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了中国木材市场常见的商品木材377种,隶属280属,88科。其中:国产材186种,进口材191种。各种木材记载的内容包括:树种的名称、产地及树木性状,木材主要宏观及微观特征,主要材性参数与用途,木文化故事,以及木材珍贵等级和市场参考价格。 本书采用图谱的形式编著,以木材构造图为主,图文并茂,记载翔实。木材构造图片包括:木材标本横切而原色实体构造图、木材横切面、弦切面显微构造图。 本书首次使川连续变焦体视显微镜拍照木材横切面原色实体构造图,使其保持木材原有的真实材色,保持导管内含物的形态与颜色。首次将木文化与木材树种鉴定联系起来,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弘扬了中国的木文化。 本书是供从事木材鉴定的专业人员、木材产品质量检测人员、海关商品检验人员、木材经贸管理人员、木材加工技术人员等鉴定木
《竹节参基础与应用研究》系统介绍了作者对竹节参研究的相关成果与进展,主要内容包括:竹节参各主产区资源调查及资源储量与分布情况;竹节参资源品质评价新方法的建立,以及对各产地竹节参质量差异的系统评价;竹节参显微和分子鉴定方法及竹节参不同品种的分子差异;竹节参规范化种植方法与要求;竹节参药理作用及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研究;竹节参总皂苷提取及纯化常规工艺实验研究、泡沫分离法提取及纯化竹节参总皂苷工艺。
邵卓平的这本《植物材料(木、竹)断裂力学》系统地阐述了植物材料(木、竹)的断裂破坏行为和强韧性机理,内容涉及木材构造的力学特征及应力应变关系、木材顺纹理断裂、木材横纹理断裂、木材裂尖应力场的有限元分析和开裂方向预测、木材损伤断裂过程的声发射特性分析与Felicity效应、竹结构的力学特征与组分力学性质、竹材的层间断裂性质以及竹材横向断裂的物理模型与能量吸收机制。 《植物材料(木、竹)断裂力学》可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使用,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厦门地区常用园林植物图录》分两部分,总论包括厦门的自然概况与园林植物特色,常用园林植物的主要类型与应用,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各论收录了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竹类、棕榈植物、水生植物和多肉植物共八类植物 357 种,对每种植物的名称、科属、形态特征、产地分布、生长习性和园林用途作了描述。 本书可以作为园林绿化工作者的参考资料,也是广大市民和园林爱好者的科普读物。
《大果沙棘优良品种引进及适应性研究》系统总结了从俄罗斯、蒙古等国引进的10余个大果沙棘优良品种在我国的表现特性和适应性特点。《大果沙棘优良品种引进及适应性研究》共分14章,主要从不同试验点不同品种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长特性、叶片特征、棘刺数量、果实特性、种子特性、产量水平等方面,对引进的大果沙棘品种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综合评价,确定了相应的适生区和栽培模式。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生产,对提高我国沙棘的栽培和产业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以《中华大典·林业典》的编撰为基础,挖掘,翻译,凝练,注释,编著而成的《中国古代林业文献选读》一书,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个历史时期,精选每一阶段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林业文献,每篇文献前设“导读”,介绍该篇文献的形成时代、主要内容、历史价值等;文中增加“注释”,注解文献中的重要人名、地名、物名、制度等难以理解的词句;文献后有“参考译文”,将古典文献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以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
《中国经济树木(4)》以彩色图片为主,文字为辅:通过全新的视角、精美的图片,直观、形象地展现了每个树种的树形、营养枝条、生殖枝条、自然景观、造景应用等:还对每个树种的中文名、拉丁学名、别名、科属、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主要用途等进行了扼要描述。 《中国经济树木(4)》具有严谨的科学性、较高的艺术性、极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是一部农林高等院校师生、科研及生产开发部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从业人员鉴别树木资源的大型工具书。
内容简介
《陕西树木志》是应林业教学、科研及生产的需要而着手编写的,50年代初曾编写过简易本,主要介绍了当时已知的陕西省树木种类和分布,对秦岭林区森林调查及教学、科研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社会主义林业事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研究和整理陕西省树种资源、主要树木的生态特性、繁殖及利用等资料,实有必要。为此,自50年代起,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的树木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采集了大量标本,收集了很多资料,从中也发现了不少树种在陕西省的新分布范围及一些薪分类群。从60年代起,根据新的调查研究资料,就着手对《陕西树木志》进行补充编写,但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至80年代初,全稿始告完成。其后又参考新出版的文献资料和分类书籍,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共记述陕西省的秦、巴山区、关中
本书是我国部完整翻译出版的国外森林美学经典著作。 本书共有13个章节,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章至第八章)可看做森林美欣赏篇。这一部分,除了作为预备知识论述了森林、森林变迁、森林美与民旅传统文化、森林与生态环境以及美学基本理论外,更多的笔墨是从美学角度对森林的景观美和树木美做了归纳分类,并详细描述了不同类型森林美的特点和树木个体美的特点,以增强读者对森林美欣赏的感受或给予读者启迪。后半部(第九章至第十三章)则可看做森林美创作(或经营)篇,即增加森林美的手段或经营森林美的方法。后半部除了从森林美学的角度对林地利用、森
本书包括绪论、上篇和下篇,较系统、详细、全面地整理和介绍了近交群体(如回交群体、F2代群体等)的遗传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的统计分析模型以及相关的数学方法。同时,针对目前林木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的需要,着重研究了全同胞群体遗传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的统计模型。本书紧扣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的前沿研究展开,结构严密,理论性强,在内容安排上考虑到了读者使用的实用性和方便性。本书适合从事动植物育种的科技工作者、相关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及案例》从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体系入手,研究多功能可持续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包括多功能森林经营区划、森林作业法设计、可持续采伐量计算、多功能森林经营的投入产出等关键技术。将“功能区划-作业法设计–效益分析评价”这个支撑森林经营方案的底层结构和算法模式串联起来,提出与经营目标和作业方法一致的结构化整体进程模型,并集成到软件系统中,形成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辅助设计系统。《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及案例》提出了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关键技术,梳理了技术体系,完成了辅助设计系统。研究的结果为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提供了技术规范及辅助工具,是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集成的有益尝试。同时对支持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管理、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的
《陕西树木志》是应林业教学、科研及生产的需要而着手编写的,50年代初曾编写过简易本,主要介绍了当时已知的陕西省树木种类和分布,对秦岭林区森林调查及教学、科研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社会主义林业事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研究和整理陕西省树种资源、主要树木的生态特性、繁殖及利用等资料,实有必要。为此,自50年代起,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的树木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采集了大量标本,收集了很多资料,从中也发现了不少树种在陕西省的新分布范围及一些薪分类群。从60年代起,根据新的调查研究资料,就着手对《陕西树木志》进行补充编写,但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至80年代初,全稿始告完成。其后又参考新出版的文献资料和分类书籍,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共记述陕西省的秦、巴山区、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