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国家地理著名摄影师史蒂夫?麦柯里照片背后的故事,麦柯里在世界各地拍摄了大量广为人知的人文、纪实作品,书中讲述了他是如何寻找拍摄题材、如何拍摄和展开,进而完成一系列经典作品的。书中展示了麦柯里个人保留的资料,包含了他所拍摄的14组专题图片故事,内容覆盖他职业生涯中在世界各地的创作。其拍摄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本书中首次结集披露。
《纪实摄影》是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的教学用书,是作者二十多年纪实摄影创作实践,以及在高校及社会各界教学的经验总结。 本书的章节是按照拍摄工作的顺序,从前期到后期、从技术控制到造型处理、从拍摄单幅到组照专题设置的。各章节后面的课程作业,是经过长期教学对学生拍摄结果进行的提炼总结,希望能对摄影学习者提供有效训练。本教程既可以带领一位初学者拿起相机,走入广阔、缤纷的社会,有条不紊地观察,一步步有效运用相机记录、呈现;也可以陪伴一位有经验的摄影师,深度认识纪实摄影的文化,促进对自己纪实摄影实践的反思。
美国FSA(农业安全局)纪实摄影是美国摄影史,乃至世界摄影史上规模的摄影项目,也是在大萧条背景下因其政府主导组织性质而充满复杂语义性的一场摄影实践。《大萧条的面孔:美国FSA纪实摄影研究》试图在全面阐述FSA纪实摄影运动创立缘起、组织架构、拍摄宗旨和摄影主题的基础上,旨在从FSA纪实摄影所处的大萧条时期与罗斯福新政的外部生产环境切入,一方面以边缘群体、种族主义和女性主义为主要维度充分揭示FSA纪实摄影内部存在的部分 现实伪化 ,另一方面以FSA纪实摄影的视觉生产和图像传播,力求挖掘FSA纪实摄影建构其宣传意图的路径和程序,进而钩索图像背后深层的政治意涵。这是对于惯常被给予正面评价的FSA纪实摄影实践予以祛魅的一次研究挑战,也是重识FSA纪实摄影的一场学术尝试。
《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以口述这一独特的方式辑录了为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的18位已故战地摄影师,包括他们的生平介绍,亲朋好友的动情回忆、拍摄的代表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评价。内容生动、文字详实,照片弥足珍贵,有较高的史料与收藏价值。
本书是Luna沉淀4年后的摄影作品集,作者以女性摄影师细腻的心思和视角,将拍摄的心得与感悟娓娓道来。书中模特的精彩演绎与Luna的拍摄技术相得益彰,影像中的光影和静默展现了女性细腻又富有个性与力量的美,而书中穿插的随笔文字真挚动人,引人深思。本书兼具欣赏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在欣赏作品之余,读者还能学到唯美人像的拍摄技法,对于本书的创作过程也会有 加深入的理解。本书文笔细腻,配图精致,适合人像摄影爱好者,以及想要精进人像拍摄技法的摄影者参考阅读。
本书由新华社高级记者、资深媒体人刘卫兵历时近两年撰写完成。书中浓缩了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30多年的新闻采访和摄影经验,通过大量案例讲述各种摄影实战中技术技巧的运用,以及纪实新闻摄影对促进时代变革发展的思考。本书以摄影记者多年的摄影经历为主线,以摄影的变化和社会变迁为背景。既是一本讲述摄影采访实战和技术技巧的摄影书,又是一部记录改革开放发展的史料性图文著作。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带领学生完成的《中国纪实摄影家成长实录》的上卷,书中汇集了陈海汶、邓维、贺延光、黑明、姜健、李舸、李前光、刘香成、刘英毅、王福春、王文澜、王瑶、王玉文、王悦、徐勇、雍和、于德水、张国田、张桐胜、朱宪民等国中新闻纪实摄影领域的名家老手,通过访谈和讲评的形式,将他们的成长经历、机遇把握、摄影理念等作为典范,鼓励广大热爱摄影的青年学子立志摄影事业,全力充实自己,勤于思考,审慎选择,勇于行动。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记录了周馥的三次青岛之行,讲述了一个显赫世家在大时代里的遭际,收录了三十年前的深圳老街的照片,以及法国外交官夫人伊莲娜·贺伯诺拍摄的近代中国。
《地球之美:阿特 沃尔夫40 年摄影经典》是世界知名生态摄影师阿特 沃尔夫迄今为止较为全面的一部摄影作品集,也是其毕生摄影成果的展示。他走遍全球,用相机和镜头聚焦地球上的美丽风景、野生动物和各民族文化,反映了自然的丰富多样和人类的本真。他尽其所能地赞美我们的星球,以诠释世界生态系统的变迁和地理区域、文化的传承。他还用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编排方式以及感人至深的图片背后故事,展示了他对地球无尽的好奇,揭示了生命之间的微妙联系。另外,他与韦德 戴维斯共同呼吁,一定要保护我们这颗脆弱星球的珍贵的生态及文化资源。
本书是作者高屯子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拍摄、书写的一部立体影像史诗,用温和、冷静的静态影像、质朴的文字和宁静优美的动态画面,详细记录了羌族人经历自然灾难之后的迁徙和改变。很难想象在这个浮华、躁动的世界上,有一个人、一个团队用这么长的时间,内心怀着对人的关怀和对自然的敬畏,走遍岷江上游、湔江上游几乎所有高山深谷中的羌人村寨,完成一部将文字、图片、影像融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书写、表现一个古老民族的命运衍进、生活变迁、文化传承和在现代社会面前对传统的守望与失守 更难得的是展现了一个重大自然灾害对于这个民族民运的转折。 高屯子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直接渗入到羌族人的生活之中,他不是一个 他者 ,而是自己人,他所拍摄的羌族人群就是自己家乡的亲朋好友。看着这些充满故事和质感的影像,我们仿佛就
摄影金奖之路 系列图书是作者多年来参加摄影创作与培训工作的总结,本书是其中的纪实人文摄影篇。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纪实人文摄影题材的前期拍摄与后期处理技法,主要介绍了纪实人文金奖作品分析、正确认识纪实人文摄影、怎样拍纪实人文题材、纪实人文摄影后期揭秘、民俗与节日金奖作品分析、民俗与节日题材的拍摄技法、组照的拍摄与编辑、民俗与节日题材后期处理的技法等内容。作者希望通过本书,把自己这几十年来所积累的纪实人文拍摄技巧和后期修图理念传授给各位读者,从而帮助各位读者开阔摄影创作的思路、提高摄影的技艺、提升后期修图的水平。 本书采用理论结合案例实战的方式进行讲解,适合各层次的摄影爱好者、后期修图师等参考学习。
1986年,摄影家张照堂在完成 百年台湾摄影史料 的整理工作之后,为专栏写作而展开三年台湾前辈摄影家的寻访之旅。在旅程中,他一一遇到活跃于40年代的邓南光、张才、李钓纶、林寿镒;50年代的黄则修、林权助、陈耿彬、廖心铭;60年代的郑桑溪、刘安明、林庆云、徐清波、谢震隆、陈石岸、黄伯骥、黄士规、蔡高明、许渊富、陈彦堂、翁庭华、黄季瀛、许苍泽、林彰三、施纯夫、周鑫泉、李悌钦 33位摄影前行者,400多张照片,创作年代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几乎涵盖台湾写实摄影从萌芽到茁壮的60个年头。他们优秀的作品足以显现台湾摄影的成长轨迹,适切地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创作资产与时代见证。他们之中,有些人的影像创作在当时甚至未被探讨,也有部分摄影家的影像作品因保存不当而佚失。即使如此,在张照堂的寻访与爬梳下,仍清晰地呈现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这是世界上一群特立独行的人,他们有着敏感的视觉、睿智的头脑、勇敢的精神、执着的毅力、真实的人性……他们持续着图片王国的神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展示了民国摄影师嘉华露的其人其作,收录了德国人拍摄的胶济铁路照片,讲述了马海德与马家窑院的故事,以及1937年北平学生的一次清明大旅行。
北京 摄影周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 图片中心、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共同承办的大型摄影艺术交流活动,也是由北京市政府 的摄影类 文化艺术活动,北京 摄影周是北京摄影界一年一度的盛事。 以“影像:时代与方位”为主题的2018年北京 摄影周的 大型摄影展览——《中国当代纪实摄影家作品展》由知名策展人李树峰、金宁、周邓燕、杨梦娇联合策划,作为此展览的同主题书籍,本书精选了摄影展的39位摄影家的摄影作品。他们从各自的方位出发,通过镜头记录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的不同的侧面和阶段特征,反映时代精神和摄影方位与摄影的关系,蕴含着实事求是、直面现实、勇于进取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摄影家们对改革开放40年的阶段性记录与探索。 本书不仅汇集了这39位摄影家的 作品,录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一在《论摄影》一书中说:照片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它总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你能不断地发现问题,你就会不断地按快门,把你的思考和疑问传达出来。真实性是杨飞拍摄107国道的主旨。作为一个纪实摄影者,他希望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当地的真实状况,让读者做一个舒舒服服的神游者(mind traveler),坐在沙发上就能领略异地生活,并有所回味和思考。
故宫画册欣赏 + 散文随笔以专业摄影师的视角,带读者领略平时可以到达,却容易被忽视的故宫景色。
在人们对奥巴马这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美国国家领袖高度关注的时代,《总统的摄影师——椭圆形办公室的五十年》通过向人们展示白宫政客和记录他们每日生活的摄影师的生动肖像,让普通民众有机会对国家首脑的生活先睹为快。书中照片均由白宫摄影师拍摄,从早的位在任总统照片(波尔克,1846)到1963年位总统摄影师正式出现后拍摄的大量或庄严或亲密的照片,再到对巴拉克·奥巴马前所未有的详细报道,这些照片带领着读者一起经历美国总统的历史。在这些富有表现力的特写镜头以及总统毫无防备时被拍下的喜悦、混乱和沉思的瞬间里,我们看到了正在吃家庭早餐的总统,也看到了与外国首脑进行紧张会面的总统,从非正式的到高端庄重的场合,应有尽有。
在本书中,专业摄影师和畅销书作者斯科特·凯尔比将教你如何拍摄并利用后期处理软件修饰出令人惊艳的自然光人像照片。从随身携带的镜头的选择、捕捉不同类型的自然光时相机的设置、古典绘画大师的用光技巧、让光线 柔 美的技巧、实用的摆姿及构图技巧,到典型的后期修饰技法等,斯科特会教你如何分析照片,如何设计拍摄思路,还提供了如何运用并调整光线以创作出人像摄影佳作的技巧和建议。 本书知识系统、全面,文字通俗易懂,适合广大摄影爱好者,尤其是那些钟爱拍摄自然光人像的摄影师参考阅读,可以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本书为知名摄影师、策展人傅拥军的策展项目“七条小巷”成果的 书面呈现,也是一本展览艺术作品集。七条小巷分布于浙江丽水老城区,是当下新中国老城区现状的一个样本。2017年以来,作为“七条小巷”在地艺术项目策展人,傅拥军带领团队深入社区进行田野调查,与居民充分互动,指导居民自主拍摄照片和纪实短片,制作家庭手工书;鼓励小巷居民参与创作《小巷画报》、《小巷诗集》以及小巷纪录片,并在小巷展出和上映;还开启了“影像教育计划”“真吾照相馆复兴计划”等,帮助小巷恢复昔日活力…… 终呈现了一场专属于七条小巷的艺术展览,并在日渐疏离的小巷生命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本书真实记录了这一过程,并结合摄影作品和口述实录,讲述小巷人物的平凡故事,还原老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意在留下一份既有文献价值又有人文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