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许多文人政客都学习《通鉴》,从中得到益处。为了普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通鉴》全书,题名为《资治通鉴(白话本)》。该书为辅助阅读,语译者增加了辅助资料。书前 导读 ,评介《通鉴》;行文中,每卷开头有 大事提要 ,卷后有 点评 ,行文中插入结构段意。此书结构清晰,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准确无误的白话《通鉴》。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著作。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已有多种文白对照本,本书特点是体例创新,有五体说明,单篇题解,篇中有结构段意,使白话本更贴近司马迁的原创,体现了五体结构纪传体的魅力所在,不只是机械的古今语言转换。单就古今之互译,亦当后出者胜。书后五个附录,展现了译者的译文态度与方法,以及译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可扩大读者视野,对阅读全书大有裨益。
钱穆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其所著《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纳,删其琐节。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二十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历史上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根据。本书代表了他对中国通史的研究成果,与其专题史研究相得益彰、相互发明。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钱穆先生所提倡的史心与史识、智慧与功力至互动。
本书反映了黑格尔的主要美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书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首要因素是理性内容。本书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被海德格尔誉为西方历史上关于艺术之本质的*全面的沉思。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是记录中国历代职官制度废置沿革的大型工具书。收录20000多词条,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官制信息的方方面面。通过它们,可以看到历代国家机关的组织管理的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及其整体运行机制。 本书1994年曾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出版后深受各界好评。随着十多年来史学研究特别是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深入和细化,编委们对古代官制的认识也逐渐深化,遂决定对该书进行修订。 此次修订,适度增删:增补了若干必须增补的新条目,删除了部分立目不当的词条,补正了部分条理不够清楚或内容有严重缺陷的词条。
本书是马敬能先生对其在2000年出版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的全新修订版,根据的中国鸟类名录以及分类体系对原书进行了修订。全书收录了1484种鸟类,每种都配以的分布图,并且配有鸣声链接的二维码,读者可以扫描二维码聆听每种鸟类的典型鸣唱或鸣叫,提高鸟类识别的准确率。除此之外,书中还补充了21种在国内分布和可能有记录的鸟种绘图。和版相比,修订版有7位新的鸟类画家加入,重新绘制了约500种鸟类。同时,为了方便读者使用,作者细心地在鸟类绘图部分对识别要点进行了标识,新增了彩图版目录,实用性比之前的版本有了更大的提高。此外,为了增加图书便携性,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其中上册为图版,包括了鸟类绘图、分布图、鸣声二维码、基础体长数据等信息,可满足绝大多数鸟种识别需要,而且仅360页;下册为文字版,包括了对物种特征、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许多文人政客都学习《通鉴》,从中得到益处。为了普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通鉴》全书,采用原文与语译逐段对照的形式,即双页码为《通鉴》原文,单页码为语译。第一册开篇有 导论 ,介绍《资治通鉴》这部千古奇书的总体情况,以及这套编年史书的历史价值,有很强的延伸性阅读价值。第一册设总目,方便读者概览18册全貌。每一册前设有本册目录,方便读者索引。每卷前设大事提要,
该书在陈美林《新批儒林外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初刊,1998年第七次印本)和《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初版,2009年二版)基础上重新校订,以目前可及的早刻本清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本为底本,参校诸本进行覆核。 本书为 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来运用传统的评点形式研究古代小说的首次尝试,由前言、夹批、回评三种形式组合成一套完整的批评体系。前言犹如昔日之 读法 ,以使读者对其人其书有一宏观了解和认识。夹批主要对词、句、段进行批评,间有串评,着重阐发其中隐而不露的讽刺和寓意。回评着重对整部书的主题、回与回的联系与过渡、人物形象的塑造、谋篇布局的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说,兼亦涉及本事勾稽,以史证文,以文引史,文史互补,务求有助于读者深入欣赏和理解,并为研究者提供新的论题、新的视角和
《山海经》是一部囊括万有的宇宙图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堪称一部上古自然知识与文化记忆的宝库。 经文记录的众多山川、方国、丘墟地名,作为先民铭写于大地之上永不磨灭的历史印记,凝聚了极为丰富的上古历史、地理和宗教文化记忆。它们组合为一幅山川与都邑并陈、时间与空间交错的地图,指引着我们穿越时光之门,回到那个众神守护山川、大地与星空交映、华夏与万国杂然并存的历史图景。 借助《山海经》地理空间的重建,让我们重新回到历史曙光初启的 前华夏 世界。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自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以来,历代爱茶的文人墨客,就种茶、采茶、制茶、选茶、煮茶、品茶及茶器、茶道等各个方面撰写了多部茶学著作。作为中国历代典籍精华的荟萃,《四库全书》收录了八部茶学著作: 《茶经》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早、*完整、*全面介绍茶的*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北宋蔡襄的《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有影响的论茶专著,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论述了各种茶器的形态和使用。宋代黄儒的《品茶要录》则论述了茶叶制造过程中应当避免的技术问题和选择地理条件的重要性。宋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详尽记述了建茶沿革和贡茶的种类,且有图可辨,可以清楚地了解当
《辞源》是中国现代史上*部大型语文性工具书,也是商务印书馆的标志性品牌辞书,阅读古籍,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常备。 《辞源》第三版借鉴吸收三十多年来辞书编纂的丰富经验和研究成果,在1979年版的基础上,继承成果与特色,并以现代语言文字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取语料,搜集现代学者关于古籍整理的优秀成果作为修订参考依据,将信息科技与语言研究结合,全面提升《辞源》的学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北京大学何九盈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董琨研究员任修订主编,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修订。全书收字头14210个,复词92646个,插图1000余幅,约1200万字。借助大型语料库,探求字、词的形源、音源、义源、典源和证源,择定字形,完善注音,修订释义,补充书证,力求音义契合
英国和德国的关系无疑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极其重要的大国关系,长期以来一直被学界当作霸权国与兴起国间对抗的经典范例,得到广泛讨论。 《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 1914》是将英德关系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研究的论著,也是保罗 M.肯尼迪的代表作。在书中,这位著名国际史学家解答了英德这两个曾经的 天然盟友 终缘何兵戎相见。他一方面考察了两国在该时期的外交决策,彼此间的海军竞赛、贸易竞争、殖民竞争、意识形态对立,以及 一战 的爆发等问题,另一方面考察了充当外交活动背景的两国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并在英德相对实力的此消彼长和对抗关系的全面展开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凭借系统翔实、颇具洞见的分析,该书为研究两个国家关系的发展史提供了范本式的参考。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重视。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在《悲剧的诞生》中,他是凭借他 内在的经验 理解了 奇异的酒神现象 ,并 把酒神精神转变为一种哲学激情 。 《不合时宜的考察Ⅰ Ⅳ》是尼采早期思想转折的一部作品,显示了成长和成熟时期尼采的基本思想,是对《悲剧的诞生》的延续,同时也预示了其未来哲学思考的新方向。 《1870-1873年巴塞尔遗著》收录了尼采长长短短共十篇文章。这些遗著让我们体会到尼采当时紧张而充满激情的探索,这种探索传达出他的文学抱负和雄心的形成。其中显示出那种年轻的急躁心态,尼采力图以
本书上起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张学良东北易帜,历时五十年,勾画出清末民初军阀纷争的历史画面。 北洋军阀,是指北洋时代拥兵干政的军人,他们多为袁世凯培植的卵翼,以 我北洋团体 、 我北洋派 自称。 北洋军阀既代表袁世凯和他的这股势力,同时也代表了他们统治大半部中国的这一时期。 《北洋军阀史话》(全四卷)是丁中江先生积累多年心血的力作,资料翔实,记述完整,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北洋军阀史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是一部既能增长知识又可阅读欣赏、宛如文学作品的历史读物。 作者以新闻分析手法处理大量历史资料,条理井然,眼光独到,书中附有大量珍贵资料和图片,对填补坊间有关民国初年历史著作的缺失极有助益。
《西方戏剧史》是台湾大学外文系及戏剧系名誉教授胡耀恒尽毕生所学、独自写就的一部鸿篇巨制,全面呈现西方戏剧三千年的演变,从古希腊戏剧的缘起,到当代欧美各国的前卫戏剧,无不论及。本书史料丰富,论述精辟,主要内容以时间为脉络,以地区和国别为分章,由以下三方面循序铺陈: 一、戏剧史。呈现每个时代戏剧的全貌,探讨其中的杰出作家及其代表作,对于许多次要作品也尽量勾勒出轮廓。 二、剧场史。介绍各个时代与戏剧表演有关的场地、设备与人员,并配合适当图片辅助解说。 三、戏剧理论。择要介绍西方从古代至当代的主要戏剧理论,并且针对它们的文化特征做全面探讨与深入分析。 作者以深入浅出的笔法、多闻阙疑的治学态度,写就这部规模庞大、体系完备的巨著,填补了汉语世界同类著作之空白。不论从戏剧文学的角度,还是就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绝笔之作,是作家哲学思考的总结,对现代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西方众多作家都将其奉为圭臬。本书根据一桩误判的真实弑父案创作而成,描写了一场发生在地主老卡拉马佐夫与三个儿子、一个私生子间,因财产和情欲矛盾而酿成的悲剧:老卡拉马佐夫贪财好色,与长子争风吃醋;次子为爱,希望父兄决斗;三子善良,但无力解决矛盾;私生子弑父嫁祸长子,后选择自杀。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人物及其心理深入、彻底的透视与描摹,通过一场错综复杂、震撼人心的家庭、道德和人性悲剧,揭示了俄国社会在资本主义冲击下萌生的种种尖锐矛盾。
纪伯伦是阿拉伯现代文学的巨擘,被尊为旅美文学家们的头号领袖。在文学和绘画上,纪伯伦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文学作品情思浓烈深邃,文采洒脱超绝,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铿锵音乐节奏感,被方家誉为 纪伯伦风格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由于纪伯伦在诗歌、散文、小说的创作上不落窠臼,开创了新一代的文坛新风,被誉为 阿拉伯旅美文学的旗手和灵魂 近十几年来,在中国,纪伯伦的作品成了仅次于《一千零一夜》的第二大阿拉伯文学畅销书。 著名的阿拉伯语翻译家和纪伯伦研究专家李唯中先生翻译的《纪伯伦全集》全新修订增补版,是真正意义上的足本、原貌的全集,是迄今为止收录纪伯伦作品最全的版本。译者为原著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