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由高居翰所著,高居翰教授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是在1989年加州伯克利的研究生专题研讨班和1991年的哥伦比亚普顿讲座的基础上扩充而成,讨论传统中国画家,尤其是宋末以来画家的生活与工作,从社会经济角度观察中国绘画从早期到晚期的重要转折。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1)陈独秀1916年提出“最后觉悟之觉悟”,反对传统,呼喊启蒙。个性解放与政治批判携手同行,相互促进,揭开了中国现代史的新页。(2)五四运动带来了青年一代行为模式的改变,从婚姻自主到工读互助团。一部分人经由无政府主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3)救亡又一次压倒启蒙。知识分子在革命战争中也为这场革命所征服。(4)封建主义并未消除,它在社会主义装束下带来种种祸害,令人重新呼喊五四。重要的是转换性的创造。记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1)二十年代张君劢等人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在身心、社会领域,因果律无效,要求回到宋明理学。(2)丁文江等人强调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要求建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以作为信仰,指导生活。(3)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三派,陶希圣等人的“新生命派
作者的部英文论文集,以一种分析、描述的方式来检讨儒学思想模式的某些显著特征,集中反映了其60-70年代对儒家思想和精神层面的探索。作者从古典儒学、宋明儒学和现代儒学三个维度来讨论儒家思想的核心关切:仁与修身。在古典儒学部分,作者要论证的是,儒学象征着一个精神不断的自我转化的过程;在宋明儒学部分,作者通过对宋明儒学家生活方式“内在情境”的进一步探索,来说明个人成长的中心地位在宋明儒学的思考模式中具有无所不包的意义。而通过对以熊十力为代表的现代儒家思想转化的诠释,来论证一种悠久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不断地发扬光大,从而形成它新的象征和实质。
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革命。 新中国高等教育生源开始多样化,以往为社会上层子女所垄断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阶层的子女匿渐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等制度安排共同推动了这一变革的出现。 这场革命虽然不及社会政治革命那样引人瞩目,却同样意义深远。受教育者本人在实现命运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国家和地方精英的身份构成,传统社会中封闭的阶层关系和结构被彻底改变了。 《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49-2002)》(作者梁晨、张浩、李中清)利用1949―2002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学生学籍卡的翔实材料,《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49-2002)》力图将这一革命及其成就呈现出来,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本套丛书的主编蔡天新博士是位文理兼备的学者、周游世界的诗人,由他参与并约请十位享有盛誉的诗人兼翻译家,精心挑选、评注了二百首诗歌,作品数量虽然不多,却囊括了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包括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纽约派、自白派等众多诗歌流派,涵盖了几乎整个二十世纪的诗歌版图。值得一提的是,评注者均为年轻一代热心于译介外国诗歌的当代诗人,他们是:黄灿然、西川、王家新、张曙光、汪剑钊、树才、桑克、胡旭东、周瓒、赵霞、蔡天新,其中有八位还是和研究院的教授或副教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成了诗人们的一项民意测验,例如,大多数入选诗人的作品都只有一首,而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则多达七首。如果你的视线飘离诗歌很久了,那么,请暂落下来歇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