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先生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和权威,《中国石窟寺研究》这部书正是他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的典范性研究。本书一共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主要是宿白先生从50年代起陆续写就发表的,内容包括对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的造像形象、窟龛形制、艺术风格进行的比较分析,进而确定各窟的开凿年代、发展变化、阶段特征等,用语科学谨慎。宿白先生的石窟寺研究不仅长于考古方法充分、科学利用,更善于把考古事实与文献材料、历史宗教结合在一起,这种研究方式不仅开创了历史考古学的研究道路,也充分体现出人文性和综合性。也正因如此,《中国石窟寺研究》虽然是以石窟寺为主要研究主体的,却能也在各个方面渗透出历史、文献、宗教、版本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石窟寺研究》曾于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次三联的再版是作为 宿
山水 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植根极深、范围极广、极具特色的范畴,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地理、建筑等多个领域都处于相当核心的位置。尤其宋元以来的山水画,被公认为真正的艺术典范,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与表达。但是,随着考古工作在中国的长足发展,更多有关早期山水艺术的实例呈现在人们面前,器物纹饰、石刻壁画图像等等,都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视野。 巫鸿教授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新书《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聚焦以视觉形式表现的 山水 ,以年代为序,藉由考古新发现,重新思索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勾勒 山水 作为一个艺术传统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
肯特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画家、作家、冒险家,他曾经在世界各地游历,足迹遍布阿拉斯加、火地岛、冰岛、格陵兰等,创作了许多描绘当地大自然风光的油画和版画,还撰写了一系列有关历险与探索生活的著作,并绘制了许多精彩的插图。肯特的版画作品为美国艺术界带来了很大影响,作品大多是以人物为主体,以优美、完整的人物造型,表现人的崇高与尊严感,歌颂人的英雄主义感情,赞美人的创造力,他画面上的人物都带有理想化的色彩。他为《白鲸》《老实人》《十日谈》《莎士比亚戏剧集》等文学名著创作过大量插图,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出版。 本书精选肯特的创作、装饰画、插图、藏书票、油画等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三百余幅,以7种不同质感的纸,呈现出他不同人生阶段的精神气质,以及作品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艺术特征。2022年是肯特诞生140周年,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就来源于神话时代的意识,它已构成民族文化的 文化基因 ,在不断轮回的朝代中彰显。神话思维便是中国诗性智慧的根柢。汉画像艺术,则是这一图像世界的典型代表,汉代在神仙世界的营造中,刻画了源于中国先秦时期*古老神话图像呈现的智慧。本书就是在汉画像图像中寻求神话时代民族文化的大传统、集体无意识意识的原型意象,借以展示中国神话之魅的审美特征。
萨孟武所著《中国社会政治史》全书共四卷。全书纵论中国各朝之兴亡得失,除考据政治制度外,更引用社会、经济、思想等各层面的相关资料,以评析这些层面的变动如何与政治制度相互影响,终甚至成为朝代更迭的因素。 决定历史演进的条件,往往是交互影响的,其中明显的莫过于政治与社会两方面。书中除了详述宫中、府中权力的转移、倾轧外,也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介绍币制、税赋、力役等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及其如何冲击历史的演进。另外,其不同于其他社会史或政治史之处就在于,揭示了社会科学与历史的密切关系。其着力阐明历史发展过程之因果关系,剖析了各类社会情况,如民风、士气、经济、国防、户口之多寡、土地之分配及生产力、各种阶层之分立,以及政治制度等等,对于政治现象有何影响。便利学者的是,书中于每个朝代必以表格方式
《吴宓日记》1998年一出版,就广受读者欢迎,在学术界掀起吴宓研究的高潮。近年来随着吴宓研究取得诸多新的成果,搜寻购买收藏《吴宓日记》成了一种新的时髦,甚至有读者不惜斥 巨资 购买二手书,频有读者捎话希望三联书店重印《吴宓日记》。以新生代学者为代表的学者基于对社会快速变迁与个人命运跌宕起伏的复杂关系的现实关怀,对《吴宓日记》的历史纵深挖掘和全新视角解读更为重视;读书界更是逐渐掀起新一轮阅读、品鉴这套出版已二十多年的日记的浪潮,俯读仰思间咂摸出诸多新的滋味。 今年是三联书店成立九十周年,三联同仁抱定 竭诚为读者服务 的宗旨,积极响应读者关于重印《吴宓日记》的建议,推出《吴宓日记》的三联书店九十周年纪念重刊本。将十册组成一函,以便于读者一键集齐完整的《吴宓日记》。二十多年过去,印刷工艺发
黄易是清代金石学与艺术史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在大多数时间里,他任职于济宁运河厅,并担任河道总督的幕僚。1786年八月在经过山东嘉祥时,他发现了著名的武氏祠,并就地复建,这是乾嘉金石学标志性的事件。黄易所收藏的金石拓本,数量富甲一时,他为学术界贡献了大量精拓本与旧拓本,《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可以视为一个缩影。而作为 西泠四家 之一,他的隶书、篆刻与绘画在当时也负有盛名,友人常以不获他的字画与印章为憾事。 本书从公立博物馆与图书馆的收藏、清代金石著作、各种出版物、海内外拍卖图录及私人收藏中辑得黄易友朋往来书札660余封。与黄易通信的人,既有乾嘉时期的学术菁英如王昶、钱大昕、翁方纲、钱坫、严长明、孙星衍、洪亮吉、武亿、桂馥、阮元、瞿中溶,文艺菁英如袁枚、姚鼐、陶樑、梁同书、罗聘、董洵、邓石如、伊
1960年1月4日,巴黎附近维尔布勒万的车祸现场,有人在加缪的挎包里发现了这本书的手稿。 它讲述的是加缪在阿尔及利亚的少年时光,你会发现,加缪喜欢的十个词:世界、痛苦、土地、母亲、人们、沙漠、荣誉、穷困、夏天、大海,都与这段时光密不可分。 世界两大国际漫画节之一的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何塞 穆尼奥斯以黑白交错、极富戏剧性的插画倾情演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构思多年却未能完成的自传体小说,也就是本书。
钱锺书先生(一九一〇-一九九八年)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学者、作家。他的著述,如广为传播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等,均已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学术和文学经典。为了比较全面地呈现钱钟书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经作者授权,三联书店组织力量编辑了这套《钱钟书集》。 包括下列著述:《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七缀集》、《围城 人 兽 鬼》、《写在人生边上 人生边上的边上 石语》、《槐聚诗存》。 这些着述中,凡已正式出版的,我们均据作者的自存本做了校订。其中,《谈艺录》、《管锥编》出版后,作者曾做过多次补订;这些补订在两书再版时均缀于书后。此次结集,我们根据作者的意愿,将各次补订或据作者指示或依文意排入相关章节。另外,我们还订正了少量排印错讹。 《钱钟书集》由钱锺书先生
本文集共分十卷,汇集了目前能找到的张竞生全部著作及早期批评回忆文章,是研究张竞生其人其事及其时代的不可多得的材料。本集大部分内容为1949年后首次出版,部分内容从未出版过。
本书所收三种讲稿,系80年代后期及21世纪初为北大考古系本科、研究生开课授业而编写,晚年整理成书刊行。 《中国古建筑考古》,宿白*早将古代建筑纳入考古学领域,注重古建筑的断年分期、分区和类型。他明确提出要针对现存地面古建筑,从细部入手,探索个体建筑的年代特征,分析其组织结构。进而提出木结构及其斗栱、梁架在我国古建筑中的核心地位。他对木结构重大演化阶段的系统梳理,引领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新方向。 《汉唐宋元考古》,讲稿围绕城址、墓葬、农业、手工业、宗教、少数民族、海外交通等遗址遗迹,勾勒并打通从秦汉到宋元中国考古学的历史脉络。书中所收作者授课时边讲边在黑板上绘制的草图,更把读者带入北大考古学专业学习的讲堂。本讲稿是学习周秦以后中国考古学的书和工具书。 古代中国*部里程碑式的画史专著 《
《读书札记一集》的内容包括 旧唐书之部 、 新唐书之部 等。
著名的出版家范用(1923 2010)在几十年的出版生涯中,精心保存了近2000封与作者的来信,这些作者,多是现当代文化大家,如夏衍、巴金、黄洛峰、叶圣陶、赵家璧、聂绀弩、李一氓、卞之琳、汪曾祺、黄裳等。其中涉书事、文事,还有老友间的 任意闲谈,无所顾忌 ,体现出通信人对学问及社会的真知灼见及其人品风范。《范用存牍》(四册,一函)即这些珍贵书信的全编,按照 除涉及个人隐私之外,其他内容悉数保留 的原则,共收录1800余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史和出版史的宝贵资料。
美人、英雄、圣贤、天选之子;恶人、凶手、复仇者 无论是谁,都逃不过 终有一死 的命运。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反抗、接受和迷恋,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神秘、深刻的话题,也是无数艺术作品的母题。在《凝视死亡》中,艺术史学者秋鹭子将以众多亡者汇聚出 另一个文艺复兴 。 我无意写一部巨著,我想做且能做的,是透过我所熟悉的艺术 具体说,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艺术 去认识文艺复兴。在那个 重生 的时代,艺术家从未停止对死亡的凝视和沉思;形形色色的人,乃至一切众生,都在他们的画笔和刻刀下死过了。一切艺术皆是虚构,也是建构,借这虚构的死亡,文艺复兴艺术家建构了古代与现代、自身与世界的联系,以及各自的真实的生命体验。我尝试了一种有别于学术常规的写法,为的是更自如地将我对这类作品的切身经验表达出来,并传递给那些仍保
古陶瓷学界耆宿叶喆民先生的这部通史巨著,是在其《中国陶瓷史纲要》一书基础上结合近年新发现、新成果倾力著成,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治学方法:科学研究与传统鉴定方法并重;注重实地考察,并同文献和传统经验相结合,而非孤立、片面地轻断真伪、迟早;同时,不轻易放过窑址出土的特殊品种或典型瓷片。对于各大窑系的分类,作者运用比较学方法来对比观察相似品种及其烧成方法,联系地质特征与历史渊源,找出其主流或分支而理清脉络,例如他在1977 1985年对汝窑窑址的发现和认定,即是用此种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古陶瓷鉴定与鉴赏方面,作者提倡 既识真假,亦辨美丑 , 既以物稀为贵,亦讲难能可贵 ;对于古陶瓷与书画艺术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对唐宋陶瓷的推崇,多有阐发。行文雅秀,旁征博引而不失明晰;注释、附录亦堪称周备。 蒙读者厚
欧阳予倩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文化人物,是中国话剧的开创人之一。欧阳予倩一生的经历就是一部鲜活的戏剧运动史。欧阳予倩同时又是通才大家,他不仅是戏剧表演家、导演者、戏剧教育者、传播者,还是早期中国电影编导和开风气先的艺术研究者。 本书以中央戏剧学院独家馆藏为基础,收录了1990 年版六卷本《欧阳予倩全集》未刊文献资源,是为 集外 ,包括话剧剧本、电影剧本、文艺理论及评论、杂文、讲演及座谈发言、诗词和书信,提供了多角度认识和研究欧阳予倩的新路径和新思路。
古陶瓷学界耆宿叶喆民先生的这部通史巨著,是在其《中国陶瓷史纲要》一书基础上结合近年新发现、新成果倾力著成,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治学方法:科学研究与传统鉴定方法并重;注重实地考察,并同文献和传统经验相结合,而非孤立、片面地轻断真伪、迟早;同时,不轻易放过窑址出土的特殊品种或典型瓷片。对于各大窑系的分类,作者运用比较学方法来对比观察相似品种及其烧成方法,联系地质特征与历史渊源,找出其主流或分支而理清脉络,例如他在1977—1985年对汝窑窑址的发现和认定,即是用此种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古陶瓷鉴定与鉴赏方面,作者提倡“既识真假,亦辨美丑”,“既以物稀为贵,亦讲难能可贵”;对于古陶瓷与书画艺术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对唐宋陶瓷的推崇,多有阐发。行文雅秀、旁征博引而不失明晰;注释、附录亦堪称周备。 ???
联合国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中超过三分之二将定居在城市地区。新增加的城市人口并非来自欧洲或美国,而是来自被称作发展中世界的巨型城市或新兴的城市带。 城市研究是一个范围宽广的领域,并且仍在扩张中,涵盖了众多学科和专业范畴,各自有其专门组织、学术期刊和代表性著作。《城市研究关键词》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以体现城市研究领域的跨国性和跨学科性,包含了古代、现代以及对城市研究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多个城市,涉及的理论、研究动态和关键人物,既对其所在学科有重要价值,同时对城市研究这一领域有巨大影响,旨在展示该领域的当代图景,并为研究者提供进一步的指南。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外来文明的借鉴与吸纳,汉唐时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力强大,人口众多,文化发达,胡汉交往频繁。其中,大量胡人(泛指中国以外的外国人)通过贸易、出使将本国的工艺品、器物、食物乃至动植物带到中原内地,同时将外来文明中的宗教、文化、艺术、习俗也带到汉地。*重要的是,大量胡人生活在唐代中国的宫廷、城市,潜移默化中将他们的文化植入了中原文化,逐渐使得中华文明中有了外来文明的因素。但是,多年来相关研究或者较依赖于文献记载,或者比较具有局限性,不能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胡汉文化的交流互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学术界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日趋深入,尤其是大量相关考古成果的涌现,为深入研治胡汉文化交流的课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书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