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全书采用黄帝与岐伯问答的方式,总结古代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而成。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目前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内经》为医典之祖。本书版本权威,注释简明,翻译晓畅,硬面精装,装帧高雅,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者的案头推荐书。
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讲录,突破文学史叙述的一般格套,既见脉络的系统性,又见细节的丰富性,是很有视觉感的大学课堂实录。纵向从先秦一贯而下直至近现代,横向则以文类从韵文、散文、诗歌到小说,交织成动态发展的包蕴文本、作者、文学事件、文学流变、读者接受等在内的中国文学网络,呈现文脉的演进。 全书融汇历代文人学士与海内外学人的作品、卓识,文学情怀贯穿始终,打破定说,时有创见,提出中国文学史的三个轴心时代的独到之说、注重早期文学脱离音乐之后对文字表现的追求、聚焦近世文学对唐宋文学的承转变创、描绘近代文学转型的多元图景。既有学术上的着意开拓,又具备普及中国传统文学的意义。
檀作文译注的《曾国藩家书(上中下)(精)》收录了曾国藩道光二十年(1840)至同治十年(1871)前后写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子侄辈的家信,并适当补充了部分他写给朋友同僚的信,以展现曾氏人生全貌。其内容上至经邦纬国、济世救民之道的阐发,中及进德修业、读书求学方法的指导,下至人际琐事处理和家庭经济生计的经验建议,可谓事无巨细,纤悉无遗,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蕴含了其处世应变的哲学体悟和思想精髓。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以他天才灵动、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他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然而,这些令我们着迷的诗句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其中又蕴含着苏轼怎样具体的人生况味?千百年来,苏轼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书中对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传奇人生进行了精彩品读。
本书所收神会的文录实际主要是宣传南宗[顿教]禅法的谈话和讲演的记录 ,故决定题为神会和尚禅话录,由三部分组成:一,正编,有新校敦博本坛语、南宗定是非论、重校南阳和尚问答杂微义等,文前曾皆加编校按语,说明所依底本、参照资料及编校体例等。二、附编,从宋高僧传及景德传灯录禅宗史书上抄录的神会的传记和禅法的资料,以备参考。三、研究,发表笔者的两篇研究论文,供读者参考,普请指教。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甘肃卷)(精)》由张正锋和刘醒初主编,本书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甘肃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书理性与悟性并重,揭示禅宗诗歌所蕴含的怫心、禅韵、诗情,并揭示了禅宗的关怀“本来面目”,禅宗审美感悟三阶段“见山只是山”的内涵,作者指出,禅宗诗歌主要表现了对禅宗本心论、开悟论、境界论的体证。
中國古代小說的概念非常寬泛,内涵很廣,類别很多,又是随着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演化的。古代小說的界限和分類,在目錄學上是一個有待研究討論的問題。古人所謂的小說家言,如《四庫全書》所列小說家雜事之屬的作品,今人多視為偏重史料性的筆記,我們已擇要编人《歷代史料筆記叢刊》,陸續出版。現將偏重文學性的作品,另编為《古體小說叢刊》,分批付印,以供文史研究者參考。所謂古體小說,相當於古代的文言小說。為了便於對舉,參照古代詩體的發展,把文言小說稱為古體,把「五四」之前的白話小說稱為近體,這是一種粗略概括的分法。本叢刊選收歷代比較重要或比較罕見的作品,採用所能得到的善本,加以標點校勘,如有新校新注的版本則優先錄用。個别已經散佚的書,也擇要作新的輯本。古體小說的情況各不相同,整理的方法也因書而異,
《张中行作品系列:顺生论》是文史专家、文化老人张中行先生谈论人生哲学的著作。书中对多种人生命题进行了深入浅出地阐述,表达了自己关于“怎样活才好”的种种人生见解。近百岁高龄的文化老人运用自己厚实的人生经验和丰湛的人文知识,把人生的方方面面梳理为三个方面的六十个命题,从古今沟通、中外比较的角度条分缕析,推本溯源,以散文化的笔墨娓娓道来,使全书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人生思索中,开人眼界、启人胸襟。
读了祖德的《自我》,引出我一些感想。 我很佩服祖德那种精神。几年前,他生过一场使人提心吊胆的大病。按理说他应该退下来了,可是不。他不但未退,反而迎了上去,跨进一个他不熟悉的领域,进行新的拼搏。这部传记文学就是他从事写作的个成果。这个久经战斗的棋手又一次了原来的自我。 这部书具有多种意义。 这是一部近代的,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围棋发展史。 即使不懂围棋,我们也会关心这个历史:为什么围棋在他的故土反而衰落了;为什么近三十年来它又重新走上兴旺发达的道路;为什么在这条路上它又不是一帆风顺,一切完满;是些什么因素使得近三十年来中国又出现了一大批围棋高手;在风云变幻的三十年里,这些高手的日子又是怎么度过的,等等。 这更是一部生动的文学作品。上面提到的那些曲曲折折,实际是
中华经典指掌文库本《王昌龄诗集》,是在老辈学人李云逸《王昌龄诗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在边塞、闺怨、送别等类型的题材方面,多有名篇佳句,七绝的创作成就尤为突出,被誉为“七绝圣手”。全书分为四卷,收录王昌龄存世近180首完整诗篇及若干残句,书稿以《全唐诗》所收王昌龄诗为底本,又利用存世其他版本的王昌龄诗集对诗篇原文做了精细的校勘、甄别、辑补,并对诗篇涉及的字词典故做了精准的注释,并搜罗前人品评王昌龄诗的评笺近百条,分别在诗末,堪称一个“小而全”且“小而美”的《王昌龄诗集》校注本。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至唐代已经趋于成熟,并进入定型阶段。唐代中央政府的监察机构称御史台,它是由秦汉时御史府发展而来的。唐高祖武德初设置御史台,唐高宗龙朔二年(六六二)改御史台为宪台。咸亨元年(六七○)十月复称御史台。武后文明元年《六八四》改称肃政台,同年又分左右台。中宗神龙元年(七○五)二月改左右肃政台为左右御史台。睿宗太极元年(七二)二月废右台,先天二年(七一三)九月复置,同年十月又废右台。此后只称御史台,直至唐末《以上据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旧唐书职官志三、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一员,正三品。副长官为御史中丞,二员,正四品下。「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中丞为之贰」(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内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
《诗词中国普及读物:诗词写作常识》深入浅出地解答了诗词创作中的常见问题。除介绍格律知识外,又详细解析了法度、炼字、对仗、寄托等诗词创作中不可回避的话题,指导初学者创作出神形兼备的作品。
本书由《童子礼》和《家诫要言》两部分组成。《童子礼》是明人屠义时编的一步蒙学教材,主要针对学龄儿童,为其讲解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正确服侍父母、长辈的各种礼仪。《家诫要言》是明代吴麟征所著的一本蒙学经典,主要论述修身立志、交友求学等内容,包含许多治家处世的质朴哲理和有益启示。在原文后加注释译文,《童子礼》在每段原文前还有题解,《家诫要言》在每则原文的注释译文后还加点评,为较好的蒙学经典普及本。
理学也称道学、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兴起于北宋。主要代表人物: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周敦颐(合称“北宋五子”),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並汲同时,也有以陸九洲为代表的理学别派代表的理学别派兴之对峙。
本书是一部档案资料集。尽管日本帝国主义在其战败投降时,为了销毁罪证,烧掉了他们在中国的大部分档案资料,但是,记录其罪行的材料仍大量存在。这就使我们有可能把这部书奉献给广大读者。不过,由于我们力量有限,本书只能作为“选编”面世。为便于读者利用,本书按专题分卷,“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伪满和汪伪政权,东北历次大惨案,伪满警宪法西斯统治,华北大扫荡,日军在各地暴行,细菌战,经济掠夺等方面都设有专卷。选用档案资料所反映的事实,绝大部分是发生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 本书由编辑组集体编辑,各卷均有专人负责。编辑人员之一贾玉芹同志还承担了繁重的译校任务。除已有译文外,凡日文档案资料的翻译,均由贾玉芹同志译校。周兴、王庆祥二同志,在本书编辑初期,曾积极参加资料搜集和选阅工作。常务副
此书为“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之一种。 全书共分为十二部分,对《宋史》卷161至卷172的《职官志》做了极周全详备,也极精审谛当的补正。对《宋史职官志》的遍体鳞伤,细致周详地进行核查、比证,每一条各都有理有据,说理精当,证据确凿,都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是研究宋代职官制度的案头参考书。此次的增订本,作者增订了七十余条新研究成果。
此书为“王叔岷著作集”之一种。全书十卷,收虚字231个。王叔岷在四十余年的校释古籍过程中,于虚字偶有疑义,即参考清儒及前贤有关著述,以求解答。诸说如有疏漏及失误,则加以补充与订正。时有创见,溢出旧说,则撰《古书虚字新义》一书,收99虚字。后续有所补充增益,亦有不当删去者,最后加以综合整理,成此《古籍虚字广义》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