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定平编著的《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涵盖明末至南明七十余年间中西交往的历史,《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通过对五组矛盾现象的解析,揭示文化交流的实质和特征。它们是,耶稣会内部有关“天”、“上帝”称谓的论争,明朝士大夫中掀起“南京教案”与编纂《崇祯历书》的分野,闽浙中下层士人拥戴或排拒基督教的斗争,基督教不同派别围绕中国礼仪之争,辽东战争期间引进与阻止西洋大炮及炮师的对立。凡此表明,坚持反映文化互补性的和平与平等交往的原则,跟激化文化差异性而导致矛盾冲突的图谋,成为利玛窦时代以后,不同的政治势力和宗教派别斗争的焦点,也是贯穿这一时期基本的历史线索。
开门办报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一份报纸面世,要经历采访、编辑、审核、校对、印刷等多个环节,难免出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错了就改,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气度。古训云,正人先正己。早在2010年初,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就由旗下的《南国早报》编印了内部“警示教材”《我们错了》。 2011年初,为响应全国新闻战线“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坚守媒体公信力,集团在内部版《我们错了》基础上,综合广西日报及其旗下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南国今报在内的虚假、失实、差错新闻案例,加以扩展、整合与精选,编成本书,公开发行。 全书收录各类虚假、失实报道及其他差错90多个案例,每个案例包括稿件差错部分的原文、造成差错的原因、差错引起的后果,并以教训的形式予以分析和点评。
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有思想有作为的仁人志士。为了摆脱中国的噩运,为了自己的幸福,更为了一个美好的中国,他们从不同的途径,不断地探索救国强国之路,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做出了许多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实践。他们的思想与实践,直到现在仍有很好的鉴戒作用。他们的智慧和气节,更是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能为现在相对浮躁的社会提供一些营养一些反思。 本书即选取了21位民国的志士,讲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历程。更侧重于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讲述他们的探索、奋斗经历,并在讲故事的同时,展现其可贵的思想和精神。这21位民国志士分别为蔡元培、宋教仁、蔡锷、廖仲恺、邓演达、杨杏佛、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杜重远、蒋百里、卢作孚、华克之、黄炎培以及救国会七君子。他们有的致力于“道德救国、学术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