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600年中,墨梅是人青睐、得到最广泛实践的东亚水墨画题材之一。毕嘉珍(MaggieBickford)《墨梅》一书是对墨梅的次完整描述,她全面论述了中国画派中一种类型的形成,充分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论证了艺术、文学、文化和政治以及群体、个人的活动如何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画派及其范式。墨梅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在14世纪中期蒙古统治下形成范式,这些均可得到文献准确地证明,允许现代学者近距离地去观察中国文人画艺术的形成过程。此外,本书批评性地考察了墨梅如何从宋代精英文人的艺术选择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正统艺术的过程。
王书平主编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集》的作品反映了五年来中国画的创作水平和发展现状,在题材、体裁和形式、手法诸多方面有新突破,风格多样、探索广泛,不仅富有时代气息,个人风格也颇显著。其中不乏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新作,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和艺术享受,是一次高品位、高质量的作品集,展示出中国气派和时代风貌。
《与花同月:张伟民中国画记》主要内容包括:个体生命的写意与中国工笔花乌画状况的思考《风月无边》创作札记、丹青文脉中国工笔画传承展、浙江省第十三届美术作品展、湖山掩映浙江画院三十年画展、第三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应目会心新文人画源流师生作品展、“青春作伴好还乡”杭州个展、张伟民:风月无边等。
20世纪初的中国战争频繁,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中国社会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许多画家游历或留学欧美,学习新的艺术知识,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而新中国的诞生给现代艺术家带来了新的艺术生命与活力,创作了许多的水墨绘画。作者史明理认为,中国现代水墨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经过充分接触和交流,产生了适度融合。本书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现代水墨画,探讨了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和欧美国家现代水墨绘画的多样性发展。对于那些坚守传统风格的艺术家,她也着墨颇深。她毫不吝啬地称赞了传统大师的精湛技艺,并重新解读了他们经典的绘画技法。将摄人心魄的山水和自然景物与书法并置,既有积极正面的现实写照,也有黑暗不堪的心酸历史,让我们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水墨艺术。《中国现代水墨画》中,介绍了二十多位民国时期以及
本书分水墨人物画基础知识、写生方法、写生举要、水墨人物画的创作问题以及25幅毕建勋水墨人物画作品创作谈,大量图版收作者详细创作历程或创作步骤图例。
可染先生是20世纪我最崇敬的艺术大师之一。2009年,邹佩珠先生及家人将可染先生的数百件精品捐献给北京画院,这一令人感佩的义举更是激励着我带领北京画院的团队深入展开对可染先生艺术的研究。2009年的捐展之后,从前年开始,每年一次的专题展和每年一本的画集陆续从五个方面展现可染先生的艺术人生和成就。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既看到了他对传统的极度尊重,又看到他革新中国画的勇气与艰辛,他一生都在苦苦追索中国画的意境和笔墨精神。
杀戮顺天意黑暗成大义董卓之死将汉朝的国运推向黑暗时期,要控制形势必须要使用更黑暗的兵法。三奇贾诩宁受千夫所指,为“忠”狙杀吕布;四奇甘愿先乱后治,奉“孝”肆杀徐州。天下大乱何日止?正是豪杰出山时!
传统的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记录了中华民族每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反映和凝聚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志和传统思想。她以东方艺术特色立于世界艺林,汇为全世界人文宝库的财富。我们当代人得以继随享用这样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有幸并足以引为自豪的。面对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把其中的部分继随下来{古为今
本画册精董其昌市面罕见的经典立轴作品40幅,图片精美,形象准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为求再现原作风貌,制作为条幅出版,让读者更清晰地领略一代大师绘画艺术的精妙。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央关院中国画学院首届(也是中国首届)艺术硕士的水墨人物写生画集,它反映了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首届艺术硕士写意人物专业的写生教学实况,同时也是阶段性的小结。全书内容包括精心整理的部分珍贵教学资料和水墨人物写生作品,并将学术理论研究与课堂内外写生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文图结合,图文并茂,体现了“传统、生活、创造”的重要教学思想。它反映的不仅是对绘画造型意识、创造意识的培养,更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情与志的培养。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承传与演进渐江与倪瓒山水画风比较研究》以渐江和倪瓒的山水画风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研究和平行比较等方法,就渐江与倪瓒山水画风格特征、画风成因、绘画美学思想、画风的影响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研究。在比较过程中,对于一些历史背景、人物事迹等的细致考证,因其对画家思想心态和画风的形成与成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显得必不可少,由此,《承传与演进渐江与倪瓒山水画风比较研究》提出并论证了一些新的观点。
《龙门石窟线描集》使人们从另一个角度,以二维的平面绘画白描线画,去体味感受三维空间的立体雕塑"东方佛雕",想必能获得一种崭新的具有现代感的审美享受。也从中感悟到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与西方传统雕塑艺术同样永恒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