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对野生动物疫病学的研究地位和任务、野生动物疫病对野生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危害、野生动物疫病的发生历史和现状、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与风险评估、野生动物疫病的防控等进行了全面阐述,针对野生动物病原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和分类进行了细致描述。同时又对20种病毒性传染病、17种细菌性传染病、13种寄生虫性疾病和5种由其他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等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叙述。针对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重点介绍野生鸟类和野生哺乳动物正在流行的传染病,尤其是人兽共患的传染病,注重环境卫生和公共卫生意识,并充分反映国内外野生动物研究领域的新成就,使教学内容直接服务于实践和社会需要。
本书共分为六部分70章。部分包括牧场评估、猪病的鉴别诊断、行为与福利等13种兽医实践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叙述猪的心血管和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被皮系统、乳腺系统、神经和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猪的各个机体系统的疾病;第三部分叙述猪腺病毒病、非洲猪瘟等23种病毒性疾病;第四部分包括细菌综述、放线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等16种细菌性疾病及其他细菌感染;第五部分叙述包括外寄生虫病、球虫和其他原虫以及内寄生虫病等猪的寄生虫疾病;第六部分叙述包括营养缺乏症和营养过剩症、谷物和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以及有毒矿物质、化学物质、植物和气体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进鸡场前必需的知识和技术储备、发现鸡场影响鸡健康的因素、鸡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与防控策略、鸡病毒性疾病的类症鉴别、鸡细菌性疾病的类症鉴别、鸡真菌性疾病的类症鉴别、鸡寄生虫性疾病的类症鉴别、鸡营养代谢性疾病的类症鉴别、鸡中毒性疾病的类症鉴别、鸡其他疾病的类症鉴别,书中不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定义、病原或病因、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诊断和防制方法,而且一个突出特点是对该病的类似疾病也重点介绍了鉴别技术,以避免误诊和误治。全书彩色印刷,图文并茂,含超过1000幅彩色图片并配以63个二维码视频,以便使读者更加方便、直观、准确和快速地掌握鸡病的诊疗技术。本书是鸡场兽医、基层兽医服务机构兽医,以及养鸡专业大户的良好工具书。
本书通过1300多幅高清彩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犬、猫各种眼科疾病,具体包括眼睑、瞬膜、结膜、角膜与巩膜、葡萄膜、晶体、眼底、眼球和眼眶、泪器、青光眼等眼科疾病,描述了疾病的详细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全书内容丰富,囊括了犬猫常见各类眼科疾病,文字简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是宠物医生、兽医专业师生的良好参考读物。
金秋十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主办,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牵头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粮油学会饲料分会承办,“第八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0月17-19日在天津召开,会议围绕“质量、安全、绿色、环保”主题,开展饲料科学和动物营养研究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尤其展现近4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在本领域的近期新科研成果。第八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会议学术研讨论文集,征集内容涵盖饲料营养研究领域的近期新研究进展、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及经验交流等,范围包括:饲料原料开发利用,饲料添加剂研发利用,生物饲料开发利用技术,猪饲料营养,家禽饲料营养,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水产、特产动物、实验动物、宠物等饲料营养,饲料分析检测及营养价
本书采用基于疾病的方法,详细介绍了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和欧洲鲶鱼病毒、传染性三文鱼贫血、大口黑鲈病毒病等鱼类病菌的病理、症状及保护措施。该书重点关注经济上重要的海洋和淡水鱼类中常见的主要微生物病原体,既涵盖了已充分研究过的鱼类病毒和细菌,又涉及了一些须申报的病毒和细菌,包括新出现的疾病。
以猪肠道健康为目标,在介绍肠道解剖和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发育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各类营养物质在肠道的代谢特征及其对肠道健康的影响。本书对肠道微生物与健康相关机制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反映了肠道微生物及其调控研究的近期新进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营养物质和功能性物质对肠道功能和菌群结构的影响,提出了以调控肠道菌群结构、炎症和氧化应激为核心的营养调控策略,系统阐述了改善肠道健康的营养调控技术,为饲料“无抗”生产下的综合技术方案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本书内容包括:小反刍兽疫简介;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宿主易感;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学;小反刍兽疫的分子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的病理学及继发感染等。
《新发动物病毒病》是由河南农业大学田克恭教授、扬州大学李向东教授共同组织多位从事新发动物病毒病研究和防控的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工作,参考大量 外 文献,历经3年撰写而成,全面系统论述了自2000年以来 的新发动物病毒病。全书分七章,共43节,分别论述了多种动物、马、牛羊、猪、禽、犬和猫的新发病毒病。书中分别从病原学、分子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机制与致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预防与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书内容翔实,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可供医学、兽医学、生物学等专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防疫部门的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液体疗法是兽医治疗学中 重要但仍有争议的一个方面。针对如何在不同的疾病状态下提供 的液体治疗,人们的看法不一。意识到这些差异后,作者为临床实践中输液和输血的安全实施提供了指导。 本书首先描述了体内液体的分布,以及液体如何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接下来的章节讨论了如何放置与维护静脉导管和髓内导管、如何使用晶体液和胶体液、如何输血、如何诊断并治疗电解质紊乱、如何判断休克并进行复苏。临床案例强化了所描述的原则和概念,并贯穿始终。 本书适合兽医/技师/护士和兽医学生阅读参考。
本书内容共分7章,主要包括奶牛主要生产性疾病的概况、流行病学调查、病因学、症候学、检测和诊断、预防与治疗、研究进展等。 本书针对奶牛围产期和泌乳早期的主要群发生产性疾病,如主要代谢病、主要繁殖障碍疾病和主要肢蹄病,将其作为相关联的一个整体,以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为先导,以临床病例和群发病为着眼点,以临床病理学变化为立足点,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组学等多视角阐明疾病发生的特点、病因和机理,探索疾病的个体诊断、群体检测及风险预警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提供了对奶牛生产性疾病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案,介绍了奶牛主要生产性疾病的研究概况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可供高等农业院校教师、研究生及从事奶牛生产性疾病研究和诊疗的科研工作者阅读、参考。
《猪病学(第10版)》初版于1958年,本版为第10版,已于2012年在美国出版发行。《猪病学(第10版)》自出版以来已成为欧美乃至全世界许多国家养猪业和猪病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本版由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丹麦、比利时、西班牙、墨西哥、荷兰、意大利、波兰、瑞士、韩国和西印度群岛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132位著名养猪及猪病专家共同研讨和撰稿。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原文内涵,译者组织了高水平的译校班子,让读者能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所需要的知识。全书共分为六部分70章。第一部分包括牧场评估、猪病的鉴别诊断、行为与福利等13种兽医实践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叙述猪的心血管和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被皮系统、乳腺系统、神经和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猪的各个机体系统的疾病;第三部分叙述猪腺
奶牛乳房炎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乳房的炎症,其主要特点是乳汁发生理化性质以及细菌学变化,乳腺组织发生病理学变化。临床性乳房炎容易确诊,但是由于大多数病例(隐性乳房炎)用手触诊乳腺难于发现异常,用肉眼检查乳汁也难于观察到病理性变化,所以奶牛乳房炎的诊断与治疗是奶牛养殖中的关键环节。本书主要介绍了奶牛乳房炎的日常诊断与治疗,图文并茂,适宜实际操作,是很好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