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钱锺书先生百年诞辰,钱锺书著作的研究者及亲朋好友等特写文章以兹纪念。本书共分四辑,辑是对钱锺书学术思想的宏观论述;第二、三辑是钱先生的同事、学生及亲朋好友等的回忆文章,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讲述他们眼中的钱锺书;第四辑多是对钱先生学术专著的研究。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两个人住》以一对新建立家庭的年轻人的故事为线索,将 家 拆开来谈,从门、窗、桌、椅、柜、床、器皿、灯、闹钟、玩偶等着手,谈家居细节、家居环境和关于 家 的体验。谈沙发的是《软硬兼施 沙发的甜美堕落》,谈床上用品的是《同被共枕 快活不知(睡眠)时间过》,谈厨具的是《十八般厨艺 厨中兵器述异》,细细记录和品位家的小细节,在家居中融入情意绵绵,构思创意好,文字优雅幽默,传递出对于 家 的新定义:家是空间格局的安排,光影气氛的协调,家是人和人的关系,家是身体的归宿、精神的寄托。 家是什么?是熟悉的床?是晕黄的灯光?是一碗热汤、一盘面条?也许都是。家徒四壁,了无牵挂,享受真金白银宝贵空间之外,可以随时起革命,我们都暗暗兴奋,未来日子将会新鲜刺激。
“苗老汉聊天”是作者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小品随笔自选集。 ???说说中土的故事,讲讲西方的现象,谈谈古时的典故,聊聊今天的世风。走笔之际,随时撷取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事物,不论巨细都要辨析掂量一番,为的是探讨是非、分清正邪。作者虽过古稀之年,但心之所思,不能不言,如今姑妄言之。
首先是对俄罗斯文明的描述,作者认为,这是观察俄国现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诚如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毕格林顿博士所言:在某种程度上说,从人文角度对俄罗斯的观察,要比政治学、经济学这样一些带有计算性质的学科更具有穿透力。作者在修订中对俄罗斯文明形成的历史背景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主要增加了关于12-15世纪蒙古鞑靼占领时期和19世纪的思想交锋这两节。特别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化思想取向作了描述,试图进一步证明俄罗斯文化处于东西方文明结合部的缘由,以及这一状态对于迄今为止的俄国历史的重大影响。新版删去了原章中一些过于冗长的叙述,对原有的各节内容都进行了调整,力图表达得更为确切。
《历史讲稿(第二版)》是雅各布 布克哈特于1865—1885年间在巴塞尔大学教授历史课程时的讲稿,最初的德文本由埃米尔 迪尔整理,以《历史段章》为题出版。中文翻译依据的是自由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哈里 琼的英译本《论历史与历史学家》。为标明此书的讲稿性质,中译本决定采用与德文本相近的书名——《历史讲稿》。
美术史家陈传席对现代中国画坛名家与大家的点评,由近年在《江苏画刊》等杂志上的同名专栏结集而成,其中很多篇目在发表后曾引起震动。著者对长期为人所忽略的大家进行挖掘,并在进行印象式批评的同时,结合讨论中国画的一些现象的和问题。散文化的笔法具足文人性情,显示了著者力倡的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本书作者对《塞上》、《柳枝词》、《对雪》、《寒食》和《村行》等宋诗作了注释。
从朱元璋杀功臣和暗算明教首脑开始,讲述明教下一代侠客崛起江湖,与锦衣卫和天竺武林绞杀,匡扶中原武林并重建明教的故事。其中重要的环节有靖难之役、建文帝的逃亡、结局,以及郑和下西洋等等。
傅益瑶是当代著名旅日中国水墨画家,我国画坛巨匠傅抱石之女。留日三十多年,她在日本艺术界和宗教界享有很高声誉。 日本列岛许多大寺庙均收藏了她的有关佛教的巨幅障壁画。 她的绘画语言涉及三大主题:佛教东传史、日本民间祭和唐诗诗意画。所以她的画贯穿了“唐心·大和心·天地心”这条链接,促进了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她的绘画语言属于“语言·世界·存在”这个语言哲学大框架。她的艺术表现统统都在为揭示世界、疏朗存在这个目标服务。
本期精彩的栏目之一是关于著名法国华裔作家程抱一的研究专栏;另外,由青年学者组织撰写的“经学:历史与问题”专栏也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的问题,我们希望今后能多出一些青年学者的著作。
倡导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有言:“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自它诞生起,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便深入其各个层面,禅宗本身亦成为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派别。然而由于文化的断层,很多现代读者对禅并不了解,对其不离当下、不离自心的可实践性亦缺乏体认和受用。
丛书中的六个故事,有的来自民国时期的歌词,有的来自乡村孩子的讲述,有的来自作者的脑海,有的来自我们心中共同的希望,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温柔、深情、充满想象与生命力。它们就像动人的和声,回荡在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上,令我们的心弦发出轻轻的共鸣…… 《纸上童心绘本集》包括:《荷花回来了》、《家树》、《苏武牧羊》、《纸马》、《我的小马》、《屠龙族》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因各自不同的原因而发生与外部世界(异域)的频繁遭遇,进而相互影响并导致剧烈的文化转型。第一个时期是南北朝,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而导致对中亚、南亚、东南亚的 发现 ,求道的僧人如法显等等远行印度求法,居外十四年,途径三十余国,归国后除带回经文外,还有记录个人经历的游记《佛国记》传世;而当时还被北方高门显贵视为化外蛮夷之地的长江之南,随着东晋被迫南渡后精英士大夫的重新 观看 ,变成了陌生又新鲜的 风景 ,王羲之等的 兰亭雅集 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应运而生。另一个时期是19世纪的晚清,西方的船坚炮利带来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也让国人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生出无穷的遐想和行动,进而开启了一个世纪轰轰烈烈的文化转型和社会巨变,这是我们更为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