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地区东海大学教授蒋勋教授精研中西艺术,多年来致力于艺术普及工作,和年轻读者分享艺术欣赏的喜悦,在台湾地区地区享有很好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他认为,“传统”就是活着的文化,不能只活在专家学者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启发现代人的生活,使之生活得更活泼、更圆满。成于90年代初的这本代表作,深入浅出地把华夏之美的传统介绍给大众,并和读者约定,“终其一生,我们不要失去美的信仰”。
在北京,有不少人被称之为“吃主儿”。什么人算“吃主儿”呢?“吃主儿”不是厨师,他们有一套“信条”。您了解了这套“信条”,您就知道了“吃主儿”的独特之处。
本书以明清小说在当时的接受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古籍版式、插图风格、文人阅读习惯与收藏风尚的变迁,分析明清世人的小说认知和阅读行为。本书的讨论也并不止步于书籍,还力图以小见大,素描中国历史文化的复杂肌理,为读者提供了更绵长的思考空间。
《皇上走了》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以百年中国的每一年为一个节点,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那一年的一个司法故事,并用浅显易懂的方式简单讲解背后的法理,重点揭示在“皇上走了”的现代国家中,我们在法律观念、意识、程序和功能上的种种境况。本书用“法律”的眼光来打量历史,用“法治”的标准来衡准故事,牵扯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事件与人物:从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到蒋经国、陈水扁,从鲁迅、胡适、粱漱溟,到胡风、雷震,从李大钊之死、东陵盗墓、西安事变到审判“四人帮”……全书在一百件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力图挑战既有的历史“常识”,唤醒当下的“法律”意识,启发未来的法洽“观念”。
全书由七个部分组成。导言《重述土地的故事》是对美国自然文学的概念、渊源、发展过程及现状的简述。章《植根于新大陆的美国神话》,追溯了美国自然文学的渊源。通过对17、18世纪几痊早期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评述,表明在这一阶段产生了美国自然文学的主题、文体和风格的奠基人。第二章《闪烁于自然之中的精神殿堂》,以美国19世纪哈德逊画派的奠基人托马斯·科尔和超验主义作家R·W·爱默生为线索,论证19世纪出现了美国自然文学的思想和内涵的奠基人。第三章……
行色匆匆之中,你是否注意过那些只能上和下却通不到任何地方的阶梯,遮不到任何东西的屋檐,印着不同花纹、刻着不同文字的井盖,从中间被硬生生劈开的老屋废墟……这些被我们忽视的日常,却有一群人为此深深着迷。他们会将观察结果用,手绘图、照片或是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还会设计工作表格、规定记录准则、为特定对象命名,这就是路上观察,加个“学”字更带有钻研的意味。 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均是此一领域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合编的《路上观察学入门》可以说是路上观察学的经典之作,也让日本掀起一股“路上观察”的风潮。以路上观察家的眼光来看,乏味的城市也能变成一个宏大的艺术馆,两点一线的日常生活也能像一场场探险。记录者必须随时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同时也要深入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描述这个世界。正
费孝通20世纪30年代末用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存放于作者曾经就读的伦敦经济学院图书馆的“弗思档案”中,2016年被学者发现。这是该作品首次被翻译成中文。 小说叙写了上个世纪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制丝企业的种种遭际。这家制丝企业通过实验乡村工业的现代转型,希望实现改善民生、实业救国的社会理想,但在内外交困中举步维艰。作者以文学的方式来思考正在发生现代化变迁的乡村、城镇与城市,其中乡土中国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都在经历激烈而艰难的转型,而充满社会改革理想的知识分子及其启蒙对象——农民,有的经历了个人的蜕变与成长,有的则迷失在历史的巨变中。 《茧》既是作者名著《江村经济》的“文学版”,又与30年代的左翼文学、“社会性质”大论战及“乡村重建”问题遥相呼应,为我们理解费孝通的早期思想与时代
17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曲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17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观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秀的著作之一"。 《傅山的世界》就是从傅山入手,去探讨这一时期书法之演变的。所以确切地说,这不是一本
借助古建筑典型的实例照片和图解, 阐释中国建筑结构体系30个世纪的发展及形制的演变—— 孕育并发祥于史前时期 发育并成长于汉代 成熟并逞其豪劲于唐代 臻于醇和于宋代, 显现衰老羁直之象千明代初叶 面对现代化挑战的当代 一本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机结构的入门读物。 一部不甚完备但却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老子》书之作者及成书年代,为历来中国思想学术界一大“悬案”。旧说老子在孔子前,近代学人梁任公批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乃主老子书出孔子后。顾颉刚、冯友兰两人从其说,主老子在庄子前。钱穆的作品系列之一——《庄老通辨》,作者本着孟子所谓“求知其人,而追论其世”之意旨,梳理了道家思想乃至先秦思想史中各家各派之相互影响、传承与辩驳关系,言之成理、证据凿凿地推论出《老子》书应尚在《庄子》后。自民国十二年起,前后凡三十八年,历年递有发明,共得文十八篇,汇合以成此书。
首先是对俄罗斯文明的描述,作者认为,这是观察俄国现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诚如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毕格林顿博士所言:在某种程度上说,从人文角度对俄罗斯的观察,要比政治学、经济学这样一些带有计算性质的学科更具有穿透力。作者在修订中对俄罗斯文明形成的历史背景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主要增加了关于12-15世纪蒙古鞑靼占领时期和19世纪的思想交锋这两节。特别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化思想取向作了描述,试图进一步证明俄罗斯文化处于东西方文明结合部的缘由,以及这一状态对于迄今为止的俄国历史的重大影响。新版删去了原章中一些过于冗长的叙述,对原有的各节内容都进行了调整,力图表达得更为确切。
1982年新加坡教育发展总署邀请了杜维明、、许倬云等八位教授,就新加波中学的“儒家伦理”课程进行讨论,发表演讲,以期拟定一个观念性的纲领。本书就是这次“极富吸引力的思想探索”的记录,由三部分组成,部分包括杜维明的四次公开演讲,主题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儒家对于“学”的理解、儒家伦理与东亚企业精神,以及儒家伦理在东亚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作者与新加坡国会议员和几位部长们的讨论的记录审定稿;第三部分是作者对新加坡开设中学儒家伦理课程方法提出的一些建议。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是一面古镜,一面人镜。本书收录的是一组读史随笔。作者披沙炼金,从《资治通鉴》等史籍中挑选出一批鲜活的材料,联系当下现实加以解读,并融入自己修身、治家、从政的感悟,语言平易生动,见解精辟独到,读史风格自成一家,静读使人慧心增益。
范用——一个性格刚强、决断明快、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却又极重感情的大出版家的形象跃然本书之上。他“挑战神的禁区,坚持人的真理”,“对出版一本好书,是那么急不可待”,同时又会通过编辑去“讹”张中行的书,或是吃小编辑的“醋“。凡是和范用先生接触过的人,不管是老辈、同辈还是小辈,无不为他的执着、热忱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