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接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白志鹏、
《环境影响评价系列丛书:海洋工程类环境影响评价》总结了我国三十多年以来各行业从事开发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工作经验,归纳了各行业环评特点及重点。内容涉及不同行业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法律法规、环保政策及产业政策,环评技术方法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典型性、针对性。对提高环评从业人员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对加强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机构、技术人员和审批人员的管理,进一步规范环境影响评价行业的从业秩序和从业行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实施以来,为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著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环境监理的发展历史、相关知识、工作内容、程序和方法等;下篇选取了八个典型行业,分别从行业特点的角度说明了各行业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并且每个行业都给出了典型案例。
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的研究成果。本书论述了环境风险源分类、识别和分级的理论与技术方法;阐述了构建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指标体系与监控技术库的方法。阐明了基于信息采集技术、传输技术、数据库与网络架构技术的重点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技术;详述了将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应用在典型化工园区和典型区域的案例;介绍了环境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行政体系、管理机制与管理原则等;展示了基于Web GIS的环境风险源识别软件系统、重点风险源动态监控系统的构架和功能。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是在《恢复生态学导论》一、二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外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实践进展撰写而成的。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基于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阐述了恢复生态学概论、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恢复、各类型退化生态系统(森林、草地、湿地、水体、农田、废弃矿地等)的恢复实践、生物入侵与生态恢复、全球变化与生态恢复、恢复生态学中的人文观、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恢复、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恢复、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资料新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高的实践指导价值,可作为生态学、林学、农学、地学、生物学以及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政府有
为推进我国“建设设计及其理论”学科的发展,作者参考了欧、美等国高校中开设的“环境行为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作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研究生讲授“环境行为概论”课程的讲稿,撰写成本书。 全书共分5章。章述及环境行为学定义与几种学派的论点。第2章介绍了“环境”对行为影响的三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人类对聚居地的基本需要;领域性问题;微观、中观、宏观空间层次上人的行为以及所涉及的个人空间、邻里单元、城市意象问题。第3章深入分析了现象环境、个人环境与文脉环境三方面的问题,其中涉及关于密度、拥挤、西方强迫拆迁给居民带来的负面效果。第4章介绍了当今西方对建筑环境的一些美学探讨。第5章介绍了环境行为研究方法之一“观察”的方法。 本书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开设
本皮书以“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依托,以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以更新民众观念、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工程实践、绿色发展为己任,将国家“两屏三带”规划西部功能区细化,进行科学规划、组织与实施,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结合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实践,科学制定了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考核评价模型,对西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安全等级指数进行评价、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区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给出每一生态屏障下一步建设的侧重度、难度和综合度等具体建议。跟踪研究西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进展及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效,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增加对森林、草原、湿地与耕地、矿产资源开发、海洋、流域和生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系统阐述了冰冻圈脆弱性与适应的概念、理论方法、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冰冻圈灾害风险分析等冰冻圈在社会经济领域的科学研究内容,也是冰冻圈科学有关应用研究的新成果。同时,《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研究内容也是国际上未有的创新领域。《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主要以中国冰冻圈变化的影响、脆弱性、风险和适应为对象, 针对不同冰冻圈要素影响的关键对象,以研究案例形式较翔实地分析了冰冻圈变化对水资源、生态等产生的影响及其脆弱程度和冰湖溃决、雪灾等带来的灾害风险。
《中部地区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研究》首先综述外区域生态补偿基本理论与实践案例,构建生态补偿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区域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参数变化;其次通过统计年鉴、相关部门网站与相关部门访谈调查获取数据,评估中部地区生态服务功能,计算中部地区六省生态补偿金额与级;最后应用碳足迹法、水足迹法及生态足迹法评价中部地区碳收支、水收支及生态盈余/赤字,量化中部地区生态补偿标准及时空格局。研究结果可为中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中国重点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总结外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基础上,系统介绍适合我国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体系框架与技术方法,重点阐述了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技术步骤及方法,并以全国及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黑河、东江、太湖、巢湖、滇池、洱海十大重点流域为对象,开展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技术应用示范,为全国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重点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供从事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管理的科研人员、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
《能源经济及环境政策的理论基础研究》的编写在结合资源(能源)与环境经济学教科书已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侧重于汇总一些较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其中可耗竭性资源理论阐述、可再生资源中的森林碳汇经济分析、环境经济分析的效率标准与环境质量福利指标、排污权交易研究的综述、资源与环境规制理论、跨区和跨国污染转移理论等一些相关内容阐述,体现出了《能源经济及环境政策的理论基础研究》的特色。
环境影响评价是预防环境问题产生的基本措施和进行环境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法律制度在我国已施行20多年,为有效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2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响评价法》,则以法律的形式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建设项目扩大到有关规划,使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更加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法律依据。近多年来,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定发布了许多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为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我们把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标准汇编成册。希望对从事环境保护工作者,尤其是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有所帮助。 本汇编收集截至到2004年7月,收入标准21个。
本书主要介绍了环境空气中超痕量POPs的样品采集、前处理和分析等方法,适合国内各实验室检测技术设备现状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包含了目前POPs检测技术的*进展,这些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控制的有机氯农药、毒杀芬、二 英等21种POPs,还可为其他同类化合物的分析提供借鉴。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监测、分析等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参考,同时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化学、环境科学、分析化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系统总结了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介绍了国外水土保持监测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内容涵盖水土保持监测理论基础、监测网络体系、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技术与方法体系,包括水蚀、风蚀、冻融侵蚀等主要水土流失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流失状况及危害监测的理论和方法,涉及坡面径流小区、小流域和区域等不同的空间尺度,以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 本书章节结构符合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实际,文字朴实易懂,计算公式简明准确,图表适宜扼要,是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可供各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机构、管理部门参考使用,也可作为相关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教学研究的参考用书。
作者在明确定义数据及数据处理基础上,介绍了电磁辐射原理,并重点介绍减少大气散射干扰获取遥感辐射信号的方法。针对航空摄影测量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历史,总结概括了影像目视解译方法。然后,从摄影测量定量方法、多光谱遥感、热红外遥感、主被动微波遥感、激光雷达遥感等几个方面,全面介绍了遥感原理及其应用。并从植被、水体、城市景观、地表物质及地貌等多个遥感应用角度,总结了多种常用的*传感器系统的应用及其潜力。*后,针对遥感同步地面观测中的关键环节 现场反射率测量,介绍了现场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著作,适合于遥感或摄影测量专业学生作为双语教材或从事遥感应用研究乃至相关工程应用的科学工作者参考。
本书阐述了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传输扩散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归纳了污染源调查和杭州方法、城市区域环境容量测算方法以及基于环境容易进行总量分配的基本方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参数,内容非常丰富,对从事城市大气环境管理与研究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同时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受环境保护部委托,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 心从2010年开始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经过分年建设,已经构建了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 库的框架体系,形成了系列标准规范,建设了环评基 础数据中心和支撑环评审批。技术评估的会商平台。 相关初步成果已经在环评管理和业务中得到应用,对 环评工作起到了实际的支撑作用。 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和国家环境保护 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编的《重点行业环 评指标数据库建设》是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系列 丛书之一,重点介绍行业环评指标库的建设成果,共 分为三大部分,**部分是基础篇,主要介绍环评指 标体系设计和数据库构建的方法及基本理论;第二部 分是指标体系设计篇,主要介绍16个重点行业环评指 标体系设计方法和指标;第三部分是应用篇。主要以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汇编(增补本2011)》主要汇集了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国新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导则与标准,并补充了少量之前未收录的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标准修改与解释文件,分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污染物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保护工程技术规范、其他相关技术规范、环境标准修改与解释等七部分,力求准确和实用,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一部实用的环境标准工具书,同时也适用于环境管理者、环境监测、环境科研以及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
《水环境治理技术》是一部很好的学术著作。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水环境的治理角度,阐述了治理水环境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具体介绍了水环境治理的方法和措施。水环境治理的技术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是行使环境监督管理和进行环境规划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绳。只有依靠环境标准,方能做出定量化的比较和评价,正确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从而为控制环境质量,进行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以及设计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标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其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更是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方便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和环境管理者在工作中使用有关标准,我们于2005年编辑出版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汇编》,并分别于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进行了四次增
本书比较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室内环境检测的基础知识、室内污染物散发及传播机理、室内空气检测的采样技术、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危害、室内建材有害物质的限量与测定、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室内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等内容。 本书参考大量的有关资料,按照国家现行的标准、规范、规定和规程进行编写的,不仅涵盖面比较广、内容先进丰富,而且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性,是一部供室内空气检测技术人员的应用性工具书,也可作为高等院较建筑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辅助教材,还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书。
《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海南省南丽湖风景名胜区为例》综合运用了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规划概述及其相容性分析等8项专题研究,将公众参与贯穿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全过程,以旅游环境容量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作为约束条件,揭示了规划实施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与原因,明确了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提出了规划调整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建议。将环境因素系统地纳入南丽湖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的综合决策中,为南丽湖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海南省南丽湖风景名胜区为例》能够丰富和完善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为众多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现实可行的案例。可为科研院所环境影响评价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环境科学、旅游规划、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