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著名玉米数量遗传学家A.R.Hallauer等编撰的经典著作,全书对玉米育种所涉及的数量遗传学问题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做了全面的介绍和论述,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阐述,又有数据分析,还有实际应用。本书是迄今为止在玉米育种中最为经典和实用的育种手册,全书共12章,第1章为概论,对全书做整体介绍;第2章至第4章是数量遗传学基础;第5章为试验方差的估计,重点介绍BSSS群体;第6章介绍的是选择理论;第7章至第12章为数量遗传学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第3版)》包括水稻病虫害、麦类病虫害、玉米病虫害、薯类病虫害、高粱及其他旱粮作物病虫害、棉花病虫害、大豆病虫害、油菜病虫害、花生及其他油料作物病虫害等9个单元。着重介绍病害的分布与危害、症状、病原、病害循环、流行规律、防治技术,害虫的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防治技术,农田杂草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防除技术,农牧区鼠害的形态特征、分布与危害、生活习性、防治技术,以及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茶树、储粮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并附部分重要病虫害调查及测报技术规范、彩色图片及病、虫、草、鼠等学名索引。是一部兼具科学性、先进性、专业性与实用性的植物保护领域百科巨著。
本书由70余位全球知名的樱桃专家和教授共同编写,介绍了自21世纪初以来世界众多甜樱桃和酸樱桃生产国家和地区开展的研究成果和商业实践。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品种和砧木改良、苗木培育、形态学、开花和结实生理、裂果、生产限制因子及微气候、果园建造、农艺与农机结合、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收获方法与技术、贮藏加工以及营养与健康。 本书以樱桃的生物学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地对涵盖整个樱桃生产的全产业链重要环节、科学研究进展与生产问题的解决方法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综述,对指导樱桃产业的现代化生产和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可以作为从事樱桃产业的科技工作者、农技推广人员、农场主和果农、贮藏加工和流通从业者以及学生使用的专业性参考书籍。
全书共分十二章,前面四章作为总论,先后介绍了棚室蔬菜栽培设施的类型、结构和性能以及我国设施蔬菜生产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展望;工厂化穴盘育苗;棚室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控技术;棚室蔬菜无公害生产新技术。后续八章作为各论,先后介绍了棚室白菜类、甘蓝类、根菜类与薯芋类、绿叶蔬菜类、葱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等8类32种蔬菜的特征特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品种选择;栽培关键技术;采收、贮藏、保鲜;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内容丰富,科学实用,可操作性强,并通过大量图片直观地反映所介绍的内容,对于关键操作技术有二维码视频展现。本书适合广大菜农、基层单位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译自美国可持续农业研究与教育项目编著的Managing Cover Crops Profitably(第三版)。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美国主要覆盖作物及其管理和利用方式。内容分为两部分,*部分为"总论 ,系统概述了覆盖作物的作用:提高土壤肥力与耕性,防治有害生物,覆盖作物的选择方法,覆盖作物在轮作制和保护耕作制中的利用方式;第二部分为"各论",按种(或类别)具体描述了各种覆盖作物的适宜区域、作用与功能、建植与管理措施、适宜的农作制度以及与其他种类的对比特性。
《玉米育种与种子生产》主要包括了玉米形态与发育、形态特征、根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雌雄穗分化、玉米与生态环境、玉米遗传变异、玉米自交系选育、玉米杂交种优势利用、玉米亲本繁殖、玉米杂交种子生产、加工及贮藏等。
《杂交水稻学》是一本能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反映当前杂交水稻*研究成果的科学著作。书中除了保存杂交水稻经典技术的一些精华部分以外,着重从理论和方法上阐述了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分子育种以及繁殖、制种、栽培方面的新技术。对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业院校的师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由陆平、刘敏轩主编的《中国谷子品种志(1986 -2010)(精)》内容主要介绍与展示了经国家或各省农 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1986-2010年间, 在谷子生产上曾有过影响或有一定种植面积的谷子品 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每一品种的名称、来源 、生物学习性、品质特性、已测分子标记结果。该书 的出版起到了对全国谷子品种资源收集与整理、鉴定 的作用,从而为科学保存和利用这些品种资源提供的 方便和可能。
陈士林等编著的《中国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是一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研究与实践的学术专著,首次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中药栽培学、中药资源学等学科有机融合,提供了210种中药材物种适宜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数据及产地适宜性分析结果,研究并建立了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区划理论体系框架。本书全面展示了中药资源学领域的*成果,分为绪论、正文、附录三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区划的研究背景、基本概念、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正文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及相关文献收载的210种大宗、常用以及珍稀濒危中药材物种,收集提炼了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因子值等信息,进行了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和研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药材的区划与生产布局,为我国中药材的引种栽培和规范化种植(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水稻的开花与结实:水稻生殖器官发育图谱》在简述水稻幼穗和颖果发育过程的基础上,着重从显微和超微结构上描述水稻小穗轴、浆片和雌雄蕊在开闭颖过程中及胚和胚乳在颖果发育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从生理上阐明水稻开闭颖、双受精、胚乳细胞发育和贮藏物质积累的机理;并简要介绍了水稻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小麦、大麦、玉米和高粱等颖果生长和胞乳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变化。《水稻的开花与结实:水稻生殖器官发育图谱》有200个精致图表,展示 了著者在以水稻为主的五大谷物上进行的开花结实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为水稻等谷物的结构和生理研究奠定了基础。《水稻的开花与结实:水稻生殖器官发育图谱》内容新颖,图文并茂,注释详尽,一目了然。
本书在扼要介绍中国花生在国际、国内地位及产区、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后,全面深入地介绍了花生形态、解剖与生殖生物学,花生重要目标性状的遗传,花生品种改良的农艺学基础,中国花生种质资源的分类、鉴定与利用,花生品种改良的目标与技术,中国各花生产区如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广东、江苏、湖北、四川、广西、辽宁、江西、湖南、福建、台湾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态条件、花生品种,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花生品种及其系谱进行了综合分析;介绍了花生良种繁育与推广的相关知识,并对花生品种改良前景作了展望。附录部分介绍了花生品种特征特性术语解释及观察记载标准说明,花生新品种DUS测试标准,以及花生品种改良研究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
雷仲仁、郭予元、李世访主编的《中国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名录》包括我国粮(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棉(棉花)、麻(苎麻、亚麻等)、油(油菜、花生等)、糖(甘蔗、甜菜等)、果(柑橘、苹果、梨)、茶(茶树)等7大类15种主要农作物目前发生的有害生物种类及其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3657种,其中害虫(包括螨和软体动物)2083种,病害820种,杂草688种,害鼠66种。名录编排以作物为主线,结合病、虫、草、鼠害分类系统,记录各种有害生物名称(中文名、拉丁文学名及别名和异名)、分类地位、为害作物、国内分布等有害生物的基本信息。书末分别按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不同类别附有学名和中文名索引。 可供农业教学、科研、推广、应用等人员和师生参考,供农业院校和相关农业、生物图书馆等收藏,也可供农作物生物灾害监测预
本选题对云南古茶树的种类、分布区域等进行了梳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云南省内古茶树资源的概况,以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确定了云南古茶山、古茶树的前世今生
《中国棉花栽培学》反映近二十年来我国棉花科学技术的成就,并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找出规律,为今后棉花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提出科学依据. 《中国棉花栽培学(精)》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主编,本书记录了我国棉花栽培科学的艰苦奋斗历程,系统总结栽培技术、经验、模式和科技成果,描述当代棉花工作者的感悟、业绩,展望植棉业的美好明天,继往开来,是当代棉花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毕竟,本书凝结了全国棉花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和集体智慧。相信本著的出版,对于提高科学植棉水平,建设植棉强国,丰富发展棉花耕作栽培理论,指导科学试验研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自2002年起,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和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作者对水稻转基因飘流进行了13年的系统研究,通过大量的多年、多点田间试验,阐明了不同类型水稻基因飘流的基本规律,建立了水稻花粉扩散和基因飘流的普适模型,以南方稻区15个省1270个气象台站记录的水稻开花期连续30年(1981-2010)的气象数据为输入值,利用水稻基因飘流模型计算和预测了我国南方稻区1128个水稻主产县向不育系、常规稻和普通野生稻基因飘流的*阈值距离(MTD)图集。图集包括我国南方稻区各省的*基因飘流阈值距离图,共计67幅,分省的*基因飘流阈值距离表格共计14张,为转基因水稻的监管与释放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我们调查了海南、广东等地普通野生稻居群与栽培稻相邻种植下的花期相遇情况,结果表明原生境的普通野生稻与相邻的栽培稻在花期和花时上有一定的
《稻作与史前文化演变》综合已发表的考古学和自然科学资料、作者进行野生稻栽培实验的结果及对现代稻作社会的观察,讨论稻作的产生和发展与长江中下游及邻近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关系,提出定居是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必要条件之一,并且为私有财产的积累提供了条件。稻作的发展不仅引起了史前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严重影响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导致稻作社会中狩猎采集经济成分下降或消失,迫使人类依靠驯养的动植物来生存,从而加速了社会差别。 《稻作与史前文化演变》适合于从事历史、考古、社会学等学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姚小华主编的《中国油茶品种志(精)》共分两篇。上篇从油茶的发展历史、主要用途、经济价值、地理分布、生物学特征、种质资源、良种选育、性状调查描述等方面对我国的油茶资源进行了总体介绍;下篇则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育并审认定的油茶良种着手,具体介绍了357个良种的植物学、生物学、栽培学性状、良种适应性及良种典型分类特征。
《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第5卷)》已出版了四卷,这第五卷也是后一卷,其内容包括前四卷已介绍的各属以外的小麦族剩下的一些属,也就是曲穗草属、披碱草属、牧场麦属、冠毛麦属、毛麦属,以及大麦披碱草属、拟狐茅属、网鞘草属、沙滩麦属等几个小属。
苜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利用史,是我国主要的牧草资源,具有其它牧草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它不仅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和较高的经济价值,在我国旱地农业,特别是草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干旱半干旱区苜蓿生态生理学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讨论了苜蓿根系生长分布和种子形成特性,并对旱地苜蓿的生产性能、营养变化和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同时介绍了旱地苜蓿种植技术和管理原理与措施,以及苜蓿的加工贮藏、安全性评价及合理利用技术。全书内容丰富,旁征博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李少昆、王崇桃编写的《玉米高产潜力途径》是关于探索玉米产量潜力、制约因素与增产途径的一部专著。全书共分6章,章介绍了我国玉米种植的区域分布特点,对各玉米产区产量水平、气候资源、种植模式及生产特点进行了评述;第二章分析了各玉米产区气候因素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未来玉米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第三章在对我国玉米主产省(自治区)的产量潜力、限制因素及其所占份额和应对可能性与途径评估的基础上,构建了产量潜力差模型框架,提出玉米高产的策略与技术优先序;第四章回顾了中外玉米高产探索的历程,总结了中国与美国玉米高产竞赛及产量突破的经验;第五章综述了玉米高产潜力的研究进展,在总结分析我国15000kg/h㎡玉米高产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了玉米潜力实现的验证性研究;第六章介绍了我国各地玉米
“蔬菜”是一个很庞杂的作物种群,是一类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作物。中国栽培的蔬菜作物资源分属50个科298个种(包括亚种、变种)。由于繁杂多样的品种和类型在不同地区又常有不同的命名,因而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比比皆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识别每种蔬菜乃是蔬菜生产者、经营管理者以及科研教学人员的共同需求。 《中国蔬菜作物图鉴》是一部关于中国蔬菜作物种类资源的鸿篇巨制,全面记录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栽培蔬菜作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态多样性,是服务于蔬菜产业发展和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基础应用型技术著作。 《中国蔬菜作物图鉴》编研团队以精炼的文字分别介绍了根菜类、白菜类、甘蓝类、芥菜类、茄果类、豆类、瓜类、葱蒜类、叶菜类、薯芋类、水生类、多年生及杂类、食用菌类、香草类、芽苗菜类及部分野生蔬
《小麦生态栽培》系统总 结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者围绕河南省小麦“高 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研究目标,形成的从小 麦高产稳产、优质高 产到高产高效等系列研究成果,着重阐述了小麦生长 发育规律与生态环境 有机结合的生态栽培学术观点,以及其促进小麦生产 发展的实践效果,提 出了适用于不同生产目标、不同产量水平和不同生态 条件的栽培技术体 系。本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小麦栽培发展历程与 小麦生态栽培的概 念,小麦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及变异规律,小麦的生 长发育与器官建成规 律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小麦苗情诊断与指标化栽 培、高产栽培、品质 调优栽培、丰产高效栽培、抗逆应变栽培的理论与技 术及生态安全生产技 术等。 《小麦生态栽培》是一部小麦生态栽培理论与实 践有机结合的专著,可供农学类科 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