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止观》是陈、隋之际著名佛教学者、天台宗创始人智 NFDC9 所著,它简要阐述了天台宗的两大根本教义 止 与 观 及其实际修行方法,内容深入浅出,具体切实,是佛教徒修行的入门书,还成为一般群众学习气功的重要参考。本书以金陵刻经处本为底本,用明北藏本对校,又以日本大正藏中的增上寺报恩藏本等参校。在校勘的同时,分章划段,并略加注释。
《佛法概论》是印顺法师较早的一部研究《阿含》的重要著作。1944年,印顺法师在重庆汉藏教理院讲 阿含讲要 , 讲稿陆续发表于《海潮音》,由于文字通俗,受到读者喜爱,后修订补充成书,名《佛法概论》。虽名为 概论 ,但与一般所流通的同类著作不同,它不仅仅是佛教常识的通俗介绍,而是在全面、系统介绍基本佛理的同时,抉发人间佛教的精义,以解脱和觉悟为核心,凸显佛法的本质。
分六化,每化为一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每化又分若干章,共一百一十章。主要运用道教哲学思想和儒学伦理观念,以类推比附的手法,从事物的变化中,阐述修道成仙的思想,探寻社会治乱的因由,指出实现太平治世的道路。 《化书》本齐物以言 道化 ,本虚无以言 术化 ,本无为以言 德化 ,本道德以言 仁化 ,本税多民饥以言 食化 ,三宝之一为俭,本之以言 俭化 。每化多先例举自然现象如蛇化为龟,雀化为蛤之类,从中分析哲理,以明超生脱死及修身持世之道。此即所谓 君子体物而知身,体身而知道 之意。《道化》、《术化》两卷,主要论出生死、入神化之道,为本体观、自然观;《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四卷,主要论修身治世之道,属政治观、伦理观、修养观。 《化书》以 化 为名,以万物变化之道而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是以比较古老的《老子》文本为底本,注文同时保存了某些老子古意,并代表三国魏晋玄学思想,因此是《老子》一书*重要的注释之一,也是研究王弼思想的重要著作。楼宇烈先生以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为底本,参校数十种重要版本及相关徵引著述,是目前*,也是*精审的有关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勘注释本。
《周易本义》是朱熹的重要著作,也是易学目前继王弼注、孔颖达疏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皆奉为正宗,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提出的 《易》本是卜筮之书 的易学观,《本义》卷首的九图,至今仍是学者热议的话题。可以说,不读《周易本义》,就无从了解易学在宋明以后直至当代的发展源流与脉络。本书以世界书局影印武英殿本为底本进行点校。此次推出的是简体横排精装本。
《古诗源》十四卷,是清代格调诗派领袖沈德潜所编的一部唐以前的诗歌选集,收录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诗歌,共七百余首,探寻唐诗之所以辉煌的源头活水。本书收录作品广泛,唐以前的一些著名诗篇(除《诗经》、《楚辞》外),大多数都已选录在内,并从一些古书中辑录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民歌谣谚,内容十分丰富。 书中所选古诗,绝大多数有编选者扼要的点评,片言只语,便能将古诗的精髓点出,对提高诗歌的鉴赏力,裨益甚大。对疑难的字词、音读、典故等,也作了简明的注释。 《古诗源》与沈德潜选评的其他几部《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因其编选精当,名篇荟萃,点评精彩,启人深味,均为近代以来非常流行的古代诗歌选本,是展阅古诗的上佳读本。 此次整理,在中华书局旧版的基础上,继续校订完善,订正讹误,并施以全
《三藩纪事本末》是清朝杨陆荣于康熙五十六年写的记载南明史事的史书,共四卷,二十二篇。是叙明、清之际史事,起崇祯甲申(1644)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迄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以台湾归清止。书成于康熙丁酉(1717),距清朝全部消灭南明势力,仅三十余年,当时尚无禁毁野史之令,作者杂采各家野史所记,并参考王鸿绪《明史稿》中有关部分,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南明史事,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佛学院。 印顺法师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一生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计八百万言,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等,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一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誉为 玄奘以来第1人 。
《诗经》是五经之一,自古传授,有其渊源。西汉初年,习《诗经》者,有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为今文经学,毛为古文经学。东汉以降,古文经学日益盛行,今文学说便逐渐失传了。其中齐诗亡于三国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代,相关文献渐次散佚。韩诗文献中,硕果仅存的,就是《韩诗外传》。《韩诗外传》十卷,杂述古事古语。体例是每条先讲一个故事,然后征引一句或两句《诗经》中的句子与古事相印征,体例与刘向《新序》《说苑》《列女传》相类似。虽然这是撰著者借《诗经》发挥自己的思想,但对我们理解《诗经》中的句子以及诗义,有非常直观、形象、可感的帮助。其中记录的古代轶事和传说,也可借以校勘诸子古籍。作为研究西汉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历来受到学者重视。许维遹先生的《集释》收集了数十种有关的校注材料和
《洛阳伽蓝记》为北魏时流传至今的一部名著,虽然以记洛阳的佛寺为题,可是实际上所着重记述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的故事等等。因此这部书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北魏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建筑和历史的古迹,同时使我们知道了许多的历史事实。作者杨炫之不但熟悉当时的掌故,而且长於著述,敍事简括,文笔隽秀,足与郦道元水经注娩美。周祖谟先生的《洛阳伽蓝记校释》,除校勘和分析正文与子注的工作之外,又做了必要的注释,这样读起来就非常方便,成为现在较为通行的整理本。
《剪灯新话》四卷,古体小说集,凡二十馀篇,明瞿佑撰,开启了后世 剪灯 小说系列,并被各种小说选本收录,影响甚巨。作为明代第一部遭到朝廷禁毁的小说集,《剪灯新话》在国内流传比较少,但流播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区,对亚洲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传播目前一个罕见的个案。《剪灯新话》版本颇为复杂:现存国家图书馆所藏章甫言刊本、日本所藏黄正位刊本为早期刻本;朝鲜所藏《句解》本(底本为瞿佑晚年重校本);董康排印诵芬室刊本。今通行本为周楞伽校注本,主要依据诵芬室本,接近晚年定本,但早期刻本目前尚无整理本。今以章甫言刊本为底本,并将晚年定本异文悉数列出,必要时与唐传奇 源文 比照,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目前能体现创作轨迹的重要文本。
《南唐二主词》约成书于宋代,后世续有辑补,该集历来真伪混杂,词作的文字异同更为纷繁。后经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的次子王仲闻先生搜罗该集众本,参稽多种相关文献,细加比勘,认真考证,对该集作了深入的校订和梳理。又经著名文史学者陈书良等注释、辑评、评析,更增加了对二主词的理解与赏析。书后还附编了散见他书的佚作,历代评语、本事资料及各家序跋和相关考证文章。校订谨严,注释精确,资料详备,辑评丰富,评析到位,为研究南唐二主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
本书收入了《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 〈庄子〉内篇的心学》、《心通道境:心灵的内修与审美空间的外移 〈庄子〉外杂篇的心学》、《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庄子〉抒情传统在后代的回响》等论文,以及《〈庄子〉 心 、 性 、 情 三字出处索引》一个附录,深入解析了庄子人性论中的情性观,描述了哲学史上自然人性论的主线脉络,揭示了庄子在道情、天情的统摄下,关照现实人生的 任其性命之情 与 安其性命之情 的理论走向。
《诗集传》在朱熹著作中的地位接近《四书章句集注》。历代注《诗》的书汗牛充栋,朱熹的这部名著在元明清时期占据着首屈一指的位置。《诗集传》为朱熹一生涵泳所得,融汉学宋学之长,注释有根有据,串讲也在情在理,宁阙疑,不强说,文字复又简洁明了,至今仍是不可多得的读本,足资参考。朱熹生前,《诗集传》即有刻本流传,后不断修改,直到晚年。坊间标点本多为八卷,离朱书原貌已远。本次整理以《四部丛刊三编》影日本静嘉堂文库二十卷本为底本,《三编》抄补的几卷,以宋刻明修本为底本,校以元明清有代表性的几个刻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接近原书的二十卷本。全书简体横排,收入 中华国学文库 。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两京新记》,唐玄宗时史官韦述撰成于开元年间。原书共五卷,内容包括隋唐东西两京长安、洛阳的总述和宫城、禁苑、皇城、长安县、万年县所领诸坊等 。本书在继承魏晋以来城市志书记宫殿、寺院的传统的基础上,*次依照长安整个城市的平面布局状况,系统记录了大量官员和商人等城市居民的住宅及相关史事,向人们展示了一座城市的整体面貌。《两京新记》原书久已亡佚,但至迟在唐末已传入日本,现存卷三残卷为尊经阁藏金泽文库本,后又传回中国。本书曾有曹元忠、日本平冈武夫整理辑本,卷三残卷有日本福山敏男进行全面考订复原。辛德勇先生在前人辑佚的基础上,又增补了若干条新发现的佚文,并依原书卷次分为五卷,名为《两京新记辑校》,力图为隋唐东西两京的研究提供准确的史料。 《大业杂记》,唐初杜宝撰,原书十卷,记录从隋炀帝
.
本书汇集了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从1995年到2011年撰写的十一篇文章,在 道家的社会关怀 和 老庄的人文思想 两个主题下,深入挖掘了道家最独到的哲学精神,阐发了作者对道家人文情怀的诠释。本书文笔优美,见解犀利,是一部体悟老庄的精粹力作。
《文字蒙求》是清人王筠撰写的一本指导儿童识字的教本,从《说文解字》中摘取两千多字,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卷,并列篆文和楷书,依照许慎的解释再加申说。既可以作为指导识字的入门书,又因为其订正《说文》之处颇多,因此对于研读《说文》也有参考作用。 这次整理,一切以方便读者为出发点,字头的小篆用图片形式以存真,其余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并给每个字头加注汉语拼音。一些字头下增加整理者按语,按语内容包括古文字字形及释义等,方便读者理解。书后制作汉语拼音音序和汉字笔画索引。
.
《人物志》是魏晋时期刘邵撰写的一部关于人才品评方面的典籍。该书由三卷十二篇组成,分别为九征*、体别第二、流业第三、材理第四、材能第五、利害第六、接识第七、英雄第八、八观第九、七缪第十、效难第十一、释争第十二,全面论述了各类人才在生理素质、气质性格、政治才能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适合从事的职业,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等方面鉴别人才,并对鉴别中容易出现的失误及原因加以深入探讨,内容非常生动,从中既可以看出古代的人才培养、鉴别和使用理论,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当代人认识自我、了解他人、选择成功之路有借鉴价值。此次译注,对书中疑难字词及专业术语、人物掌故、历史事件等做了全面注释,并对原文做了翻译,生动流畅,适合阅读。
《神仙传》是一部著名的道教经典,记载了古代传说中的神仙故事,体现了早期道教的神仙风气。本次校释,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明代毛晋辑本为底本,参照清代王谟所辑《增订汉魏丛书》本《神仙传》和晋唐宋元众多道典、类书等做了精心的校勘;同时,还广征博采,对重要的词语,尤其是道教养生术语做了注释,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博大精深的道教养生学理论,使我们清晰地看到神仙故事背后所依托的一以贯之的 严谨体系 。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者之一。本人著作不多,由于得到朱熹、张栻等理学家的吹嘘,在后来理学界影响很大。这次整理是以贺瑞麟编辑的《周子全书》为基础,并参校其他各种版本,作了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