一个人和自然相融合的环境政治,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时时呈现出不稳定和大量令人惊奇的现象,并因此需要人们时刻注意和小心。
盐类涉及以锂、钾及盐碱地为代表的战略矿产和土地资源,盐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农业粮食安全等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盐类产业已经出现了发展不足的问题,本次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中国盐类工程科技中青年研讨会”的召开,对于促进我国盐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以“中国盐类工程科技的机遇、挑战、发展”为主题,围绕盐类地质、资源调查研究与油盐兼探,盐类化学化工,盐类矿山、采选、工业设计,盐类产业战略,盐湖生物与盐湖农业等5个专题展开讨论,呈现了我国盐类产业战略态势,阐述了我国盐类产业面临的诸多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国中青年专家在钾、锂、硼战略矿产的勘察,高镁锂比卤水提锂,稀释成硼,锂、钾产业化工业设计、盐湖农业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同时也认识到,需要进一步加强产
本书根据东南大学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研究”的主体专题“城市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与环境影响分析”研究成果总结而成。内容包括:城市交通系统能源消耗分析方法(汽车燃油消耗分析模型、汽车燃油消耗预测模型、城市道路段和交叉口汽车燃油消耗分析模型、城市交通系统汽车燃油消耗分析方法);城市交通系统声环境影响分析方法(城市道路单车噪声分析与预测、城市道路交通流噪声分析与预测、城市道路交叉及路段交通噪声分析模型、城市交通网络噪声分布预测方法、城市交通噪声防治);城市交通系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方法(典型路段和交叉口车辆污染扩散浓度实验、单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分析、车流尾气污染物排放分析、车流尾气污染物扩散分析、城市交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本书可供交通运输领域的
环境遥感工作基于各项成果,近年出版了《基于环境一号卫星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大气环境卫星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环境一号卫星应用系统工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图集》等专著。 环境保护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吸纳了以上专著的一些内容,以现有较为成熟的环境遥感技术应用技术体系和业务运行成果为主,介绍了环境遥感监测应用进展和图像处理、水环境遥感监测、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原理及应用等内容,《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旨在提高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支持。
核与辐射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几十年来核与辐射安全的实践表明,伴随着核能利用的发展,虽然我们制定了大量的相关法律、条例、规定、标准和技术文件,但随着核能利用的不断扩大,科技的迅猛发展,需要对核与辐射安全领域的一些基础性和关键性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才能对核能利用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保证作用。本书是“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重大环境问题对策与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中,“辐射环境效应及监控技术研究”专题的研究成果总结。
《快速检测技术及在环境污染与应急事故监测中的应用》作者为多年从事环境应急监测设备与应急监测技术开发研究的一线人员,其用快速检测技术处理过许多环境污染与环境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书即为作者多年经验之集大成,旨在更好地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的应急监测技术能力。 《快速检测技术及在环境污染与应急事故监测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检测管技术,试剂盒技术,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技术,便携式光谱仪技术,荧光光谱技术,便携式傅里叶红外分析技术,便携式拉曼光谱技术,便携式气相色谱技术,便携式质谱技术,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便携式离子色谱技术,便携式电化学技术,发光茵技术,便携式核辐射探测技术,后作者从实践出发,列举了若干突发性环境污染与应急事故监测案例,并进行了专业的分析。
本书是作者10年来参与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的体会加以整理而成,旨在提升各级环境监察干部的能力。全书体系较为完整,围绕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工作,从理论,政策、技术、方法、实践等多个层面详细介绍。环境监察信息系统建设中包括环境监察GIS平台、现场执法信息管理系统、行政处罚信息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本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诺言通俗易懂,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管理、环境监察、环境应急、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也可以作为全国环境监察人员持证上岗培训、考试的参考教材:或作为从事环境管理工作的参考用书,
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极其复杂多样,涉及到生物与环境的诸多方面,监测方法也千差万别。本规范的编写尽量采用比较成熟的测定方法,同时考虑到学科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对当前国内外常用的方法进行了比较与选择。同时本书也希望能够通过总结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多年的监测经验,探讨水域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和联网研究的规范化,为我国水域生态系统野外长期监测提供经验和指导;并通过进行数据质量监控及信息服务,开展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大中尺度的比较研究,建立健康水体评价体系及相应的评价方法,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分为5个部分,部分为总则,包括水域生态系统监测的目标与任务以及基本原则与采样方法;第二部分为水域自然地理与周边社会经济调查;第三、第四部分分别为湖泊和海湾生态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以下简称CERN)的科学目标是开展长期的、小区域和大尺度的生态环境要素观测和研究,从而认识中国、东亚区域和全球范围内人类活动对生态结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变迁的影响,并进一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环境的改变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CERN自1998年开始实施联网观测就不断注意到有关长期观测方法和规范,出版了相关的观测规范系列丛书,制定了农田、草地、森林和海洋(水域)生态实验站观测方法和标准,指导CERN实验站的观测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推动下,2002年以来CERN获得了飞速发展,野外实验站从原来的29个增加到36个,并且增加或更新了大量观测设备。CERN组织专家重新修订观测指标、观测规范和分析方法,修订了《长期生态研究观测指标体系》,规定了各实验站基本的生态大气环境观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