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又是优秀文学作品,几千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庄子今注今译》采用王孝鱼点校的郭庆藩《庄子集释》本《庄子》原文作底本,参考了古今中外六十多种种注本或论述,择善而从,对《庄子》各篇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还在每篇之前介绍了本篇大意,特别是指出了源自本篇的成语、习语等。本书是一部经典的《庄子》通俗读本。
本书聚焦的是蜀汉建兴十二年(234)之后的三国。从这一年开始,三国褪去了英雄的光芒,呈现出历史真正的底色。魏、蜀、吴三国经历开国一代的筚路蓝缕后,开始面临着各自的困境:立国的正统性、权力代际的过渡、君主与权臣的龃龉、军事战略的转变、功勋子弟的崛起、边境民族矛盾的激化等。将它们放在三个政权彼此之间的冲突、联盟、制衡的复杂关系中,则又呈现出特别的意义。 从234年至蜀汉灭亡的263年,是蜀汉整整三十年的 后诸葛亮时代 。蜀汉政权作为三国之中最弱小的国家,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新人 与 旧人 的争衡,北伐与自保的论战,以及吴蜀之间微妙的联盟关系,共同构成了观察三国的绝佳视角。蒋琬、费祎、姜维、王平、诸葛瞻、罗宪、陈寿 乃至于后主刘禅,他们在这个时期才真正登场,蜀汉政权在跌宕起伏
李零先生以风趣的语言和独到的眼光,对《论语》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剖析。在作者笔下,孔子有理想而不得实现,颠沛流离,像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对于如何读经典,如何看待经典,作者提供了他的思路,启示人们对《论语》到底在讲什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产生新的思考。
《高中历史史料研读(中国古代史卷)》根据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课程,按专题汇编、解读相关史料。每一篇文章下根据高中历史课本分为若干个小专题,精选若干条经典史料,包括史料原文、出处介绍、内容注释、解析等内容。本书所选史料经典,可信度高,内容丰富且具有针对性。注释简明。作者对史料的解读详细准确,用语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并为次出现在书稿中的典籍进行详细介绍。本书还设计了高考模拟题,练习题设计科学严谨,遵照高考命题原则,以提升高中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高考实战能力。
天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为神秘且神圣的内容,对世俗权力转移与社会生活影响极深。著名学者江晓原教授是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博士,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的创建人,更是当今国际学界中国天学研究的领军者。 本书集作者40余年研究之功,从天学的哲学基础、运作模式,以及天学与政治、星象、历法的关系和中外交流等方向,全方位展示传统天学的内容、意义与社会影响,为读者提供了一本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天学史的学术大众化之作。
中国 这个名词,是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习用的,但是真正问起这个名词的含义,相信很多人都不容易表述清楚。而随着对 中国 这个名词的思考,便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谁是东方?何谓 中华 ? 中国 意识从什么时候凸显? 汉族 与 中国 有什么关系?如何从□□与现实中界定 中国 ?中国会否在亚洲中 消融 著名学者葛兆光以一个身在 中国 的学人,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寻求如何既恪守中国立场,又打破了中国□限,在世界或亚洲的背景中重建有关 中国 的答案。 本书讨论的是学术意义上的□□,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现实。从有关 中国 、 亚洲 或者 世界 的认识的□□资料,包括中国和朝鲜、□□的□□资料中出发,把问题放在思想史脉络或学术史语境中去讨论,而不是从来自西方的 理论预设 下去倒着看□□,或者从现实利害的角度做 提供证
都说巍巍汉唐,汉朝、唐朝的版图究竟有多大?历史上的中国范围如何划定、依据什么标准?七大古都是哪七个,它们凭什么成为首都?黄河以经常泛滥闻名,为什么在东汉至唐朝会有八百年安流?《楚辞》中浪漫的云梦泽到底在哪里?上海又是怎么从一片滩涂变成坚实陆地并逐渐繁盛的? 葛剑雄教授从谭其骧先生的学术成果中,精选出重要且具代表性的篇章,汇为《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其中还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历代政区、两千多年前的马王堆地图等精彩内容,更有谭先生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奠基人、《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对这一学科所做的根本性定位与思考。书前设导言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 ,书后附录 历代疆域政区概述 ,各朝代政区一目了然。全书精心编排,充分体现了严谨性、可读性与实用性。
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讲录,突破文学史叙述的一般格套,既见脉络的系统性,又见细节的丰富性,是很有视觉感的大学课堂实录。纵向从先秦一贯而下直至近现代,横向则以文类从韵文、散文、诗歌到小说,交织成动态发展的包蕴文本、作者、文学事件、文学流变、读者接受等在内的中国文学网络,呈现文脉的演进。 全书融汇历代文人学士与海内外学人的作品、卓识,文学情怀贯穿始终,打破定说,时有创见,提出中国文学史的三个轴心时代的独到之说、注重早期文学脱离音乐之后对文字表现的追求、聚焦近世文学对唐宋文学的承转变创、描绘近代文学转型的多元图景。既有学术上的着意开拓,又具备普及中国传统文学的意义。
《宋论》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代表作。通过对宋代历史整个过程及诸多细节的历史考察,探讨宋王朝怎样由盛而衰而灭亡。作者将整个整个王朝的帝王将相都放到这个问题下面进行审视评鉴,对宋代不少人物的所作所为和历史影响都有独到的见解。本次约请专家对《宋论》全文进行仔细校勘、详细注释、畅达翻译,以便现代读者了解其深刻思想。
《周易》是群经之首,成书几近三千年。读《周易》,必先用经学方法解读其文辞,通晓卦爻辞文句含义及其与卦爻象的内在联系。本书主要通讲《周易》经文的字句文辞,所用方法为以字解经、依传解经、据史解经及用现实解经,义理与象数相互阐发,数理取象尽量得到史事印证,既不虚弄象数,也不空谈玄理。
《周礼》,亦称《周官》、《周官经》、《周官礼》,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的一部经典,我国*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它涉及古代官制、军制、田制、税制、礼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我国秦汉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可谓研究上古文明的百科全书,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徐正英、常佩雨译注的《周礼(上下)(精)》的注释和翻译,力求通俗流畅。经文以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 周礼注疏》为底本,分节参考了杨天宇先生的《周礼译注》,注释借鉴现有研究成果,而又有所辨析,并注意参考考古新材料及出土古文字文献。译文多用直译,并添加必要的字句以使白话译文完整通顺,这些增添的简短字句一般不另设符号标明。但少数篇目如《秋官 司仪》等礼节繁琐,需要依靠后人注解补充大量原文所无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本书以王弼《老子注》本为主校本,以敦煌写本、道观碑本、历代刊本共计33种版本为参校本,根据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篇次,参考今本章次,依次按照帛书甲、帛书乙、王本的顺序分句分段抄录,详细对比和校勘,并对异文进行辩证,对经义进行解释,实现了勘正《老子》今本讹误,澄清其中是非,恢复经文真旨的目的,是一部研究帛书《老子》的扛鼎之作。
田余庆先生自谓其历史研究成果 多属发微初探一类,言人之所未言 。本书所收十九篇文章,正是他在秦汉魏晋史领域索隐探赜的代表作。这些文章见微知著,就秦汉魏晋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引人入胜的考证与辨析,如秦汉之际的楚地反秦事件(《说张楚》)、汉武帝由扩张政策向 守文 政策的转变(《论轮台诏》)、曹魏草创期与其他政治势力的矛盾斗争(《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蜀国政治史(《〈隆中对〉再认识》《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蜀史四题》)以及孙吴政权与江东大族之关系(《孙吴建国的道路》《暨艳案及相关问题》)等,皆为影响深远、备受推重之作。
普鲁士人郭实猎(Karl G tzlaff)是近代中外关系史上的关键人物。他个性倨傲狷急、行事夸张高调。凭借超常的语言天才,他于19世纪30年代初,最先突破清政府海禁,又在之后一直扮演着鸦片商人、英国商务监督、侵华英军及港英政府的翻译、参谋、情报官、殖民官员和传教士等多重角色。他是中国境内第一本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编者,是中国最早的内地传道会 汉会的创始人。他以中、英、德、荷等国语言撰写论文和游记,影响很大。他是后人理解19世纪上半叶中西碰撞过程的关键线索,但他的行为和形象却充满矛盾、迷离难辨。关于他的争论至今未消。 本书从新发现的莱顿大学特藏、圣公会档案、荷兰传道会档案等文献入手,以英、德、荷、汉等多语种文献互勘,力图重新勾勒郭实猎的历史形象,进而揭示他在 开放中国 的过程中所发挥的舆论
武备文化集精神、智慧、技术、财富、审美于一体,是每一个国家、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历史上每个阶段的武备制作水平,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为突出的标记,见证了中国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融合的传奇,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而刀剑作为*普及的军事装备,更是武备文化的重要标志。 本书中,作者根据不同的历史记载,对各时期的代表性刀剑做了细致的描述与讲解,并与出土实物和历代藏品进行反复比对,勾勒了跨越两千余年的中国刀剑的发展脉络,并以丰富精美的图片带您进入博大广阔的中华武库,感受其中的独特魅力。
《呻吟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吕坤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是吕坤积三十年心血所著的语录体、箴言体的小品文集。他在原序中称: 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 故以 呻吟语 命名。全书共分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一共有大约数百则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语录笔记。《呻吟语》是吕坤对宇宙、人性、命运、时事、治道、物理、人情的观察与思考,充满了哲理性,闪烁着智慧之光。它不仅能使人看到明代政治、学术风貌,还可以从中汲取许多有益的经验。如怎样构筑自我,怎样待人,怎样处世,怎样排除烦恼,怎样延长生命,怎样摆脱困境等。此次出版的《呻吟语》是 中华经典全本全注全译 丛书的一种,注释简洁得当,译文准确通俗。
《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次汇集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新版,李零教授对全书有所修订,并撰写了 新版前言 ,说明他研究方术的初衷,讲述对中国早期宗教传统的独特认识。本书新版还特地收入作者在写完二考之后的感想,即演讲稿《绝地天通》。从李零教授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打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情怀。
朱由检仓促之间由藩王变帝王,开启跌宕起伏的悲剧人生。在位十七年,不迩声色,忧 勤惕励,以雷霆手段惩阉党、振朝纲,表现出了韬光养晦的政治智慧和孜孜求治的政治决心。然而,他以重典驭臣下,生性多疑,致内阁如走马;刚愎自用,错杀名将能臣。在农民起义的内忧和清军来犯的外患间左支右绌,安内攘外错失良机。甲申之变,自缢煤山,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身死社稷的君主。随着他中兴之梦的幻灭,明朝灭亡。 樊树志教授在《万历传》之后倾力推出《崇祯传》,将晚明*后十七年的历史变局、明清鼎革之际的政治斗争娓娓道来,令人如临其境,想见其人其事,省思历史与人生。
要想了解中国茶文化,有两部经典不能不读,一是唐代陆羽的《茶经》,一是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陆羽《茶经》分上、中、下三卷,由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和十之图组成,详细介绍了茶的来源、茶具、茶的制造、茶器、煮茶之法、品茶、茶事、茶的产地等诸多方面,是我国*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茶文化的综合性著作。《茶经》使茶的品饮从粗放性走向程序和艺术化,成为茶文化著作的开山之作,陆羽也因此被誉为 茶神 茶仙 。 自唐至清的数百年间,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以及烹煮器具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茶经》中提到的茶具、茶器和品饮方法等已不可行。陆廷灿《续茶经》延续《茶经》体例,通过搜集唐以后茶文化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一部 订定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 (《四库全书总
《资治通鉴》是了解中国历史和历史智慧的重要经典,是历来帝王将相、大臣学者治国、为学的经典。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国刚潜心研读《资治通鉴》数十载,以纵横东西文化的视野广度、贯通古今历史的思维深度,精心选取《资治通鉴》中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二十三个关键点,以现世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精髓,追寻政治得失、王朝兴衰之迹,探究修身齐家、经世治国之道。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从《资治通鉴》文本出发,观照影响家国大政之关键节点,言简意赅地讲述由三家分晋至五代十国终结的中国历史,书中不乏忠于原典的历史场景再现、人物言行钩沉,更有张国刚教授独到深刻而妙趣横生的分析讲论,令一部体量浩繁的古典巨著一变而为精简通达的大众历史读本,堪称当代大家解读历史名著的经典之作。
《江湖丛谈》可谓一本不可多得的奇书。它是我国现存仅有的一部全面介绍江湖行当、行话和内幕的书。作者是已故评书大家连阔如。20世纪30年代,他以云游客的笔名,在北平《时言报》发表长篇连载《江湖丛谈》。1938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共三集。 这本书除了介绍北平天桥、天津三不管等地的变迁以及艺人小传、艺人生活状况外,还以大量的篇幅着重记述和揭露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江湖行当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骗术,劝诫人们不要贪便宜上当受骗。
现如今爱猫人士很多,为了家中可爱的小猫咪没少投入。那么,古代 铲屎官 的日常是什么样子的呢?《中国撸猫简史》从先秦两汉一直梳理到明清,您能深刻感受到,古今猫奴们对于猫咪的喜爱,以及对于养猫的执着,是一样的。书中详细梳理了猫是怎样从野外进入到人类社会,进而成为受人喜爱的宠物的历程,以及猫对民间信仰、中国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您能从中了解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关于猫神、猫妖、猫精怪等扑朔迷离的传说故事;还有现在习以为常的宠物美容,古代也有,当时被称为 改猫犬 ;再比如,逗猫棒,这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创造,唐宋时期就有了,其中有一种高端的被称为 红丝标杖 。《中国撸猫简史》内容趣味十足,作者又有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业背景,这本书可谓是既好玩儿又靠谱。
《后汉书:中华经典普及文库》是由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所记史事,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囊括了东汉一朝195年的历史。《后汉书》撷取众家之长,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东汉一朝的兴亡大势,作为 正史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 四史 。本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为底本,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另外,为了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本书删除了原点校本中的李贤注与刘昭注,并删除了校勘记。同时,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 )、书名下加波浪线( )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可以说,本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便捷的白文普及本。
《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朱熹*重要的代表作品,其主要内容是对儒家典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做的注释。该书自元末至清末,一直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被历代学子视为求学入仕的书,在历史上曾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其政治色彩虽然已经退去,但由于朱熹所注简明扼要,准确易懂,且多引用二程、张载等前贤时彦相关论述,故仍是研读 四书 的书。此次推出的《四书章句集注今译》,是对朱熹所做注释的白话翻译,并对朱注中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在不增加阅读负担基础上,酌情予以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