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作为享誉全世界的艺术瑰宝,是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依据,然而当我们面对网络上海量的图像和文字资料,却发现尽是看不懂的满天神佛和残缺磨灭的壁画人物。那这些壁画曾经是什么样子?于是壁画的临摹成为延续敦煌壁画生命的方式,成为一项代代传承的事业,这些作品使得壁画具备完整性和历史沧桑的美感。 本书以敦煌的历史背景和故事为主线,通过艺术家们的临摹作品,梳理壁画背后的故事,以壁画作品为主,文字为辅的形式将画册与科普相结合,展现一个全貌的敦煌。这样的方式既有助于加强当代人对敦煌的理解,也可以赋予敦煌壁画全新的生命力。 莫高窟第254窟《舍身饲虎图》、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本生图》、莫高窟220窟《观无量寿经变》、榆林窟第2窟《水月观音》、莫高窟第3窟《千手观音》以及各个时期的飞天、藻井、
《李斯特钢琴技巧练习》主要内容包括:手指的独立性和力量练习,和弦练习;大、小调音阶预备练习;三、六度音阶,换手音阶;半音阶及其练习,反向音阶、分解八度;八度音阶;和弦练习;三、四、六和八度的颤音练习等等。
本书是摄影家海波抢先发售出版的个人作品集,收录了其较有影响力的多幅作品,包括拍卖价格超过18万元人民币的作品《黄昏》。海波也在书中对自己的作品及创作理念进行了解读,以飨读者。
罗伯特·卡帕(1913-1954 ),20 世纪最的摄影师,马格南图片社的创始人,有着艺术家眼光的记者。他一生拍摄的7 万多张底片,构成了对1932-1954 年,22 年峥嵘岁月无与伦比的影像记录,见证了上个世纪一些灾难性和戏剧性的事件。本书是涵盖罗伯特·卡帕已发表照片的收藏:经过卡帕的弟弟、《生活》杂志摄影师康奈尔·卡帕和文化历史学家理查德·惠兰对罗伯特·卡帕所有照片小样巨细无遗的重新查阅,精选出933 张照片,成就了这部大师作品典藏。书中内容包括饱经战乱的西班牙,盟军在奥马哈海滩登陆,奋起抗战的中国军民,对毕加索和其他艺术家、电影明星的图片报道,以及罗伯特·卡帕离世前一刻在越南战争中拍摄的珍贵照片。所选照片按年代顺序编排,并附上评论和考证性说明,是对他一生中最精彩作品的深度探究。
本书以作者的艺术论文为原型,结合作者收藏的大量一手照相馆老照片资料(大多数为首次面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中国的照相馆布景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与展示。照相馆做为国人初接触摄影的场所,长久以来没有得到学术界的系统研究与梳理,作者关注照相馆的相关研究已有八年,研究的过程中收集了几万张照相馆老照片实物一手资料,结合作者的独特研究视角。本书为照相馆的相关研究填补了重大空白。
《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师》丛书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近年来难得推出的一套阵容齐整的摄影作品集,展示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签约摄影师的技艺、风格与视界。能将这么多摄影大师汇集成一套书,这还是次。这套书将告诉你,美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具有哪些特质,他们商标式的独特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们如何将眼光、正直和激情结合在一起,拍出的作品。 本丛书展现了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是如何讲故事的,书中的每张照片都有文字讲解,告诉你如何捕捉到层次丰富的影像,呈现深刻与丰富的意蕴。同时,摄影大师还会告诉你,如何在作品的艺术化与传达性之间做到平衡。美国国家地理的影像风格力求简明易懂,因为它的核心使命是激发读者去了解世界。因此,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知道如何在视角、用光和构图等方面进行创新,但他们从来不会使沟通
相机捕捉的一瞬间,竟有如此丰富、生动的细节,《惊世佳作:美国国家地理学会125年摄影精华》以令人惊叹的绝美照片展现了摄影的非凡力量,见证、揭示、赞美和改变了我们观看这个世界的方式。
关于西湖,记忆弥漫,在某些方面,时间越久,意味着某个空间储藏着越多的回忆。作者邵大浪用20余年的时间来表现西湖的表情,进而更深入地延伸出西湖的心灵视像,诠释了他对西湖执有的一种近乎魔怔的摄影式观看和独特情绪。《一个人的西湖》是最合适的呈现方式,因为西湖与黑白摄影,都需要拍摄者和观看者以自己的体验来阐释。
摄影家张望从事佛门摄影十五年来的首次结集,汇集了他在联合国举办摄影展览、中国摄影金像奖、国际"奥赛"中国组冠军等展览和比赛中的获奖作品,以及佛门信众在日常之中参佛、礼佛的记录性摄影佳作,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他这些年的佛教摄影历程。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认为"张望的镜头中,佛教清、净的禅境在光影里表现得自然而熨帖,呈现得澄澈而通透。"沩仰宗第十代传人、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济群法师说"张望作品虚实有度,擅长实用光影、云雾、水月来经营画面……这种表现形式,契合佛法对世界的解读。"
候登科,一个在当代中国摄影史上无法绕开的名字。他的影像、经历和思考代表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有良知的中国摄影家的影像、经历和思考。作为中国摄影史上的摄影家,他的思想与行为常常在摄影界内外引起震动。侯登科用平朴踏实的影像,追踪着生活在自己周围的劳动者的生存和命运,为历史留下了20世纪最后20年即将消逝的农村生活影像。 摄影成了候登科见证自己存在、了解和思考社会的方式,他持续拍摄西北地区候鸟一般的麦客,自己也像候鸟一样永远追逐着炙热的阳光。2003年他因病逝世,离我们而去。 在候登科逝世5周年之际,此书是我们为他献上的一份纪念。
就艺术创作的主客观关系来说,袁廉民的培养“三种能力”,意味着要求自己发挥创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何获得认识和反映生活的能力,需要保持旺盛的情感,把自然界的美掌握在手里,体现在作品里。重视实践并且尊重客观对象的袁廉民,我相信他不会赞成艺术除“自我表现”之外别无他物,但是他的作品分明非常注重主观精神的体现。他的一篇论文的题目便是:“情满黄山,意溢云海”的激情,调动了创作所必须的各种因素,摄出合乎理想的佳作。拍摄照片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点,同照片只能纪录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局限性不相抵触。从一方面来说,照片不能摄入镜头面对的实景以外的东西,摄影家没有权力像画家那样将客观景物进行取舍、综合,照片的纪实性虽说是长处也反映了局限性。(由这一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原满族镶蓝旗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清咸丰帝奕詝登基后,于咸丰元年(1851年)二月次挑选八旗秀女,叶赫那拉氏中选,时年16岁,次年五月进宫,事咸丰帝,为兰贵人,住储秀宫,咸丰四年(1854年)封懿嫔;六年三月生载淳,晋懿妃;翌年春又晋封懿贵妃。咸丰帝死后,载淳继位,懿贵妃被尊为皇太后,诏旨称圣母皇太后,旗籍亦抬入上三旗的镶黄旗。同治元年四月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以后又累上徽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帝死后,慈禧决定立溥仪为嗣皇帝,她自己被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即死于中海仪鸾殿,终年74岁。在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慈禧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统治中国几达半个世纪之久,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显赫一时、影响至深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
《苏州河》是陆元敏1990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书中大部分的照片是在1991至1993年间问世的。陆元敏的照片决意对苏州河做出重述,朴素的影像里,苏州河重新成为安放一切的中心,重新庄严、雄辩、令人敬畏。一般的照片是“拍摄”出来的,他的照片是“流淌”出来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区别。人不是与他的世界对抗或从他的世界出走,从根本上看,人是在承受、分担和体现世界的命运,人物带着他的整个世界行动和生死。摄影家的情感与慈悲,他的宏大与郑重其事,他对时间和命运的领会一概由此发端。这是中国摄影久被遗忘的根本精神,而这个人的照片让我们重新记起那长河落日的气象。
本书是一部来自国际空间站、由俄罗斯英雄宇航员拍摄的独特的地球特色摄影集。从太空中欣赏我们称之为“家”的蓝色星球真的非常惊艳,在太空中没有什么可以与它的外表相比。沙漠、城市、山脉、火山、河流、海岸和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