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繁衍域外的一大分支,在其1300余年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从依赖到独立的发展历程,产生过数以千计的诗人和数十万首诗篇,成就斐然。作者马歌东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应邀赴日讲学,陕西师大亦地处古都长安,这使得作者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学本位优势及地理优势。《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史料翔实考究,逻辑清晰严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针对日本汉诗研究的著作。
沈定平编著的《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涵盖明末至南明七十余年间中西交往的历史,《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通过对五组矛盾现象的解析,揭示文化交流的实质和特征。它们是,耶稣会内部有关“天”、“上帝”称谓的论争,明朝士大夫中掀起“南京教案”与编纂《崇祯历书》的分野,闽浙中下层士人拥戴或排拒基督教的斗争,基督教不同派别围绕中国礼仪之争,辽东战争期间引进与阻止西洋大炮及炮师的对立。凡此表明,坚持反映文化互补性的和平与平等交往的原则,跟激化文化差异性而导致矛盾冲突的图谋,成为利玛窦时代以后,不同的政治势力和宗教派别斗争的焦点,也是贯穿这一时期基本的历史线索。
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有思想有作为的仁人志士。为了摆脱中国的噩运,为了自己的幸福,更为了一个美好的中国,他们从不同的途径,不断地探索救国强国之路,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做出了许多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实践。他们的思想与实践,直到现在仍有很好的鉴戒作用。他们的智慧和气节,更是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能为现在相对浮躁的社会提供一些营养一些反思。 本书即选取了21位民国的志士,讲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历程。更侧重于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讲述他们的探索、奋斗经历,并在讲故事的同时,展现其可贵的思想和精神。这21位民国志士分别为蔡元培、宋教仁、蔡锷、廖仲恺、邓演达、杨杏佛、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杜重远、蒋百里、卢作孚、华克之、黄炎培以及救国会七君子。他们有的致力于“道德救国、学术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