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为了表达感谢,希望它可以振奋心灵,即便是在至暗时刻。每一个日子也都如此宝贵,因为我们还在呼吸,依然能被洒向高耸的树枝、清晨的工作台或是心爱诗人墓碑的阳光所感动。 1994年,丈夫去世后,宝丽来Land 250胶片相机帮助帕蒂 史密斯度过了无法写作的艰难时光;2010年,她获得了第一部手机,在朋友的启发下开始用手机进行艺术创作;2018年,她开通了社交媒体账户,持续发信,以影像与文字同当下时代建立联系。2022年,在隔离之中,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从社交媒体获得灵感创作了这部影像日记,记录下一年366天的珍贵时刻。 在《从昨日醒来》中,身为音乐人与作家的帕蒂 史密斯,融合古老与现代的记录方式,以简短克制的文字和相互关联的影像,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让过去与当下在纸上显影:手边的咖啡与墨镜、书桌上的琐碎之
本书为著名摄影艺术家卡尔 布洛斯菲尔德的植物摄影作品集,由卡尔 布洛斯菲尔德档案馆(Karl Blossfeldt Archive)的收藏家和创始人安 维尔德和于尔根 维尔德(Ann and J rgen Wilde)编辑并整理,收录了布洛斯菲尔德的70幅经典植物肖像作品,并由德国植物学家汉斯约尔格 屈斯特撰写植物学注解。 卡尔 布洛斯菲尔德以客观手法对植物的根、茎、叶、花、果进行拍摄,既精准地展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丰富的细节,也将那些平凡的植物抽象为艺术的形态,以金属般的雕塑结构融合超现实理念开创了现代艺术和摄影的新形式,是自然与艺术结合的典范。 植物学家汉斯约尔格 屈斯特撰写的植物学注解简洁生动,将布洛斯菲尔德的拍摄手法、物种的辨识特征及自然历史与欧洲的景观历史串联起来,让读者不仅了解到植物学知识,也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永恒的时光之旅》收录星野道夫未公开摄影作品及西伯利亚绝笔日记 ,是对星野道夫史诗般摄影生涯的回顾和致敬。 星野道夫用镜头扑捉自然的至美和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用最纯粹的热爱记录极地的风景、动物和人,他的文字也如他的影像一样质朴温暖,每一次旅程都是触动人心的 心灵之旅 。 星野道夫曾说: 当人生将走至终点,我希望我的生命能结束在阿拉斯加。 他将人生中最青春的岁月献给了这片极北之地,而这里也成为他最后的安眠之所。他用镜头为我们留下那些珍贵的即将消逝的生命和风景,也书写了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
在近万张底片堆起的记忆库中, 寻找一条关于时代与青春的故事线索, 追溯一些作品的产生和它诞生的过程, 那里面有创作者的想法, 也留下大批年轻人所走过的痕迹。2 0 世纪9 0 年代, 是一段摇滚的岁月, 尽管很少人讲得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它不是庞大无形的思想或主义, 也不是某个触目惊心的事件; 它像是一种充满对抗和色彩的涌动, 一种关乎社会现实和内心剧变的企图, 其中夹杂着新的认知和实践, 也杂糅着宣泄甚至黑暗, 以及对自我的认知。从那个昨日世界走到今天的我们, 或许透过重重叠叠的影像, 可以再认识世界一次, 再认识自己一次。 老狼、李亚鹏、黄觉、叶蓓、路路、陈辉、邓讴歌、高旗、郑钧、史雷、张杨、张楚、周宁等口述,高原采访、摄影并撰写文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摄影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爆炸式的关注。作为这一浪潮的阶段性成果,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于1974年举行 新日本摄影 展,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于1979年举行 日本:自画像 。从土门拳、植田正治、细江英公等前辈,到彼时堪称新一代的森山大道、荒木经惟、深濑昌久都成为世*级的创作者。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这股属于东方同时也属于现代的浪潮,仍影响着摄影这门艺术的美学探索。2010年,权威杂志《英国摄影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举办 过去二十五年摄影集 评选,深濑昌久的《鸦》力压各路名作获得。 本书为深濑昌久贴身助手、摄影家濑户正人撰写的追忆散文。出生于北海道一家照相馆的深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举办个展,先后出版了《游戏》《洋子》《父亲的记忆》《家族》等摄影集,不断探索 私摄影 的边界。1992年的
本书包含153张照片,是对1940年代到1980年代伊斯坦布尔日常生活的生动记录。透过 伊斯坦布尔之眼 阿拉 古勒精确的镜头,这个城市的忧郁之美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发生震荡。作为欧洲和亚洲的交汇之处,伊斯坦布尔的性格和它的历史一样层次丰富,而古勒的照片就传达了这一切。 在这些无与伦比的黑白照片之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 帕慕克撰写的详细而深情的序言。这位作家和摄影师古勒一样,都生于伊斯坦布尔,他们年轻时都曾渴望成为画家。二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描绘了他们的故乡,通过图像和文字,捕捉了伊斯坦布尔的灵魂。
观看之道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观看之道》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观看之道》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幸运者 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 一位英国乡村医生的行医记录和社会观察 每周五六次亲自面对、试图理解并希望治愈他人的极度痛苦,是什么感觉? 约翰 萨塞尔医生在英格兰乡村行医25余年
本书针对目前无人机使用者在学习及应用过程中所关心的问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多方位讲解了无人机的使用入门、操作技巧、安全监管、飞行须知、规范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航拍无人机、无人机的选购、拍摄参数及功能的介绍、航拍构图、景别运用、运镜手法及表达含义、航拍实战分析、常用航拍剪辑思路和技法、常用航拍调色流程及技法等。 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无人机用户、航拍爱好者、影视及新闻行业的航拍工作者等阅读学习,同时也可用作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
这是著名摄影师严明的首作彩色摄影集,是一部深邃而神秘的迷人作品。 严明的创作历时四年,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但时空的元素在此隐而不现,指向情绪和视觉的深处。 在严明的视角下,彩色摄影不再是现实的复制,而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表达,通过色块、光影和氛围,展示现实的复杂和美丽,体现艺术的民间性和现代性。这是作者关于摄影的独特理念和美学坚守。 墙 是这部作品集的核心意象,严明认为,墙壁不仅承担围蔽的功能,还是情感和审美的媒介,记录了生活和历史的变迁。通过对墙的观察,他传达了对过往的沉思和对未来的预见。我们跟随他的脚步,拾级而上,打开一扇扇尘封的门,探寻墙背后的故事。 本书分为 情迹 迷墙 无常 未央 四辑,辅以四段精妙的文字,每段文字,都是他对生活、艺术与自我认知的持续对话。它们既是间离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的是包括了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30余位各国摄影家的都市摄影实践。他们之中既有像阿杰这样的以纯粹记录都市全部细节为己任的摄影家;也有像桑德这样的通过为都市中人造像来聚焦都市生活形态的摄影家,既有像克莱因这样的以都市为自己的感情宣泄对象而在与都市的对抗中形成了自己风格的摄影家,也有像荒木经惟这样只把都市看成是一个欲望发生装置而始终在以摄影与之调情的摄影家。通过对这些观念、手法、风格各异的摄影家的了解,我希望读者能够发现,原来摄影是一种与活生生的现实有着如此亲和力的媒介;原来摄影是一种具有如此丰富表现力的视觉手段,而从此能够经常地将摄影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实践联系在一起思考,就像这本书把摄影与20世纪都市生活联系在一起展示一样,从而获得对摄影这个 20世纪的媒介 的全新
侗族,一个以大歌、木寨、梯田闻名的民族,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还不为世人所熟悉。法国摄影师阎雷和他的朋友西梦是走进深山里的侗乡的*批西方人,也是*批用彩色胶片拍下那片神奇的土地的摄影师。阎雷从1988年起,四次长途跋涉前往位于广西和贵州的侗族聚居地区,那里有*有侗族特色的风雨桥,壮观的梯田,贯穿日常生活的歌声,羞涩又友善的村民 在侗乡生活的六个月里,阎雷兴奋不已地用照相机拍摄侗族的壮丽风景、历史悠久的木质建筑、热闹的斗牛节和花炮节,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的侗族文化。
《看见,诗意的苏州园林》是一本专为展现苏州园林绝美风貌而编撰的摄影视觉图集。本图集由知名古建筑摄影师苏唐诗倾力打造,精心收录了其所拍摄的120幅苏州园林高清照片。每一张照片都经过摄影师的严格挑选,并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捕捉到了苏州园林那份独有的静谧与灵动。 通过长达十年的坚持与努力,作者用镜头完美地记录下了江南水乡独特的韵味与风情。这本书不仅代表了高品质的摄影艺术,更为读者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让人们能够在书页间尽情领略苏州园林的无尽魅力。
花卉一直是深受广大摄影爱好者,特别是中老年摄影爱好者喜爱的题材。本书作者葛宏军曾获得《大众摄影》年度十佳摄影师等多项荣誉,他在花卉摄影方面深有造诣。 本书共11章,从拍摄器材对花卉摄影的影响讲起,然后介绍了花卉摄影的相机设置、曝光方式、构图、光线选择及色彩运用等基础知识,由浅入深地讲解了提升花卉摄影拍摄水平的基本技巧和创意拍摄技巧,并以13种花卉为例分门别类地进行讲解,还单独讲述了花卉摄影艺术,以大量实例讲解了花卉摄影的后期处理技巧。 本书是为花卉摄影爱好者量身打造的摄影教程,适合花卉摄影爱好者、职业摄影师及花卉种植爱好者学习参考。
中国是农业大国,我们的文明起源于农耕,巨大都市运行时需要的物资、土地、劳动力也有很多来源农村。农民与我们保持着某种极度遥远却又无限迫近的关系。当下,我们即便不直接从那里来,生活也与之盘根错节地勾连在一起。2020年,著名人像摄影师逄小威历时10个月,走遍31个省,到达了当时所能走到的中国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的古城村镇,拍摄了全部56个民族的1000多位农民肖像,并精选300余幅集结成册,并收录数篇农民访谈,呈现其真实的状态与生活。书中人物来自农、林、牧、副、渔五大领域,全面呈现了此时此地的 大农业 面貌,这些肖像不仅展示人物的面孔,还通过丰富的画面信息传达了人物与服饰、环境、动物、工具、家族、地域的深刻关系。农民的背后,是一条绵延至千百年前,却又支撑着当代生活的厚重线索。
《慢游中国:只道寻常》是摄影师王身敦长期摄影专题的集结出版,现阶段包含1983到1988年、2009到2022年两个时间段的影像。几十年来,他持续用黑白胶片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场景,平静如水,静默如歌,像是久违的乡音和民谣。相比于宏大壮阔的时代背景,他真正关心的还是生活其间的人。在多年的观察和拍摄的过程中,他始终用脚步感受这片土地的平缓脉搏。将所有的视角集中在 始终是百姓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中间。这些影像具有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他所使用的相机、镜头,甚至胶片型号在几十年的时间中保持一致,从来没有改变过(柯达TRI-X 400),两台徕卡胶片相机跟随摄影师超过30年,镜头的选择也十分克制,只用了35mm和50mm。王身敦觉得黑白照片脱离了色彩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传递情感与信息。《慢游中国:只道寻常》的照片
在本书中,知名摄影作家杰玛 帕德倾囊相授,对从社会、知名度、艺术等角度都较为成功的近100张照片进行的细致的分析。打破常规,反思真我,重新从十个视角进行归类,探索它们成功的秘密,带领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摄影带给我们的力量。
《街拍中国》通过影像的形式来呈现中国当下的一切人文景观:小到一条街,大到一个国,那些开怀大笑的瞬间,那些温馨甜蜜的场景,还有朝气蓬勃的少年 书中所选图片记录了中国街头巷尾百姓生活的日常景象 那些平常又不平常的生活瞬间,反映了真实的风俗民情、美好情感。鼓励大家关注大时代下的小细节,关注日常生活,反映人与城市景观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散布在全国上百个城市的摄影师的视角,不断积累,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社会的变迁。
《百姓足迹 生活在1979-2018/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丛书1》从民间视角关注时代背景下百姓的生活足迹,从这些摄影照片中可以找到我们曾经的时代记忆,通过场景与人物唤起一种温暖的情怀和感动,同时体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社会发展与各种变化。《百姓足迹 生活在1979-2018/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丛书1》旨在反映生活在1979~2018年百姓大众的鲜活百态,以多视角的图像来展现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成长,情感和生存的记忆。影像以 人 的生活变化与社会发展为主线,结合生活大环境时代场景,为时代记录下真实而生动的影像。通过一百多幅具有社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影像作品来讲述时代进程中摄影师镜头背后的百姓故事。
《一本摄影书》,由十几名优秀摄影教育者与职业摄影师历时4 年共同创作完成,并在之后近10年内不停修改完善。这是一本真正从一线摄影师的视角向初级爱好者和有进阶需求的爱好者传授数码摄影技术、 解答摄影疑问、提炼关键知识点的摄影书。本书的图片和文字来自全球多位优秀的风光、人像、人文地理、 新闻、旅行摄影师,而更有吸引力的是他们从实战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拍摄思路、实拍技巧与重点提示。这本摄影书,无论是器材知识的介绍,还是摄影技术的阐述,都会使读者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了解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观察、思考方法。相信本书会给摄影爱好者带来非凡的学习体验。
本书是作者于1980年在中国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所拍摄的照片整理而成的一部摄影集。作者带着好奇的目光,记录了经济高速发展之前的中国社会,镜头聚焦于天真无邪的孩子、淳朴和煦的老人以及恬静悠然的城市生活。照片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祖父母、双亲、兄弟姐妹或朋友、邻居们在一起,让人切身感受到,与他人在一起,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有多么重要。那些发自内心而绽放的笑脸,透出温暖和安稳;那一张张动人的脸庞,带我们重温久违的纯朴、简单与真实!
元图像 随 图像转向 而来,是米切尔较为早期的学术命题,但他一直持续着对这一话题的思考。元图像(Metapictures),词根 meta 源自希腊语中表 之后 或 超越 的前置词及词语前缀,意为自我指涉、自觉和自我戏仿。简而言之,元图像就是关于图像的图像,是能自我指涉、自我言说的图像。以往人们常常认为图像是依附于语言的,图像的意义也是按照语言的模式予以呈现的。米切尔提出的元图像试图将图像从语言的逻辑模式中解放出来,以图像的方式还原一种图像真实,元图像也成为他图像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元图像 展览是作为理论家的米切尔首次进行策展实践,虽有阅读的文本成分,但更多是将综合的、立体的图像以展览的形式呈现,用以阐述他的元图像理论,展览本身就是一个元图像,是另一幅 宫娥图 。作为一个关于图像和图像理论的展览,米
摄影艺术创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从观察、发现、构思到摄影美学和摄影艺术技法应用等等内容。全书主要分为6章:第1章,什么是摄影艺术;第2章,观察与发现;第3章,构思与构图;第4章,光影、色彩、摄影美学;第5章,摄影艺术的视觉语言技法;第6章,摄影艺术的创作要点。 《摄影艺术》理论丰富、易懂易学,适合广大摄影爱好者阅读和学习。
玩转手机摄影平台专注于手机摄影领域已经有7年,一直致力于推广手机摄影文化、交流手机摄影技术、发掘手机摄影人才,并在2018年上半年创办了MPC手机摄影大赛。MPC是 Mobile Photography Competition 的缩写,MPC手机摄影大赛是一项面向广大手机摄影爱好者的专业摄影大赛。本书集结了第四至第六届 MPC手机摄影大赛 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世界各地的各种景观与人文场景,展现了手机镜头中的万千世界,也展示了不同摄影师眼中不一样的美。通过欣赏优秀的手机摄影作品,读者可以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和鉴赏能力,从而帮助自己拍摄出更为优秀的作品。 本书适合广大手机摄影爱好者欣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