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沈复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摘取了人生中难忘的时刻缀集而成。它以夫妇二人的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漫游经历,其中涉及古代生活艺术、家庭伦理、经济文化、山水游历等多方面的内容,真实而丰富地展示了当时普通人的人生际遇与生活环境,被人们称为晚清 小《红楼梦》 。 《围炉夜话》是清代王永彬撰写的格言类文集,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中国人处世三大奇书。全书共221则,从读书、修身、教子、养德、交友、处事、治家等多个方面,畅谈古人 立德、立身、立言 的智慧,篇幅短小,意味隽永。作者创设了一个冬夜拥着火炉,与家人闲坐畅聊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给人以润物无声之感。本书在内容上对生僻字及疑难字进行注音释义,每一则格言都配有精心挑选的插图,力求为读
阅读我国古代散文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他对《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等历史散文的挚爱已经不是秘密,其他散文,诸如议论、抒情、写景、状物、书信、序跋,乃至宗教经典,也无不饱览,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乃至科技、宗教各个方面。现在,,我们把在他的文章、诗词、讲话、批示等中提及的、称引的和化用过的古代散文作品汇成一秩,并加以简要注释和说明,这对于了解的文化性格和情感世界、对于了解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都是有意义的。作为一位伟大革命的,他的阅读活动,有同于常人的地方,也有他的特殊之处。这些阅读活动,总是同他的政治生活、军事生涯乃至经济活动,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都发生着或明或隐、或紧密或间接的联系。
本书收录日本中国学家兴膳宏教授的十八篇论文,涉及从潘岳、郭璞、庾信到卢照邻、皎然,以至欧阳修等的中古时代的文人学者,也涉及《真诰》、《文选》、《诗品》、《金楼子》、《翰林学士集》、《隋书·经籍志》、《文镜秘府论》等重要的中古时代典籍,还有一部分是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论述。这些论文,特别是其中有关文学与宗教的论文,一方面可以说代表了最近几十年来日本中国学界在中国中古文学史和文化思想史研究上的一点进展、一种方向,另一方面也恰好弥补了国内学术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某不足。
《玉堂闲话评注》一书,对亡失于宋元之间的五代作家王仁裕的笔记轶事小说集《玉堂闲话》做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解读。、《玉堂闲话评注》对散见于《太平广记》、《类说》、《绀珠集》、《说郛》、《资治通鉴考异》、《竹庄诗话》、《锦绣万花谷》、《岁时广记》、《永乐大典》、《唐诗纪事》、《能改斋漫录》等古籍中的《玉堂闲话》篇什,进行了细致地辑佚、校订和整理,同时还吸收了近年关于《玉堂闲话》研究的成果,形成了一个目前最为完整的《玉堂闲话》辑本,使长期佚失的《玉堂闲话》得以重现原貌,填补了我国古代笔记轶事小说集和杂史研究的一项空白。第二、《玉堂闲话评注》对从古籍中辑出的186篇(条)故事,进行了全面的注疏、解释,拓展了《玉堂闲话》辑本的文本内涵和意义能指,使读者能更为深入地了解原作所涉及的晚唐五代社
《沈文肃公牍》十六卷收集了沈葆楨在巡台和督江时与李鸿章、左宗棠以及闽浙、两江、湖广的督抚司道和师友的往来函件。至六卷表述作者巡台的积极奋战以及日本退兵后的善后工作和整治台湾的各项措施。第七至十六卷则是作者督江的政事活动。诸如赈災荒、修河堤、通海运、理监引、减税则、除罂粟、清积案、增书院、裁兵留勇以及裁厘改税等,集中了作者从1874提到1879年治理江南民政、军政、财政、经贸、文化以及涉外等领域的主张和措施。是研究中国近代史颇具有价值的资料。本书收集沈葆桢各种公函一千余件,内容有关政事与吏治,其中多涉及台湾之管辖、防务和经济开发。
本书在选目上基本做到以序跋为主,以短篇为主,以唐宋作家为主,以思想性、艺术性并重的作品为主。在文言文的翻译上,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信、雅、达三者的统一,并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在注释上,力求简明扼要,详略得当,文物典故,搞清出处。在评论上,力求突出重点,评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