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川主编的《工笔新经典(人物画技法)》集结张见、王冠军、罗寒蕾、李传真、孙震生、徐华翎、沈宁、陈川8位年轻工笔人物画家与他们的新作,他们是当代活跃在画坛前沿的艺术家,他们在本书中作了技法剖析和创作思路,是*为鲜活的信息,从而给读者新的阅读经验,帮助初学的读者走正道,帮助探索新路中的朋友提供启发。
袁可仪先生是个丹青多面子,山水、花鸟、走兽、人物,皆有可观,尤以画弥勒著称、弥勒造像与观音造像一样,在吋,国佛教绘画中特色鲜明。其它的佛菩萨形象都是法相庄严的法身像,唯弥勒、观音造像,绝人多数是化身像。中国老百姓看到法身像的弥勒(如北京雍和宫裹如金刚力士般的弥勒立像)与男身观音像反倒不认识了。相反、弥勒和观音的化身像倒是与中国人理解的他们的精神面貌相吻合。 弥勒被称为“慈氏”,大慈菩萨。慈,就是把自己所有的好东西分给大家,所以契此(布袋和尚)被认作是弥勒的化身。虽然据说有契此临终前的“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的偈句为证,但偈句只是个因头而已。现庙里塑的大肚弥勒,未必真是历史上布袋和尚、更确切地说,那足中国人心口中慈爱精神和圆融大度的体现。什么是好东
《陈冬至名家线描人物集》共3册,分为《镜花缘上》、《镜花缘下》、《黄头郎》。《镜花缘》介绍的是唐敖等路经30多个国家,见识了各种奇人异事、奇风异俗,并结识由花仙转世的女子,后唐敖入小蓬莱山求仙不返。在“君子国”商人收低价讨好货,国王严令禁止臣民献珠宝,否则烧毁珠宝并治罪;“大人国”的脚下有云彩,好人脚下是彩云,坏人脚下是黑云,大官因脚下的云见不得人而以红绫遮住;“女儿国”里林之洋被选为女王的“王妃”,他被穿耳缠足;在“两面国”里的人前后都长着脸,每个人都有两个面孔,前面一张笑脸,后面浩然巾里藏着一张恶脸,这些人都虚伪狡诈;“无肠国”里的人都没有心肝胆肺,他们都贪婪刻薄;“豕喙国”中的人都撒谎成性,只要一张嘴,就都是假话,没有一句是真的;“跂踵国”的人僵化刻板。 他的女儿
随着《中国山水画通鉴》和《中国花鸟画通鉴》的相继出版,我们又推出了《中国人物画通鉴》,至此,经由不同面貌的门类艺术发展史组构而成的中国绘画通史,也就颇具规模了。 就艺术独特性而言,中国人物画不如山水画和花鸟画,无论反映在形态史还是观念史上,它都具有与域外绘画更多的共性表现。个中缘由,也许与人物画题材不像山水、花鸟那样适合文人畅神寄兴,从而很少受到文人画价值体系的灌溉有一定关系。但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仍然赋予其鲜明而优渥的民族文化色彩,从早期人物画的发生发展,到汉唐、明清、近现代数度中外文化交流形势下的演化鼎革,这种色彩不仅始终未曾消褪,而且有时还会成为艺术价值体现的重要依凭。 纵观数千年的中国人物画发展史,领略其伦理教化、体道言志之类绘画功能观的流行变易,以及主题、风
《中国人物画通鉴6:走马勘箭》为第五册,集中介绍辽、金、西夏人物画的概状及与周边绘画的相互关系。它以史论交互、点面结合、图文应对的叙述方式,尽可能丰富系统并且深入浅出地呈现中国人物画史全貌。
中国书画大师范曾教授为大德高僧传神,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大师作序推荐,中国佛学研究大家方立天教授撰文立传,珍藏三十年次荟萃出版!方立天撰文的《范曾绘十八高僧》收录范曾先生为家乡江苏南通市的紫琅山法乳堂所绘中国历代高僧像十八幅,其中既有中国佛门中对祖国文化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如南朝的法显、唐代的玄奘、近代的弘一和敬安;也有对国际文化交流有杰出建树的人物,如南朝来中国的印度僧人达摩、唐代去日本传经布道的鉴真等。这十八位高僧形貌不同凡俗,在画家笔下更能看出他们坚守信条、严行教律的品格,也能感到他们执著的追求和坚毅的信心。
《中国绘画史图鉴》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串连中国绘画史脉络,以几百幅高清图版,系统完整地展示和阐述历代名家名作及风格流派,为读者提供一种富有视觉美感的轻松阅读。
周昉,中国唐代画家。字仲朗(公元8世纪-9世纪初),一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出身于仕宦之家、游于卿相间之贵族。曾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史、宣州(今安徽宣城)长史别驾,其职位仅次于一州长官刺史。周昉能获得这个官位与他的哥哥的地位有关,其兄周皓随哥舒翰征吐蕃克石堡城等立有战功。 初年学张萱,是他亦长于文辞,擅画肖像、佛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 先后官越州、宣州长史。工仕女,初学张萱而加以写生变化,多写贵族妇女,所作优游闲适,容貌丰腴,衣着华丽,用笔劲简,色彩柔艳,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重,称绝一时。画佛像,神态端严,时称神品。德宗闻其名,诏画章明寺,经月余始定,时推。章明寺壁画下笔落墨之际,多人竞观,寺祇园门,贤愚毕至,或有言其妙者,或有指其
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的经验总结和研习的理论结晶,作者提出了头部测量的有效方法,解决了临摹与写生结合的方法问题。作者通过CT图和X光片,测量分析东方人的人体比例关系,比如肩部造型,将这个部位搞清楚,解决线条由头部向躯体延伸显得平面化以及导致一些比例关系或者透视关系不协调等问题。本书结合古代名画梳理了传统服饰的主要式样与历史演变,提出解决如何避免线条平面化的问题。本书不仅具有一定的美术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学习中国画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指导性方法,可供中国画学习初学者学习参考以及为中国画艺术理论研究参考使用。
艺术家的成功固然在于才气、勤奋、机遇等条件,走什么路也是成败的关键。对于一个艺术家,合适的路往往只有~条,只有在这一条路上他潜在的能量才会放射出神奇的光彩。然而,要从纵横交错的艺途中辨识只属于自己的那一条路是困难的,许多人因路途不明而终生彷徨,也有许多人因见异思迁而后一事无成。 崔景哲是在上世纪末开始人物画创作的,当他确立了以工笔人物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以来,迄今为止,他从未对自己的艺术选择产生过动摇。他的工笔人物以表现青年女性为主体,有我们身边世界所熟悉的现代靓女,也有对古代佳人唐风宋韵的追怀;有身着红妆乡村姑娘的娴静纯朴,也有服饰时尚知识丽人的端庄高雅;有兄弟民族少女的翩翩风韵,也有美女人体的冰清玉洁。他把个人的社会观察、人生感受作为创作的依据,将目光投身到工笔文
《桑建国工笔人物画深度解析》是作者桑建国的工笔人物作品,题材主要以少女为主,作品构图巧妙,形象刻画细腻,设色典雅,画面意境唯美感人,风格雅俗共赏。书中重点深度解读了工笔人物画的各种技法,让读者对工笔画的技法有基本的概念。本书可供工笔画爱好者进行学习、分析与欣赏。
古今并置,图文并茂,素描与色彩荤素搭配,步骤分解与成画展示对照成趣。对情志、物态的解析,有细致传神的说辞。并在对形神关系的反复辩证中找到了有效的表现方法。图文互证,是当今有效的书籍读解方式,它同时促成图像的意义生成和理论性致用。 这部技法教程,从中国人物画学的传习探入,是对我院中国人物画学的一次增益,也加快了时间表上的进度。 线描人物是工笔人物画的底本,同时也是训练线性笔法,线构成和肖形能力的便捷高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大尺度地看待学术视野,任何体系都是一种封闭,中国画学是如此,中国人物画学更是如此。封闭必然带来粗暴、僵硬的专业权力话语,而借鉴、挪用,特别是对格致精神的临场践行,则是抵消权利话语的有效验方。
“名画再现 ” 丛书共 13 册,分别按时代和中国画的表现内容进行分类成册。每册图书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别展示了中国历代不同时期山水画家、花鸟画家、人物画家的经典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可鉴可赏,可学可藏的大众精品图书。
线描是中国画的一门基础。 华夏先民仰视俯察世间品类,因“无以见(现)其形,故有画。”(《历代名画记》卷一)且不谈中国画初入门者的临习日课了,就从考古发现的战国帛画到西汉墓室的画像石刻,或是从漠北阴山、贺兰山脉到广西花山、云南沧源的摩崖壁画,这些珍贵的遗迹都证实了线描在早期中国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意义。 线描又标志着中国画的一种境界。 由于使用毛笔的特有性能,更兼得书学之襄助,使得崇尚“骨法用笔”(《古画品录》)、“下笔便有凹凸之形”(《画禅室随笔》)的中国画线描在千百年画家们的创作实践中,经万般砥砺而益显精萃。见诸于古籍记载的线描曾有“白画”(如《历代名画记》卷八载展子虔画《杂宫苑南郊》)、“墨踪”(《唐朝名画录》载吴道子“…数处图壁,只以墨踪为之,近代莫能加其彩绘”
纵观数千年的中国人物画发展史,领略其伦理教化、体道言志之类绘画功能观的流行变易,以及主题、风格、形式技法、美学趣味等等艺术要素和艺术呈现方式的错综延迁,并对人物画在古往今来各种时空条件下不断嬗变着的社会关系作一巡视,是《中国人物画通鉴》的基本宗旨。它以史论交互、点面结合、图文应对的叙述方式,按发展时序分为十册,尽可能丰富系统并且深入浅出地呈现中国人物画史全貌。本书《茧缕轻钩》为第四册由刘亚璋编著,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唐末五代人物画的概况。
我们继承传统,学习传统,一是文献资料,二是传统的绘画作品。作品更直接,更明了。传统的作品很多,而且未必都可学。所以,选择其中经典作品,加以研究,为方便,也是捷径之一。《唐代人物》由盛天晔编著,学古代,学经典,就从我们这本经典开始吧。
新世纪出版社全套十本分为:一百名医图陈文杰绘图、一百贤臣图于友善绘图、一百文学家图魏忠善绘图、一百帝王图卢延光绘、中国一百神仙图卢延光绘、一百后妃图邹莉绘图、中国一百奸佞图丁筱芳绘图、一百名伎图席剑明绘、一百侠士图龙震海绘、中国一百皇子图舒少华绘画。
中国画专业人物写生是中国人物画家的基本功之一。人物写生作品是一种可独立欣赏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为刨作而积累素材的重要方式。凡经历学院深造的人,写生一定是曾经的必修课,学画人物的人尤其是这样,而他的写生之能力往往体现其造型的水平,而写生之水平有时甚至会影响其一生艺术之发展。本书介绍了吴山明的水墨人物写生作品。
正当陆老的山水画为时人热烈追捧的时候,在这里,又一批陆老笔下的人物画惊现于世,颇令先睹者称好,并引为奇事。我想,大师们便应该是这样:他的家底叫人无法捉摸,好似龙潭虎穴,不的尽窥。陆老能在不多于常人的生卒时段中,仅以一杆之陋,便造成如此宽阔的视艺景象,固然是甘苦自知,确也足可以独步一时了。 在笔砚所及的领域内,陆老无疑是以为卓越的通家。举凡山水、蔬果、梅竹、书法、文章,般般不让时贤,皆为识者所重。作为一个山水画家,这样的技术配备可谓豪华。作为通家,其以点及面复以全养偏的统筹大法,也堪为学范。 本册所收编的人物画,既是陆老以全养偏的一例。其独立于山水之外,有异于点景人物,当视为人物画的标准件。这些作品的水准已大大超乎山水画家的涵养,甚至在某些方面,大可拿其独到处叫板人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