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山水册》共二十开,纸本,墨笔每开纵22.2厘米、横33.2厘米。此册作于乙卯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现藏故宫博物院。 龚贤(1618-1689)是年已定居在南京清凉山的半亩园,过着卖诗卖画、教学授徒的隐居生活。此图册是龚氏在本应亲人相聚的中秋时节,为即将离去的家人周燕及绘制的相赠之物。龚氏在创作上精心刻画笔墨之间饱含着他对周氏的缕缕惜别之情。本图册中四、八、十一、十三、十四开属于“白龚”,图中的山石、树木均以古、健、老、活的中锋勾勒轮廓线,物象具有方而不板,结而不滑的特点。本图册中第二、五、七、九、十二、十七、十九开属于“黑龚”。作者以灰墨勾出大体轮廓和经络,然后层层皴染和点染。其皴染取自宋人范觅的雨点皴而稍有变化,为头实尾虚的短笔皴。该图册是龚贤这一年中重要的画作之一。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但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在历史上出现得较晚。战国以前的各类艺术品中,很难发现有山水装饰的物品或山水绘画作品。在汉代的绘画中,虽然出现了不少山水的场景,但多以实用的军事地图出现,其形式简略稚拙,为几何形或只有剪影。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才真正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独立的画科。 山水画的兴起是与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感情的变迁密不可分,由于魏晋时期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时局的动荡不安,士大夫们对现实生活采取一种回避与放任的态度,寄情于山水,感受山川之美,从而为山水画的兴起创造了客观条件。据史料记载,从东晋到南北朝,有些画家已开始进行独立的山水画创作。顾恺之的《庐山图》被称为“山水之祖”;南朝的张僧繇画过“没骨山水”;宗炳曾画所见山水于壁上,以作“卧游”
本书在现代学术的框架中,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的历史脉络,通过对重要山水画理论著述及作者的深入考察,结合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把握中国山水画理论关键性历史节点及理论内核,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呈现中国山水画理论历程。 全书共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导论和四章山水画理论,作者按照朝代顺序将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理论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六朝至唐代、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如在“六朝至唐代山水画理论”中,作者阐述了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谢赫《古画品录》、梁元帝《山水松石格》、王维《山水论》等名家山水画理论,每一章节都将该阶段 具代表性的山水画理论深入剖析,阐述其发展脉络与理论根源,运用独到的艺术史眼光展现各个朝代的山水画观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世纪山水画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百年来中国艺术尤其是中国画的生存发展境遇,体现了数代人形形色色的感应与追求。本书收录了吴大徵、吴昌硕、吴毂祥、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等著名画家的经典作品,对这部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发展史进行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梳理。对20世纪水山画作专题梳理,将有助于人们从一个特殊的点上透高艺术与人的关系,透视艺术演衍变革及其价值实现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山水画坛的平静,首先是由伴随辛亥革命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打破的。康有为、陈独秀、梁启超、蔡元培等文化维新人士,不约而同地将批判的目光对准了中国传统绘,并且在否定文人画而提倡院体画,乃至用西方写实精神改造中国画的主张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王时敏仿古山水册》共计十二开,纸本,其中墨笔七开,设色五开。每开纵44.5厘米,横29.7厘米。近人庞无济《虛斋名画录》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仿古山水册》系清顺治九年(1652年)春,六十一岁的王时敏隐居乡里时为其女婿吴世睿所作。此册笔墨技法多样,有仿黄公望松秀清润的,有取王蒙缜密灵秀的,有学倪瓒疏简峭劲的,亦有学吴镇淋漓浑厚的。从全册的笔墨风格等方面看,这些作品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已显露出王时敏的艺术特色,可以说是反映了画家中晚期山水画的特色,表现了画家追求古意和笔墨情趣的审美观。清末吴大溦评曰:“余所藏,所见真迹,是册为神品。”
许晓生主编的《澄怀观化(当代岭南名家中国画作品集广东山水三十年)(精)》精心遴选当代岭南取得不俗成绩的12位著名艺术家作品,从所收录的这些作品看当下岭南艺术家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创新的艺术风貌,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人本体的关注、对当下文化的关注,勇于创新,呈现出当下岭南画派的新活力与生机,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本书通过艺术家简介、艺术家画语录、当代艺术理论名家的点评及至精美术艺术作品等,全面展示艺术家丰富多元的创作状态,体现出当下岭南的创作实践与发展现状。本书的出版对研究当代岭南的整体艺术风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大量精美的图片展示,便于读者观赏学习,使本书更具实用性。
《如何临摹历代名家山水画(套装共3册)》作者为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教育家,且具备数十年山水画教学经验,为初学者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临摹学习方法。学习传统山水画须从临摹入手。初学者面对古画名作,往往无从下手。《如何临摹历代名家山水画(套装共3册)》分三卷:第一卷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法,第二卷为初级临摹,第三卷为高级临摹。第一卷中,作者亲手绘制近百幅基础技法解析图。第二、三卷,精选六十余幅意境、笔墨俱佳的历代传世珍品画作,展示原图,划分临摹步骤,示范临摹画法,一步一图,以精致笔触配合精到讲解,使得本书极具可操作性。 独特的大开本设计能够完整展示名画的画面和笔触,配合精心设计的画面解析、局部放大等环节,更使得本书具有与众不同的实用性。 《如何临摹历代名家山水画(套装共3册)》美轮美奂,还具有极
《如何临摹历代名家山水画(套装共3册)》作者为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教育家,且具备数十年山水画教学经验,为初学者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临摹学习方法。学习传统山水画须从临摹入手。初学者面对古画名作,往往无从下手。《如何临摹历代名家山水画(套装共3册)》分三卷:第一卷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法,第二卷为初级临摹,第三卷为高级临摹。第一卷中,作者亲手绘制近百幅基础技法解析图。第二、三卷,精选六十余幅意境、笔墨俱佳的历代传世珍品画作,展示原图,划分临摹步骤,示范临摹画法,一步一图,以精致笔触配合精到讲解,使得本书极具可操作性。 独特的大开本设计能够完整展示名画的画面和笔触,配合精心设计的画面解析、局部放大等环节,更使得本书具有与众不同的实用性。 《如何临摹历代名家山水画(套装共3册)》美轮美奂,还具有极
范曾将画家分为正六品,负三品。正六品与官品位的排列次序,北辕适楚,数愈大者品位愈高:正一品者称画家,作品能赏心悦目,满足视觉之快感,而于心灵之启示则付关如;正二品者为名家,作品风格独特,面貌自具,代有百数;正三品者乃大家,作品突兀于群伦,天下从,代有十数;正四品者是大师;正六品者曰魔鬼,违至高至极之境。负三品,依次而下,数愈大则品愈低。 范曾现为南关大学历史、文学两院的博导、终身教授,对于年已六十有八的这位大学者、大书画家来说,正是笔墨神驰之岁,诗文鹏举之年。 八大山人的画当然有着以沈雄郁茂和深文隐蔚为底蕴的崇高修养,然而它并不费解和艰涩。
《阳太阳全集》收集了阳太阳先生约1300件绘画、书法作品和约20万字的各类相关文章,分为6卷,分别为《水彩、油画》《山水画(一)》《山水画(二)》《花鸟画》《书法》《综合类》,该套全集全面、立体地总结了阳太阳先生在8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继承传统、融会中西、探索艺术创作民族化道路,在水彩画、油画、中国画、书法等艺术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体现了阳太阳先生提倡新绘画,为现代中国美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广西美术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反映了阳太阳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本分卷收录了阳先生约200幅20世纪30年代-80年代创作的山水画作品。阳先生热爱漓江,他的山水画作品大多都是表现漓江风情,在作品中他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呈现出不同于他人的个性视觉符号。通过这些作品能看出他在山水画中既保
《李可染的世界 山水篇 江山无尽》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李可染先生的绘画作品集,本书是既《李可染的世界·写生篇·千难一易》后的第二本绘画集,以山水画为主。本书中收录了画家150多幅山水画作品,主要有画家早期的临摹、中期的写生、晚期的风格演变作品构成,系统而完整的展现了李可染先生的绘画历程。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早期的山水作品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中期的作品,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李可染的山水画还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
松江绘画是指明代后期出生于松江地区(今属上海)或曾较长时间活动于核地的画家的创作的绘画,是继明代吴门绘画之后的又一画坛主流。其画家主要包括董其昌、顾正谊、孙克弘、宋旭、李流芳、赵左、沈士充等。其中尤以董其昌的影响著。 br 本卷总计收入松江诸家画作106件。其中以董其昌绘画为重点,所收24件皆为精品或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作品。此外,为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松江绘画,除选取主要画家的精要作品外,还根据鉴考董其昌书画笔的成果,收录一些极罕见的代笔者的存世作品。编选作品的序列,也是以董其昌的绘画为重点,以创作时间先后而依次排列。其他各家的作品,大体亦是以创作时间为序,本署年款者置后排列。
本书收录了近千首中国历代山水画中的题画诗。为查阅的方便,作者按题材分门别类加以编排,分别是:四季(春、夏、秋、冬),四象(阴、晴、夜、雨),四景(烟、云、雾、霭),四水(江、湖、溪、瀑),五胜(杭州、越州、苏州、齐州、桂州),五绝(长江、黄河、桃源、潇湘、太湖),山岳(山、岳、丘壑),综合和画题十个章节。给学习山水画的读者提供了作画题跋的可靠资料,也为绘画者提供了山水画创作意境的思路。请读者在阅读时提出宝贵意见。
李勇逸,曾署李勇、逸者,1963年生于江苏徐州。祖父曾考入保定讲武堂,后弃戎经商。其外祖父是新四军鲁南徐州三区区长,在解放初期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父亲为新中国建国后首批土改干部,后入东海舰队,20世纪60年代转业到地方工作。少年时期的勇逸家境平平,军人出身的父亲正直严厉,以做事认真、正直、刻苦的精神严格塑造勇逸的人格。李勇逸自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很早就受到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在母亲的传统歌谣和民间艺术的熏陶下,使他从小酷爱绘画。
八大山人擅山水、花鸟,工书法、篆刻,尤以笔筒形赅的水墨写意花鸟画著称于世,集中反映了他的艺术特色和杰出成就。其友邵长蘅《八大山人传》曰:『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脩然无画家町畦。人得之,争藏弆以为重。』清中期扬州画家郑燮评论八大山人和石涛:『八大名满天下,石涛名不出吾扬州,何哉?八大纯用减笔,而石涛微茸耳!』所指『名满天下』的『减笔气就是水墨写意花鸟画。清代画家谢堃在《书画所见录》中更具体指出:『以余所观,隶及行草,深入汉唐之室。至写生花鸟,点染数笔,神情毕具,超出凡境,堪称神品。惟山水不佳,盖山水不能脱其窠臼也。』所论山水不尽恰当,但列花鸟为『神口叩气称佳妙,却是不争的事实。
`