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围绕“语言”和“存在”两个层面展开讨论。书中,著者将“语言”和“存在”这两个不可分隔、相互依存的范畴称为新诗之“根”,并以之作为透视新诗诸种问题的切入点:在分析新诗语言时隐含对现代人生存状况、文化处境的关切,在探讨新诗的存在主题时多从语言层面入手。这样的思路集中体现在前二辑论文中,分别着眼于新诗语言及相关问题的总体论述,和诗人个体、诗歌文本的具体剖析。
《红楼求真录》着重研讨有关《红楼梦》文本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如何研判二十世纪发现的各种《红楼梦》抄本的真伪,如何确定曹雪芹的原文以及如何理解脂砚斋的批语等。作者通过严密的分析论证,对当前红学中的许多争论和疑难问题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全书熔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炉,学风严谨,考订精审,文笔凝练。
《新诗评论(2012年第1辑)(总第15辑)》的主要内容包括问题与事件:诗歌与公众世界,诗歌与伦理的诠释性关系、我的低级政治辩论、2011年内地中国诗界回顾,孙玉石研究专辑,新诗史研究,诗人研究、翻译与接受等等。
“瓜饭楼手批《石头记》”系列是冯其庸先生在甲戌、己卯和庚辰等三种《石头记》的乾隆抄本影印本上的手批本,批语系作者亲自以朱、蓝双色用毛笔行书书写。批语重点是在揭示此三种抄本的特色,如甲戌本存在的问题疑点和它的珍贵之处,如己卯、庚辰两本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前未被发现者,作者一一批出,以利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冯其庸先生是书法大家,师法二王又自出机杼,独到的评批配以精美的书法,使读者在领略三种抄本《石头记》原本真貌的同时,又得以欣赏作者法书之精彩,可谓相得益彰,数美并兼。
《红楼梦》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它把生活写得逼真而有味道。它的结构分四个部分,各有重点,又和全书的主要线索主要人物联系在一起。《红楼梦》里面大事件和大波澜都描写得非常出色,故事在进行,人物性格在显现,洋溢着生活的兴味,揭露了生活的秘密。《红楼梦》塑造了不少不朽的典型。它既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同时又集中地着重地描写了他们性格上的突出的特点。为了使人物的性格鲜明起来。《红楼梦》还常采取这样的写法:即把关系很亲近的人总是写得个性差异很大。它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继承发展了前代小说的传统。《红楼梦》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它“放射着强烈的诗和理想的光辉”,更加值得我们重视。
本书由专论和图版两部分组成。 专论部分分别由顾景舟、李昌鸿和徐秀棠分别撰写,介绍了紫砂陶史、生产工艺和阳羡茶事,其中选用六十余幅图片作为插图以使作者更形象地理解宜兴紫砂。 图版部分介绍宜兴紫砂精品五百一十一件(套),分历史、现代两大部分,按制作年代先后排列。历史部分以一九四九年为界限,展示了明、清、民国五十八位名家的一百六十七件精品;现代部分以不错工艺师的作品为主,展示了九十一位名家的三百四十件(套)精品。 本书非精不取,对真品、仿品也作了鉴定区别。凡鉴定为真品者,均标明制作者姓名;凡不能确认或经鉴定为仿品者,只照录铭款。 为了便于读者鉴别、欣赏,重点作品都有鉴赏评论。这些文字,除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黎淑仪女士撰稿之外,均出自主编者手笔。
《汤显祖与“临川四梦”》一稿,为2010年上海“汤显祖与‘临川四梦’”国际研讨会的论文集。论文涵盖了汤显祖和“临川四梦”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既有对文本的解读和考证,也有关于舞台演出的研究,并有韩国等国外汉学家的相关论文,内容丰富。包括一、《牡丹亭》研究,二、从《紫箫记》到《南柯记》,三、临川四梦的影响,四、临川四梦的场上演出,五、汤显祖综论,六、交流与比较共六方面内容。其中,有新意者,如姚旭峰之《传奇世界的精神专向与理想重构》、赵山林的《试论汤显祖的〈花间集〉评点》、邹元江《作为审美思维限制的戏曲艺术的间离》等。
这部精致的小书,将您带入古典而绝美的诗词意象,在茶香酒韵琴音花影中,让您领略诗词之美,体悟诗意生活的娴雅和悠然。这不单是部解读诗词的书,更是部感悟人生,修炼心性,将生活诗化的书。
《明清传奇鉴赏辞典》是中国文鉴赏辞典新一版系列之一。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主要指两种文学样式,一是唐宋的文言小说;一是明清戏曲剧作,一般与元杂剧并称双璧。《辞典》收录明清传奇戏剧168种281出。附有古典戏曲专家学者的鉴赏评论,帮助文学爱好者一窥古典戏曲佳作的堂奥。展现中国古代传奇剧作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发扬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