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新闻现场,记者面临什么?他将如何选择?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对犯罪领域的进入以及对高位失权者的报道,不仅让我们得见新闻事实的魅力,更获得了新闻方法论的启迪。这些视角独特的故事,绵密的逻辑与平时白描的文字让我们得以平静、公正地把这些采访对象当做人来分析,这些新闻事件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价值,不单是一个犯罪事实,还有他们的人生故事。
全球具传奇的真人实境实验,了解人性需要看的经典著作。 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主持了 斯坦福监狱实验 ,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中,通过专门测试挑选了征募来的受试者,即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这些人被*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2007年,津巴多教授首度撰书详述其事,并结合从该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彻解释 情境力量 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为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在中国各大城市掀起了一股 留美热 ,这一浪潮至今仍未消退,美国仍然是中国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地。然而,与公费出国的上一代留学生不同,新一代中国留学生不再是极少数的文化和学术精英,他们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中产阶级家庭,能够自掏腰包去美国读本科,既怀揣着通过国际化教育在全球舞台大展宏图的野心,却也因中美两国在教育体制、文化观念和社会规范上的差异而深感焦虑。 为了深入探究中国留学生 雄心勃勃且忧心忡忡 的原因,马颖毅马颖毅教授历时7年,深入美国50多所高校和中国的9所高中,通过507名留学生的调研样本和108位亲历者的讲述,以详实的数据和真实的材料勾勒出新一代留美中国本科生群体的多元面貌,呈现了他们的家庭背景、教育轨迹、留美时的收获和困惑以及毕业后的打算,还原了90后、00后一代成长的
本书作者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书中所收各篇文章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口述 栏目。 口述资料因其亲身经历的独特性受到重视,本书通过亲友、亲历者的描述,使红色特工阎宝航、人民导演蔡楚生和红色间谍陈曼云夫妇等的传奇故事公之于众;使 共和国第一冤案 潘汉年案、黄金运台之谜等历史事件跃然纸上;而通过 故都旧事 ,使社会名流,如,海上闻人杜月笙、京剧名角周信芳等风采再现;而关于著名将领:末代 云南王 卢汉, 西北王 胡宗南等的往事也在其子女的记忆中重新得到梳理。 本书重现了这些历史人物生存的小环境,揭示的人物生平的某些节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作者尽可能突出亲力亲为的特点,复原鲜为人知的言行细节,而不去纠缠于人物的功过是非,得到历史学者包括老专家的赞许。
《关键词》是对文化转变中的语言的一种精彩的考察与探究。它不是一部词典,也不是特殊学科的术语汇编; 它应该是一种对词汇进行质疑探询纪录:这类词汇包含了英文里对习俗与制度广为探讨一些语汇及意义 这种习俗与制度,现在我们通常将之归类为文化与社会。 作者考察了131个彼此相关的 关键词 ,追溯这些语词意义的历史流变,并厘清这些流变背后的文化政治;当其所处的历史语境发生变化时,它们是如何被形成、被改变、被重新写义、被影响、被修改、被混淆、被强调的。这些语词不仅引领我们了解英国的文化与社会,也帮助我们了解当代的文化与社会。 本书从撰写到付梓,历经二十多年,《新左派评论》把它所激发的知识效应称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评 。威廉斯一生的知识工作与文化唯物主义息息相关,《关键词》无疑为此提供
如果说在传记文学《巨流河》中,齐邦媛是隐在书后的作者,《洄澜:相逢巨流河》则把齐老师请到了前台。 《巨流河》出版后,在华语世界获得广泛的影响。四年来,不断有人撰写评论文章,作者齐邦媛也应邀做了不同主题的访谈,世界各个角落都有读者写信来叙旧、致敬、提问。本书分为评论、访谈、来函三个部分,从千篇文字中精选近百篇,与读者增加交流,向故旧致敬纪念,也为《巨流河》做了很多补充说明。
本书是李零先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课时的讲稿,上编是简帛古书的基础知识,下编是简帛古书的分类导读;前一半学生上课听讲时使用,后一半大家下课看书时使用。李零先生力求 把道理讲清楚,用材料来摆事实 ,并融汇学术界出土文献研究的新成果,力图打通出土古书与传世古书的连接,重新认识并建构起古代知识系统和人们的思想文化心理。
宿白先生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和权威,《中国石窟寺研究》这部书正是他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的典范性研究。本书一共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主要是宿白先生从50年代起陆续写就发表的,内容包括对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的造像形象、窟龛形制、艺术风格进行的比较分析,进而确定各窟的开凿年代、发展变化、阶段特征等,用语科学谨慎。宿白先生的石窟寺研究不仅长于考古方法充分、科学利用,更善于把考古事实与文献材料、历史宗教结合在一起,这种研究方式不仅开创了历史考古学的研究道路,也充分体现出人文性和综合性。也正因如此,《中国石窟寺研究》虽然是以石窟寺为主要研究主体的,却能也在各个方面渗透出历史、文献、宗教、版本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石窟寺研究》曾于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次三联的再版是作为 宿
《白沙宋墓》是新中国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的成名之作。全面报道了1951年河南禹县白沙镇三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抢救性发掘过程,详细介绍了这三座墓葬的墓室结构、墓中遗物及墓室装饰(壁画、建筑)情况。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利用大量历史文献、传世绘画以及其他地区的出土文物等材料,在书中做了大量说明性注释,澄清历史背景,比对同类器物,从建筑、绘画、服饰、器用、民情、风俗等方面,多角度再现了宋代的日常生活图景。虽为一部考古报告,实可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书来阅读。 宿白在《白沙宋墓》中严格区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确立了历史时期考古学报告的典范。自195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整六十年,仍为学界所重。但由于之前印量有限,在市面上已断档很长时间,本次三联再版,作为 宿白集 之一种推出,旨在向世人整
上个世纪20年代,周作人说: 我们于日用必须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上个世纪30年代,丰子恺说: 趣味,在我是生活上一种重要的养料,其重要几近于面包。别人都在为了获得面包而牺牲趣味,或者为了堆积法币而抑制趣味。我现在有幸而没有走上这两种行径,还可省下半只面包来换得一点趣味。 上个世纪40年代,钱穆说: 从鸦片战争五口通商直到今天,全国农村逐步破产,闲散生活再也维持不下来了,再不能不向功利上认真,中国人正在开始正式学忙迫,学紧张,学崇拜功利,然而忙迫紧张又哪里是生活的正轨呢。功利也并非人生之终极理想,到底值不得崇拜,而且中国人
神仙的卓然特异在于能将性激情转化为长生不老的生命资源,这种独一无二的思维在道教文化中获得了有意味的形式。在这个层面上,梁归智将《封神演义》视为道教文化在通俗文学层面的表现。全书从《封神演义》的两条基本情节线索入手,分析了故事背后隐藏的民族潜意识与文化心理。
刺杀孙传芳的传奇女性施剑翘、追随司徒雷登44年的傅泾波、亲历过东京大审判的高文彬、被淡忘的 中国考古学之父 李济、守候敦煌60年的绘画大师常书鸿 这些近现代人物,穿越历史的烟尘,在李菁的笔下复活,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传达着难以言喻的感动。
山水 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植根极深、范围极广、极具特色的范畴,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地理、建筑等多个领域都处于相当核心的位置。尤其宋元以来的山水画,被公认为真正的艺术典范,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与表达。但是,随着考古工作在中国的长足发展,更多有关早期山水艺术的实例呈现在人们面前,器物纹饰、石刻壁画图像等等,都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视野。 巫鸿教授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新书《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聚焦以视觉形式表现的 山水 ,以年代为序,藉由考古新发现,重新思索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勾勒 山水 作为一个艺术传统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专享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很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围城》是钱锺书专享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小说塑造了抗战开初一类知识分子的群像,生动反映了在国家特定时期,特殊人群的行为操守、以及困惑。从另一个角度记述了当时的情景、氛围。虽然有
《不破楼兰誓不还》是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 华为系列故事 第九本图书,是第二本讲述华为财经故事的图书,与第一本华为财经故事图书《黄沙百战穿金甲》阅读后比较,华为财经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 90% 的交易活动已经实现了会计核算的自动化,年均处理供应商发票1.6 万张,员工报销平均付款周期为2 天,资金作业的差错率10 倍优于银行的平均水平,70% 的财务员工聚焦在财务分析、政策解读、新场景和新机会的财务解决方案上。尤其是面对全球金融环境震荡、局部战乱等各种困难,华为财经人努力保障全球170多个国家业务的正常进行,实属不易。华为财经团队是华为公司值得信赖的专业伙伴和价值整合者。 本书由二十多位华为财务工匠讲述个人的奋斗故事组成,他们在流程化的岗位上长期 守碉堡、打地基 ,勤勉务实地筑造着 铁打的营盘 。他们用微
本书是一本以轻松的笔调讲述的科学实验史,这些实验有喜有悲。有的实验者因此断送了婚姻,结束了科学研究生涯;有的实验尽管从来没有进行过,却引来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宣传。有的实验令人作呕,有的实验堪称恐怖,有的实验具奇幻色彩,有的实验引发了社会伦理问题。 不管怎样,疯狂本身不是目的,它只不过说明了人类的求知欲。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未知世界的愿望。
从消失的凯达格兰人,到带着小提琴的革命家简吉、在大时代的飓风中飘荡的简娥和汤德章,再到巨变下的一九四五年、 二二八 中沉默的母亲林江迈、迷雾中的将军李友邦 这一段段温暖悲哀的岁月,鲜活而又荒谬。《一百年漂泊》之后,杨渡再度以文学的笔触,以穿透史料的思考,以因关注深切而生的勇气,为读者继续讲述台湾故事。书中十篇文章,脉络一贯,表里如一,或可去胸中 寒气 ,使人有 温度感 。
本书是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中叶一批基督教领袖或思想家的作品。这些著作见证着使徒教会时期的传统教导,并且为后世教会广泛接纳。同时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初期教会的思想发展,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其内容包括初代教会信徒生活、教会组织、使徒统绪传承、礼仪、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基督教与教外人士的关系,以及有关耶稣言训的口头传统,等等。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包括阿塔那修的两部名篇:《驳异教徒》和《论道成肉身》。在这部分,阿塔那修驳斥了希腊罗马的哲学观念和偶像崇拜,阐明了基督徒的核心教义道成肉身的意义,为《尼西亚信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二部分记录了阿塔那修与阿里乌主义的抗争,驳斥了早期基督教的重要异端阿里乌主义,是早期教会历史的珍贵文献。
本书是著名作家翟永明的随笔新著。翟永明之前的随笔多讨论诗艺问题,而新著的兴趣转向更为具体可感的日常经验,以女性视角,追寻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政治风云、时代变幻与日常生活纠缠于一体,在普通人身上刻下的烙印,细细检视,每一篇都凝聚着一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整体而言,这既是一部当代著名诗人的个人成长史和回忆录,也是对当代文化变迁的记录。 虽然本书的叙述时间跨度大,不时穿越历史与当下,空间描述也常常随着作者的足迹从成都走到国外;但全书内容并不显得杂乱无章,而是在阅读、观影、时装这些话题下徐徐道来,*后组成一幅有血有肉、细节丰满的时代画像。
本书在文徵明研究中开辟了新的领域,全书通过解读明代书画泰斗文徵明以艺术之名的社交和明代复杂的社交关系,以 社会艺术史 的角度重构了文徵明的一生,大写的 艺术家 被还原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文人雅士,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机中展露着他的才华和性情,从人情义务与礼物交换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徵明。该书为三联书店重点图书 开放的艺术史 系列中*的一种。
本书内容来自《中国电视报》的《总台人物》栏目,于总台成立6周年之际,集合30位总台人物的专访稿件成书,由中国广电总台慎海雄台长作序,与读者和观众分享这些总台人6年来的付出和成长。虽然来自不同岗位,但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专业和热诚为观众带来卓越体验,共同构筑总台精神。 受访人物既包括康辉、龙洋、尼格买提、任鲁豫等知名主持人;也有操刀过《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探索 发现》《中国书法大会》《宗师列传 唐宋八大家》和 总台春晚 等文化艺术节目的资深制作人;有为《人世间》《觉醒年代》《狂飙》等热播大剧保驾护航的责任编辑;还有千里奔袭,到巴以冲突地区亲历火线的总台战地记者。 在这本书里,我们有机会一窥紧张而精彩的媒体一线工作,看游刃有余的资深媒体人是如何耐住寂寞、一鸣惊人,又是如何在自媒体和竖
本书是著名学者吴宓先生记述他最后二十余年生命历程的日记。1949年,经历了晚清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吴宓,在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嬗变之际,选择了留在祖国大陆,理由很简单,他不能离开这块对他来说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中国文化根植所在的土地。 吴宓先生于解放前两周西飞四川,此后在西南二十余年的执教生涯中,他的际遇跌宕起伏,暨得到当局的礼遇,也备受运动的摧残,他忠实地记录了自己每日所思所行所见所闻。 这是一部以生命实践个人文化理想的记录。其史料价值,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