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以下特点: 1.文图对照,直观性强。本书编写采用文字与图片对照体例,文字内容包括:科的形态描述、分属检索表、分种检索表、树木在浙江省及全国的分布概况等,突出树木鉴别的特征。图是本书的重点,裸子植物选择与实物原大的枝叶、球果、种子绘图;被子植物则选择与树木原大的叶片和果序进行绘图。叶是绘叶的背面,以示叶形、叶的大小、叶缘、叶先端、叶基部、叶柄长短、叶脉的多少及走向等,有的树种有毛被或腺体则放大图示;果序图则示果序类别、果实大小、果实类型、果柄长短等。有的树木附属物较明显,如枝刺、皮刺、木栓翅或枝髓情况等也一并绘制,以作鉴别的依据。有的树种叶形、果序较大则按原实物比例缩小绘制;有的树种果实太小,则放大绘图。图像清晰真实、文图并存、图物对照、直观性强为本书之特色。 2.种类齐
本书荟萃了全国林木之精华,把我国东南北中、上下五千年绚丽多彩的森林和珍、奇、名、古、秀的树木展现了在人们面前,还展示了我国历史久远的树木文化和林业发展进程,具有相当的学术科研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是一部融科学性、知识性、史料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有创意的图书。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合各界人士阅读。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古树史料越发珍贵,因此本书具有相当的学术、科研和收藏价值。 全书共分8个部分,即:“多彩森林”、“万木之冠”、“国之瑰宝”、“古树名木”、“宝树藏珍”、“奇树异木”、“树迹寻踪”、“丽树名花”。
本书介绍了秦岭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包括地质地貌、植被、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地衣、脊椎动物、昆虫、微生物和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此外,本书还系统介绍了秦岭国家植物园的总体规划和移民搬迁。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中等学校相关专业、科研院所相关专业、园林规划设计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学实习和工作参考。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园林绿化土壤质量标准及其应用》是以笔者为主的团队十八年来从事园林绿化土壤质量标准制订以及围绕标准实施所开展的贯标、检测、评估、土壤改良、工程应用和质量监督管理系列工作的总结。《园林绿化土壤质量标准及其应用》集基础理论、实验室研究、绿化工程实践和典型案例为一体,着重点是园林绿化土壤,但围绕园林绿化土壤标准群的实施,涵盖土地开发、市政建设、水务、农林、环卫、园林绿化、第三方检测等行业,可供从事土壤、园林绿化、生态环境、废弃物土地循环利用、环境检测等学科的科研、教学、检测、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是我国部完整翻译出版的国外森林美学经典著作。本书共有13个章节,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章至第八章)可看做森林美欣赏篇。这一部分,除了作为预备知识论述了森林、森林变迁、森林美与民旅传统文化、森林与生态环境以及美学基本理论外,更多的笔墨是从美学角度对森林的景观美和树木美做了归纳分类,并详细描述了不同类型森林美的特点和树木个体美的特点,以增强读者对森林美欣赏的感受或给予读者启迪。后半部(第九章至第十三章)则可看做森林美创作(或经营)篇,即增加森林美的手段或经营森林美的方法。后半部除了从森林美学的角度对林地利用、森林区划,道路网设计、作业类型选择、树种选择、轮伐期确定、森林更新,抚育方法以及森林美经营、保护等方面的原则、措施和应用做了具体详尽的叙述外,还列举了实例加以说明,具有很强
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我国人工林主要造林树种土壤质量演化与调控技术途径及其作用机理的有关森林土壤领域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6篇20章。在总论中,论述了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化状况的外研究动态和我国人工林主要造林树种土壤质量演化的状况及其研究工作的进展与展望。篇至第六篇重点论述了我国人工林主要造林树种杉木、马尾松、桉树、杨树、落叶松及湿地松人工林的土壤质量演化与调控技术的途径及作用机理,为合理利用我国森林土壤资源、正确经营主要造林树种人工林、维护和恢复森林土壤功能、提高森林土壤生产力、实现可持续经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有价值的应用技术。 本书可供森林土壤、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水土保持等学科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决策领导、科技管理人员以及林场的技术人员等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